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實現農業產業興旺,讓農村變美、農民富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湘西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傳統種植養殖習慣,探索將資源優勢變產業優勢,扶持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為農民脫貧致富開辟了門路。近日,本刊記者來到湘西農村走訪,聽當地農民講述自家的脫貧故事,一探湘西鄉村的產業興旺之路。
“以前我們這里可是‘望山跑死馬’的。路不好走,環境也差,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這幾年發展得好啦,不但吃飯問題解決了,村里的路都修好了,我們村種果樹發了財的也有不少人了。”70歲的向顯文告訴記者。
“望山跑死馬”,說的是因為交通條件差村民之間串個門兒有多難。這對于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來說也許很難想象,然而這對于馬鞍村散落在7.84平方公里面積上的近400戶村民來說卻是真實寫照。馬鞍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高坪鄉東南,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向顯文就是這個村的村民。
經濟賬里算出“靠譜”好產業
“幾年前我們這里還都是種點玉米、水稻,賣不了什么錢,年輕的都出門打工了。這兩年因為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加上市場效益好,都改種獼猴桃了,村里的年輕人也都回來開始創業了。”向顯文說。因為傳統種植效益較低,向顯文家從2012年開始嘗試種果園,因為效益不錯,這兩年又跟女兒女婿合伙將規模從最初的10畝擴大到了現在的16畝,除了種獼猴桃,還種了十幾畝烤煙。每畝獼猴桃產果量有2000多斤,按照市場均價1.5元每斤來算,每畝地產出效益在3000元左右。“我家今年光獼猴桃就賣出了兩萬多斤,差不多有個3萬塊錢收入。”
據介紹,當地種植的獼猴桃盛果期可達到二三十年之久。向顯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畝地種70棵果樹來算,一棵果樹還要搭一根撐桿,就要搭70根撐桿,每根撐桿成本在9元左右,另外還有2元錢的鋼絲成本,每棵樹苗4元,每畝地挖地栽苗成本在200元左右,加上管理、采摘等成本,當地村民種植獼猴桃成本每畝地大概在2000元左右。按照這個標準,向顯文家的16畝果園投入成本在32000元左右。“到今年收回成本應該沒有問題,從明年開始就真正數票子賺錢了。”向顯文笑著說,“種獼猴桃是能讓我們致富的好產業,還是比較靠譜的嘛。”
據了解,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因地制宜確定適宜發展產業,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在扶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是永順縣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近年來,永順縣將獼猴桃產業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來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創新獼猴桃產業模式,努力培養種植大戶,實現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以確保產品質量。目前,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9.5萬畝。
“現在不只種果樹的掙到錢了,育樹苗的也能發財。”年過七旬的向心仁、唐水連夫婦告訴記者,自己家一年培育了2萬多株樹苗,每株以3.5元的價格“火爆”售空:“我家今年光賣樹苗差不多有7萬元收入。”
除了獼猴桃產業,永順縣還積極發展柑橘、優質稻、茶葉、油茶等特色產業,截至2017年底,全縣共建成農業特色產業基地80.63萬畝,完成全年任務的115%。為了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永順縣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純天然無公害農產品品牌,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湘西獼猴桃”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松柏大米”取得綠色食品認證。通過實施“互聯網+產業扶貧”行動,促進農村電商、微商、物流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帶動獼猴桃等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火爆銷售,價格翻番,2017年帶動農民增收2000萬元以上。
三種模式叫響湘西扶貧
“第一豬”
“白豬長肉快,黑豬肉精瘦,我家養的豬都賣了好價錢。現在政策好了,我們老百姓過得也更有勁兒了。”永順縣高坪鄉高坪村61歲的向仍洞說。每天早上六點鐘準時起床,七點半給豬喂食,下午兩點鐘清洗豬欄,下午五點鐘再給豬喂食,晚上還要給小豬仔喂三遍食……這是向仍洞每天的生活日常。
早些年因為給家人看病,跟親戚朋友借錢欠了幾萬元債務,向仍洞家成了村里的貧困戶。為了還清債務,向仍洞也學別人種了10多畝果園,從2016年開始還搞起了養殖。養殖場里的16頭母豬沒花一分錢,是縣里的扶貧企業送來的“扶貧豬”,這讓向仍洞很高興。“這豬在我家都是代養的,當時跟企業說好兩年連本帶利還清的,目前已經還了40頭豬仔,差不多一半兒還清了。”
“湘西黑豬”是湘西州地方特色品種。然而,養殖風險高,一直是湘西黑豬產業脫貧的瓶頸。經過多年的探索,湘西州依托兩大現代農業省級示范園,培育了3種產業扶貧模式,經過反復試點和推廣,成為養殖業生產脫貧覆蓋面最廣、效果最佳、可操作性最強的產業,一舉奠定“精準扶貧第一豬”的地位。“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以瀘溪縣浦市鐵骨豬(湘西黑豬)生態養殖示范園為核心,按照“統一飼養模式、統一疫病防控、統一加工銷售”三統一原則,實施“政府扶持、免費供種、分戶養殖、生態育肥”,示范園從種豬選育、圈舍建造、飼養技術、銷售渠道等環節為養殖戶提供全程技術支持與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并將養殖糞污資源化。“236”模式:即“一個家庭,兩個勞動力,年飼養300頭黑豬,收入6萬元”。以永順縣資源集團湘西黑豬生態養殖示范園為核心,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豬莊”扶貧模式,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飼養標準、統一回收”。高端豬肉認養模式:以永順縣湘西黑豬生態養殖示范園為核心,北京資源億家集團提出“互聯網+放牧認養+生態旅游”產業模式,將“互聯網+旅游”融入傳統的湘西黑豬產業中,以湘西黑豬高端認養為切入點,以黑豬歡樂谷生態體驗為核心,實現湘西黑豬產業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向仍洞家養的豬就是北京資源億家集團送出的認養豬。“現在養豬的效益不錯,尤其是到年底了,生豬的價格可能會更好。”向仍洞說。
據統計,2017年,永順縣共投入湘西黑豬產業扶貧項目資金395.05萬元,涉及11個鄉鎮的16個貧困村共651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每戶建檔立卡戶飼養一頭湘西黑豬可享受700元補貼,養殖一頭黑豬可獲勞動收入1500余元。
柑橘園里結出脫貧“橙”果
住巖洞洞,睡草窩窩;山外青山還是山,只見石頭不見田……20多年前,龍山人的生活是如此貧困。20多年過去了,這里的人們依靠自己的勤勞,通過種植果園脫了貧致了富,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以前果樹病了都不能對癥下藥,見到有蟲就買藥亂打一通,沒什么效果,自從我參加了縣里農業部門辦的柑橘種植技術培訓班,現在最起碼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藥了。”55歲的土家族村民彭民進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有柑橘的技術指導班,我肯定是不會落下。”
彭民進是龍山縣里耶鎮巖沖村村民。20多年來,因為要照顧久病臥床的妻子,彭民進一直在家務農。2017年3月,妻子去世,彭民進悲痛不已。“人走了不能復生……老彭,你要堅強起來,給自己找點事做。”在村干部的鼓勵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彭民進把所有心思轉到自家種的4畝多果園上。2017年,彭民進家的柑橘純收入3萬多元。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彭民進家的舊房也被納入當地的危房改造項目,老房子被修繕一新,現在也搬進了新房……這些讓他看到了希望,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龍山縣農民開始探索種植和推廣里耶臍橙。通過多年的種植和實踐發現,在里耶鎮酉水河流域及周邊地區種植的臍橙果型橢圓美觀、色澤深紅艷麗、含糖量較高、味酸甜適中、口感極佳,含有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而且臍橙樹四季常青,種植臍橙能實現荒山荒坡的綠化,一經種植,3~5年可以成林,壽命可長達40~50年,通過種植臍橙能極大地改善丘陵山區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近年來,針對傳統柑橘同質化嚴重,農戶盲目跟風,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龍山縣積極調整原有品種,通過大力實施品改低改項目,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引導發展以紐荷爾為主的臍橙品種。龍山縣先后從重慶、安化、湘西州柑橘研究所等地采購了100多萬株紐荷爾容器苗進行老園新植,聘請了專業嫁接技術人員對部分橘園高接換種,著力優化品改結構。
“我們這兒的臍橙存儲時間長,年前售價1.8元到2元每斤,過完年就不一樣了,因為口感變得更好,售價可以漲到每斤5元以上。”龍山縣里耶鎮比耳村村民余海告訴記者。
2016年以來,龍山當地開始發展“互聯網+里耶臍橙”網絡營銷模式,啟動實施電商扶貧項目,開展“湘西為村”電商扶貧試點。通過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動電商發展,積極營造“互聯網+里耶臍橙”電子商務氛圍,2016年里耶臍橙銷售徹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對外銷售出現井噴現象,有的臍橙銷售網店一個星期的銷售訂單量達到4000余件,“里耶臍橙”專趟郵車包裹收寄件由開始的一天十幾件到后來的三四百件,直至高峰期每天收寄一千五百余件。
余海是當地第一批電商受益者,從2016年年底至今,賣出了6.8元每斤、銷量10000斤的好業績,這讓余海嘗到了甜頭:“客戶在幾千里外的手機上下單,我們這邊直接發貨,中間有物流負責,打款也方便,動動手指就解決了,線上交易就是方便。”
據介紹,為了加強網絡銷售,比耳村采取一名村干部加五名大學生的“1+5”組合運作方式,由專人負責營銷、網上推廣、網頁設計、策劃等工作,2016年線上臍橙銷售量達160萬斤,增加收入640萬元。目前,比耳村種植臍橙3800畝,年產量達到了1500萬公斤,年產值近3000萬元左右。
“下果的時候需要大量人工把果子從山上運到山下,我們縣有好多人都來這邊打工了。”李四花是鄰縣保靖縣的農民,每年龍山當地收獲臍橙的時候,她都會來此打工。她告訴記者:“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正是下果的季節,也是最忙的時候,每個人工費一天得出到90到100元。”
多年來,里耶臍橙經過從小到大、由零星到連片的快速發展過程,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選擇里耶臍橙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里耶臍橙已成為龍山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第一主導產業。目前,龍山縣全縣臍橙種植面積已達6萬多畝,是湘西州最大的臍橙種植基地,高產園畝產可達3000公斤,畝產值達9000元。
集中優勢資源“擦亮”湘西
農業品牌
“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湘西作為武陵山區精準扶貧的主戰場,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建立起了種類比較齊全的農業產業體系。
“總體上講,我們的農業產業體系還不夠發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品牌建設還相對滯后,全州有‘三品一標’的農產品只有60多個,通過QS認證的產品也只有200多種,趕不上發達地區的一個縣,在國內外市場上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更少。”湘西州委常委、副州長孫法軍說,農業品牌建設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牛鼻子”,牽一發而動全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能夠有效地提升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機械化水平,也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據介紹,近年來湘西州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扶持主導產業,多措并舉助推農業品牌建設。通過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的品牌意識,改變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加大農業品牌建設力度。圍繞本地綠色生態優勢,探索構建全州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為州內優質農產品集體背書。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企業品牌和產品商標,多申報“三品一標”認證,積極參評各類獎項,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和各種馳名商標榮譽的經營主體,給予申報費用補貼和額外獎勵。2017年,全州推出“八個一工程”(出臺一個文件、召開一次會議、編寫一個讀本、與綠色食品中心簽署一個戰略合作協議、創建一個全州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申報一個特優區、認證一批“三品一標”、參加一兩次全國農業品牌博覽會),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