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農村面積占八成之多,農村常住人口近一半。2012年以來,寶雞圍繞建設最具幸福感城市目標,堅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統攬,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給政策、出資金,率先實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環境大大改善。
聚焦五項任務
“臟亂差”變“綠凈美”
寶雞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堅持從解決農民最迫切的環境問題入手,突出村容村貌整治、生活垃圾處置、生活污水處理、養殖污染治理、村莊綠化美化等五項任務,拉網式全覆蓋治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系統推進,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探索建立“凈化先行、綠化點綴、靚化提升、文化增色”的“四化”村容村貌整治模式。集中開展清理“三堆”、治理“三亂”活動,清除亂搭亂建、亂貼亂畫,統一規劃柴草堆放點,建立宣傳張貼欄,規范村莊秩序。改善民居面貌,充分挖掘寶雞獨特地域文化內涵,結合美麗鄉村創建、大地景觀建設、主導產業布局,對現有民居、新建民居進行系統改造,建成了太白陜南民居特色村落、鳳縣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及隴縣西府民居特色村落等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村莊。
創新模式,生活垃圾科學處置。大力推進農村垃圾處置體系建設,積極引導農民將生活垃圾按有機垃圾、可回收廢品、日常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等進行分類處理;推行“五個一”長效管理機制,每戶一個垃圾桶、每組一名保潔員、每組一個垃圾收集車、每村一個垃圾保潔站、每站一個垃圾清運車,分類推進各村垃圾處理,形成縣城周邊村莊“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重點鎮周邊村莊“戶保潔、村轉運、鎮處理”模式,其他人口集中村莊“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模式。扶風縣、岐山縣探索通過“一事一議”項目,垃圾處理經費實行“財政補一點、農民掏一點”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保證了農村垃圾處理正常運轉,全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垃圾有處倒、有人管、有車運的處理模式。
分類整治,生活污水有效處理。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整治、示范引導,在縣城污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將污水處理項目和資金向建制鎮、行政村延伸,有力解決了村莊污水橫流的突出問題。對農家樂、民俗村和人口密集村污水,采用“統一收集、多級凈化”的處理方式,建成了岐山縣北郭村、扶風縣杏林鎮等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鳳翔縣尹家務村、鳳縣寺溝村與企業聯建共享污水處理設施,探索廠地聯合治理模式,解決了村莊治污資金匱乏的難題;對移民新村,統一規劃,修建村莊排污管網,實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處理,建成了鳳縣酒鋪村、東河橋村等一批地埋式污水處理站。
延長鏈條,糞污污染全面化解。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的要求,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4%。探索建立“小區集中飼養、人畜完全分離、污染集中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模式,采取統一建設養殖小區,實行分戶分欄管理,畜禽糞便集中收集,利用沼氣池、堆肥池進行無害化處理;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推行“糞—沼—果”“糞—沼—肥—菜”生態循環產業鏈模式,廁所糞污、畜禽養殖糞污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全民參與,生態宜居環境建成。積極動員,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持續推進關中大地園林化和林帶圍村,按照“路路有綠籬、村村有游園、家家有花壇、處處有綠草”的標準,全面實施鎮區、道路、村莊、庭院靚化美化工程,因地制宜將村組邊角地、空閑地改建成游園廣場,開展全民植樹造綠活動,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格局。近年來,累計植樹2億株,先后建成省級生態縣9個,國家級生態鎮19個,省級生態鎮53個,省市級生態村673個。
“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提高生產力”
寶雞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提高生產力”的理念,以大投入促進大建設、大治理、大提升,農村綜合承載力和環境競爭力逐步增強,農村功能有效完善,居民生活品質、幸福指數明顯提高,寶雞農村形象全面提升。
帶動美麗鄉村。寶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省級美麗宜居鄉村15個,市級美麗鄉村100個,縣級美麗鄉村200個,評選“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
帶動脫貧攻堅。立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做大做強鄉村旅游扶貧文章,以旅帶農、興旅富民,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安排旅游發展資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向有條件的貧困村傾斜,全市把景區建設與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貧困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加快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探索形成了“旅游+服務+創業”“旅游+市場+產品”“旅游+資源+文化”等多種增收模式。2017年,寶雞依托旅游發展實現60個村3061戶1.4萬人脫貧,間接帶動3.8萬人走上致富之路。
帶動產業發展。寶雞以環境改善為基礎,突出“三綠”重點(綠色種植、綠色養殖、綠色加工)、實施“三品”工程(品種、品質、品牌)、推進“三產”融合,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綠色農業不斷做大,矮砧蘋果面積達到98萬畝、規模居全國之首;獼猴桃面積60.7萬畝,占全國四分之一。特色產業持續做精,建成中蜂養殖示范基地9個,建成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5000畝,實施生態原產品保護認證2000多畝,出口果品、蔬菜等農產品2萬多噸。特產品牌更加響亮,成功舉辦世界獼猴桃大會、全國蜂業大會和中國“槐花·蜜蜂”文化旅游節等節會,掛牌成立陜西獼猴桃研究院和陜西獼猴桃大數據中心,寶雞被命名為“中國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和“中國洋槐蜜之鄉”。
帶動鄉風文明。紅白理事會制度全國推廣,針對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攀比成風等突出問題,制定印發《關于在全市范圍推行紅白理事會制度的通知》,堅持宣傳引導轉觀念、示范引領樹新風、完善制度夯基礎三措并舉,推動婚喪嫁娶費用顯著降低,程序得到簡化,民風明顯好轉。農村幸福院養老模式全覆蓋,圍繞農村養老面臨著空巢老人現象突出、物質精神生活匱乏、養老體系發展滯后等諸多新挑戰,出臺《關于加強和規范農村幸福院建設的意見》,創新探索黨政主導、民政牽頭、社會參與、多方聯動的農村老人“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日托夜歸”的養老模式,滿足了數萬名農村老人就餐休憩以及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需求。寶雞成為全國首個實現農村幸福院建設在中心村全覆蓋的地市。良好鄉風家風蔚然成風,挖掘和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以鎮、村為主體,教育和引導村干部、村黨員帶頭學習、宣傳、遵守新規矩,引導廣大群眾見賢思齊。目前,寶雞67%的村莊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累計建成農家書屋830多個,文化廣場680多個、廣播室790多個、村史館100余個,形成了群眾向善向上,建設文明家園的良好氛圍。
建立長效機制
管長遠治根本
強化領導聚合力。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環保、財政、規劃、水利、農業、林業、衛生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組織指導全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各縣區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納入目標任務考核,年初總體部署,年終考評打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
注重實效抓推進。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突破口,作為全市環保三大重點工作之一,常抓不懈,持續推進。堅持逐縣區召開現場推進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參加,集體觀摩現場、檢驗成果、講評示范,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加大投入強保障。累計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3億多元,采用投貸結合方式融資1.7億元。對環境整治投入大而經濟比較薄弱的村組,采取“向上爭一點、政府投一點、集體籌一點、農民拿一點”的投入模式,市級每年列支7000多萬元,在全市設置了9700多個公益性崗位,用于村莊保潔和垃圾清運。結合生態村創建,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對建成的市級生態鎮和生態村,分別獎勵3萬元和1萬元補助資金。同時,寶雞市還將“一事一議”獎補、農村土地整理、危房改造以及農業、水利、林業、交通等涉農項目整合捆綁,集中傾斜,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堅實保障。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委政策研究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