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4日,全國畜牧總站組成調研組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開展肉牛產業發展調研。調研組實地走訪灣溝門鄉葦塘溝村養牛戶,考察養殖和屠宰加工企業,與當地政府、畜牧部門和農戶座談,交流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共同研究促進隆化縣肉牛產業興旺的思路和措施??偟膩砜矗』h肉牛產業基礎較好,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較為完備的技術支撐體系,但發展方向不夠清晰,養殖技術是短板,產品營銷是弱項,今后應重點在規劃引導、提質增效、技術服務、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做優做強做美做亮肉牛產業,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帶動農民脫貧奔小康。
圍繞“一頭牛”抓扶貧
隆化縣是典型山區農牧業大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環京津貧困地區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隆化縣地處農牧交錯帶,具有一定的養牛資源優勢,早在1978年就被列為全國商品牛生產基地縣,是省級肉牛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目前,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47.7萬頭,其中存欄27.5萬頭,基礎母牛存欄14.3萬頭,已建成百頭以上規模牛場520個,省部級肉牛標準化示范場8個。在糧改飼等政策支持下,全縣累計建設永久性青貯窖22萬立方米,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11.1萬畝,年處理秸稈25萬噸以上,秸稈飼用率達85%以上。2017年養牛產值預計超過17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60%以上,占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貧困養牛戶人均養牛收入達到5400元以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7%以上,帶動1980個貧困戶、5800個貧困人口脫貧。
加大政策扶持。隆化縣以縣委縣政府名義印發《“十三五”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和《農業主導產業和重大事項推進工作方案》,把肉牛產業和精準扶貧緊密聯系起來,構建“一業一策一隊伍,一事一責一干部”和“一個產業、一個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確保肉牛產業發展和扶貧工作的任務和責任能夠落實到位。縣政府整合涉農資金3000萬元,對新建舍飼存欄肉牛200頭以上、深度貧困村新建存欄5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圈舍建設按照實際存欄量每頭牛6平方米、每平方米14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并在水電配套主體工程上予以適當補貼;同時安排100萬元,支持肉牛品種改良和新品種繁育。
創新發展機制。針對養牛缺資金的突出問題,隆化縣探索建立“政銀企戶保”的肉牛產業發展機制,將金融、扶貧與肉牛產業有機融合,構建了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保險“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h里成立財政金融擔保中心,給肉牛龍頭企業或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按照參股貧困戶每戶5萬元的額度提供免擔保貸款,并進行貼息支持,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戶人數占60%以上的肉牛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貼息100%,對貧困戶人數占30%~60%的貼息50%,2016年全縣累計安排肉牛貸款4.6億元,較好地化解了養牛企業和農戶貸款難、貸款貴難題。養牛戶入股后,還有較好的分紅收入,京堂公司帶動周邊40個養牛戶,去年每戶分紅不少于3600元,企業得到了發展,貧困戶享受到了收益,一舉多得,深受企業和養殖戶歡迎。
建立健全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品種改良服務體系。實現了縣有服務站、鄉有改良站、村有改良點,全縣肉牛改良點達300個,技術隊伍350人,年改良黃牛6萬頭以上。二是建立疫病防控體系。全縣有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10個基層防疫分站,技術人員達452人,村村都有防疫員,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防疫網絡。三是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全國畜牧總站組建了隆化扶貧專家組,充分發揮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等團隊的技術優勢,在肉牛選育、疫病防治、優質飼草料保障以及養殖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技術服務,幫助養牛場戶和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加強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隆化縣積極承接周邊地區肉牛產能轉移,并給予政策支持。北京市順義區企業在當地建立了京堂公司,縣政府補貼其牛舍建設資金196萬元,占基礎設施投資的三分之一,企業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飼養模式,帶動周邊鄉村貧困戶48戶、182人,戶均養牛增收1.2萬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流轉青貯玉米飼料地5000余畝,安排貧困戶60余人到企業務工,人均增收8000多元。不僅引企業,還引入先進養殖理念和技術。華商恒益公司采取胚胎移植技術開展肉牛繁育,飼養紅安格斯母牛180頭,移植胚胎71枚,移植成功率超過45%,提高了繁育效率;建設標準化牛舍,采取托管模式,飼喂配方日糧和育肥牛專用飼料,指導幫助貧困戶轉變養殖理念,實現科學養牛。針對屠宰加工滯后的短板,縣政府投資6000余萬元建設年屠宰10萬頭的肉牛加工廠,目前廠區主建筑已完工。
品牌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隆化縣著力建設冀北山區肉牛產業生態循環示范區,培育了北戎、福澤等一批本土龍頭企業,積極樹立隆化肉牛品牌。“隆化肉牛”已經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榮獲“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北戎公司注冊“北戎生態牛肉”商標,飼養的和牛肉質好,通過微信平臺,全程冷鏈直接銷往北京市場,1.5公斤裝的生態牛肉和雪花牛肉售價分別達到260元和990元,大大提高了牛肉產品的附加值。
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隆化縣肉牛產業快速發展,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但離產業興旺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良種化水平不高、飼養管理不先進、技術服務不到位、品牌不夠強、規劃引導不足等是當前制約隆化縣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良種繁育滯后。在繁育環節,缺少肉牛種牛場,養殖企業特別是中小養殖戶僅簡單通過觀察體型外貌來選留種牛,基礎母牛質量普遍不高。在雜交改良環節,肉牛經濟雜交方面使用品種過多,未能找到適合當地的最佳雜交模式,特別是雜交父本沒有形成當家品種。調研中了解到,近年來陸續采用西門塔爾、夏洛萊、紅安格斯、黑安格斯、利木贊、阿奎登、草原紅牛、弗萊維赫、和牛等多個品種進行經濟雜交,盲目雜交、無序雜交現象比較突出。
養殖方式粗放。養殖企業硬件設施較為完善,軟件設施明顯不足,養殖戶對科學養牛的認知水平低,難以實現精準化飼養。粗飼料主要是風干玉米秸稈,切割粗放,有的甚至超過20厘米,不僅不能充分利用,還容易損傷牛的消化系統;精飼料主要是玉米,輔以油葵渣等農副產品,營養不均衡,轉化率低,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降低了養殖效益。當地政府對合作社和養殖戶修建牛舍有補助,其他投入由養殖戶自行承擔,受制于資金壓力,養殖戶普遍缺少飼草加工、清糞等設施設備,主要靠人工,勞動強度大,養殖效率低。
畜牧技術推廣和服務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調研發現,養殖戶主要是憑習慣和傳統經驗養牛,不了解科學繁育、飼養、管理、防疫等知識,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亟待加強。從機構上來說,隆化縣縣、鄉、村三級畜牧技術服務體系是齊備的,但技術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問題比較突出,技術人員反映“老辦法不管用、新技術不會用”,不少養殖場戶出現技術難題很少尋求畜牧技術推廣部門幫助。
產業鏈一體化和品牌建設不足。隆化縣是養牛大縣,但大而不強。養殖環節以架子牛育肥為主,自繁自育的養殖企業很少,隨著架子牛價格的不斷上漲,養殖戶的收益受到擠壓;屠宰環節很薄弱,全縣目前僅有北戎公司一兩家企業從事肉牛屠宰和牛肉分割,而且每天屠宰量只有幾頭,未能達到規?;涝?,飼養的育肥牛主要是銷往內蒙古、東北等地屠宰,把利潤的大頭拱手讓人;產業化開發是短板,雖然“隆化肉牛”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還沒有市場占有率高、叫得響的企業和產品品牌,產業市場競爭力比較弱。
規劃引導有待加強。在全縣層面,肉牛品種選擇、飼草料種植布局、產品營銷等重點環節,還缺少可操作性強的規劃來統領引導整個肉牛產業持續發展。調研中了解到,一些養殖企業和大戶之所以沒有使用青貯飼料養殖,除了設施設備投入大之外,最關鍵的制約因素是土地流轉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土地流轉成本太高。葦塘溝村人均耕地1.64畝,以種植玉米為主??h鄉政府多次鼓勵引導流轉土地種植青貯玉米,但種植戶觀念比較陳舊,要么不愿流轉耕地,要么要價超過每畝900元,讓養牛戶“望而卻步”。
雖然當前隆化縣肉牛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強,但長遠來看,肉牛產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從外部看,發展機遇難得。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為隆化縣肉牛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河北省規劃將隆化縣打造為百萬頭肉牛產業基地的核心區、國家儲備肉基地和供港澳活?;?。隆化縣具有承接京津冀地區養牛產能轉移的優勢,中能昊龍集團等周邊省區企業已經開始在隆化投資養牛,建設了京堂養殖有限公司等一批規模大、設施裝備先進、養殖水平高的肉牛產業化企業,必將有力地帶動當地肉牛產業駛上快車道。從內部看,政府重視養殖戶。隆化縣將肉牛產業定位為農業第一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產業,拿出真金白銀大力扶持肉牛產業發展,為肉牛養殖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養殖場戶特別是貧困戶積極響應。調研組在葦塘溝村了解到,這幾年,當地牛肉價格高位運行,育肥牛出欄價格比全國平均每公斤高3~5元,養殖戶的收益比較可觀,農戶的養殖意愿強烈。從合伙創辦合作社的劉井義,到自繁自養個體戶段榮田,都對養牛很有信心,希望繼續擴大規模,新建圈舍,增加養殖數量。
做強產業要做好四件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產業興旺,鄉村才能振興,脫貧才有保障。作為隆化縣的對口幫扶單位,全國畜牧總站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部黨組關于環京津農業扶貧的決策部署,以雙方簽署的《扶貧幫扶合作協議書》為抓手,以肉牛產業為核心,加強科技、人才、政策支持,擴大肉牛優質增量供給,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競爭力,以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振興,助推脫貧攻堅。
重點是抓好四件事:
一是抓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協調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等專家力量,深入隆化縣開展系統調研,摸清養殖場戶、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等肉牛產業發展實情,堅持問題導向,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對接政府、農戶、市場需求,制定一份切合實際、可操作、前瞻性和指導性強的發展規劃。配合當地政府,瞄準百萬頭肉牛產業基地核心區的目標定位,與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對接,設計一批養牛業的大工程和大項目,補短板、強弱項,支持肉牛產業做優做強做美做亮。
二是抓技術,促進提質增效。促進良種良料良機配套,提高肉牛養殖效率和效益。組織肉牛遺傳改良計劃專家組,在開展科學試驗研究的基礎上,確定適應當地飼草料條件和飼養管理方式的肉牛繁育和雜交改良技術模式,合理選擇雜交品種,夯實產業興旺的種源基礎。同時,利用實施中德畜牧業技術創新中心牛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