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黔東腹地,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2015年開始萬山把農村電商作為“產業原地轉型”的重要抓手,創新探索實施了“機制+政策”“平臺+能人”“服務+特色”的農村電商“3+”模式,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萬山區先后獲評貴州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電商生態城獲得省級電子商務十佳示范基地。目前,“農村淘寶”服務站覆蓋了所有鄉鎮(街道),覆蓋率達100%。
貧困落后山區實現“彎道超車”
“機制+政策”添動力。一是機制創新。成立區電子商務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區工業和商務局、區供銷社所承擔的電子商務職能,在全省率先掛牌成立了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促進局,在9個鄉鎮(街道)分別設置電商服務點,根據電子商務發展需求,招聘電商專職人員,構建起“縣鄉兩級聯動基地(企業)”的農村電商服務格局。二是政策發力。制定34條電子商務發展優惠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村草根電商創業扶持力度,每個新開業的“農村淘寶”服務站獲2400元物資扶持和12個月2400元的資金補助。三是獎勵助力。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的電商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村淘寶”等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以及對從事電商先進示范個人和企業給予扶持獎勵。
“平臺+能人”破瓶頸。人才、物流、傳統交易習慣是一個地方農村電商發展需要解決好的問題。萬山區在推動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實行“平臺+能人”帶動機制,逐步壯大電商專業人才隊伍。一是引進電商領軍團隊自建平臺。成立萬山區億創電子商務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打造網商園、孵化園、服務園三大板塊,搭建電商生態服務體系。區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電商人才團隊建設。目前,電商生態城已招商引進28家企業,入駐率達100%,工作日開門辦公率達100%。二是引進成熟平臺培育本土電商精英。與阿里簽訂農村電商合作戰略協議,為農戶建立商品代購產品代銷平臺,只需“一個鋪面、一臺電腦、一根網線”,農村青年在家就可以“觸網”創業。萬山鎮“農村淘寶”服務中心負責人華茜開設“黔鄉百味”網店,把本地農產品進行包裝銷售,成為本地電商“領頭羊”。打造“現代學徒制”新型項目孵化模式,網店數量發展到100家,電商企業達24家。目前,已完成農村電商服務站布點70家,合伙人人均月收入近8000元。三是多元合作建立電商人才孵化器。積極構建集電商項目、倉儲物流、中介代理策劃、第三方電商服務機構為一體的電商服務體系,試點建設萬山鎮電商服務中心、電商生態城和電商業務培訓中心等平臺,定期邀請專家開辦專題培訓班。打造當地特色電商專業培訓模式,當好從業者的“加油站”。目前,共開展培訓20次3000余人,其中培訓帶動創業就業、企業轉型人員1260人。
“服務+特色”樹品牌。一是塑造農村淘寶“達人”。在“農村淘寶”延伸服務上做探索,增加線下體驗、物流中轉站和人員培訓等服務,讓農戶放心網購,幫助本地青年從電商“菜鳥”迅速成長為“達人”。農村電商營業額實現由單月10萬元到100萬元的跨越增長,2名當地農民成為全國“金牌”講師。二是打造地方“商標”。堅持產品特色化、品牌化發展,依托高樓坪鄉、魚塘鄉建成4個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成了總投資5億元,年生產優質蔬菜3000萬公斤和蔬菜種苗1000萬株的九豐山地高效農業綜合體,各鄉鎮均建成1000畝以上的標準蔬菜大棚、1萬畝以上香柚基地,區內企業注冊了“劉姐紅薯片”“跑山牛肉”等商標。三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按照“電商+朱砂工藝品+文化旅游”模式,依托獨具特色的“朱砂文化”培育發展朱砂工藝品,建立朱砂工藝品產業園,在萬山國家礦山公園游客服務中心建成了朱砂工藝品O20體驗店,朱砂工藝品遠銷全國各地。
通過發展農村電商,萬山區擁有了獨特的資源優勢、團隊優勢、生態鏈優勢、渠道優勢,并與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萬山區農村電商發展“3+”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讓貧困落后山區實現“彎道超車”,這種發展模式也為其他地區發展農村電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新時代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問題
盡管萬山區農村電商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對農村電商發展認識仍顯不足。農民對電商這個“新生事物”認識不夠,更不能認識到電商能為其創造的價值與財富及帶來的方便快捷,缺乏積極性、主動性。由于受各方面條件制約,農民仍保持傳統的“眼看”“手摸”“口嘗”的交易習慣,認為電商虛無縹緲,可信度不高,怕上當受騙,不敢不想不愿接觸、共享電商的各種服務,嚴重影響了農民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導致散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信息交換脫軌嚴重。
農村電商規模小散亂。農村大多數都為散戶生產、小作坊加工,生產規模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與服務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對接循環,更沒有根據二三產業的市場需求來調整產業結構。一些季節性生鮮農產品,種植、培育周期長,儲存條件要求高,然而電商物流發展滯后,冷鏈物流體系不配套,運輸物流成本高,且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絕大多數產品是非標準化產品,“三品一標”產品太少,品牌農產品數量更少。農戶往往憑借經驗來選擇生產項目,確定生產規模,容易導致農業生產和銷售被動,增加了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支撐農村電商發展的人才匱乏。一些地方對電商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支持,對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的認識不夠深刻,在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和發展農村電商上主動思考、主動作為的太少。從事或涉及電商的平臺、企業、站點數量有限,會操作、懂運營、善管理的專業人才更少。比如:供銷、郵政等系統建立的電商服務站(點)、便民服務站等,多為線下交易銷售或簡單的收發郵件快遞等業務,沒有真正促進本地農特產品上行銷售。
合力推動電商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相關職能部門信息數據資源不能共享,對農村電商服務平臺、企業及服務站點建設、維護、運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如: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三品一標”申報認證體系、物流網絡體系建設不配套),不能及時解決。
農村電商持續健康發展亟待補齊短板
農村電商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正在逐漸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還將極大改變農村商業模式。推動農村電商持續健康發展,要抓緊補齊短板,讓基層老百姓分享信息化發展的紅利。
政府推動是保障。發展農村電商面臨著網絡、設備等基礎設施投入大,人才、物流、倉儲等服務體系協調難度大,個體戶與企業風險較大等問題,強大的政府推動是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統籌資金和政策,給予一批草根創業者物資扶持、創業貸款等政策優惠,加快電商軟硬環境建設,強力推動電商發展。
激勵機制是動力。激勵是推動產業發展,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催化劑。通過制定電商產業發展政策,對電商企業和創業人員給予一定激勵,形成成長型激勵機制,有利于刺激農村電商快速成長。
人才培養是核心。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要充分認識人才對電商發展的重要性,引進、培養和儲備一批電商人才,要舍得在經濟上投入和政策上支持,既要高薪引進人才,又要培養出一批電商草根創業隊伍,破解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人才瓶頸,確保農村電商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人大常委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