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種莊稼,卻比農民更懂莊稼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養牛羊,卻比牧民更明白牛羊的喜怒哀樂。他們拿天地當教室,夏戰酷暑,冬冒嚴寒,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拿萬物當教材,在田間地頭現場解疑惑、答難題,手把手將大字不識的農民改造成“土專家”。他們是千千萬萬長期奮戰在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技推廣員,他們是鄉村振興的播種者。
他們播下科技的種子,他們走到哪里,哪里的農民就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擺脫靠天吃飯的窘境,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他們播下增收的種子,一批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農民在他們身邊成長起來,成為農場主、企業家、帶頭人,帶領更多農民群眾進入增收致富的快車道;他們播下騰飛的種子,因地制宜改良品種,創新技術,助力農業向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方向發展,助推地方優質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2017年,農業部啟動“尋找最美農技員”活動,從全國7.5萬個農技推廣機構,51.2萬名農技人員中尋找德才兼備、實績出眾的農技員代表。全國各級農業部門共推出500名候選人,最終選出了100名“最美農技員”,并評出了2017年度“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資助人選。走近他們,那些樂觀堅毅,那些吃苦耐勞,那些無私奉獻,構成了基層農技推廣事業的“最美”群像圖。
躬身田野,把勞累當鍛煉,視艱苦為快樂
農村條件艱苦,農技服務工作又累又操心,不了解他們的人笑稱“遠看是要飯的,近看是農技站的”。農技推廣要結合農時,試驗示范則要定時記錄,很多農技員都處于一種沒有生活、只有工作的狀態,自己的健康無暇顧及,家人更是照顧不到。他們無愧于農民朋友的重托,卻對家人和自己留有一份虧欠。
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植保植檢站副站長郭建全在田間調查水稻病蟲時,突然接到一個無證調運柑桔苗木的舉報電話,他立即奔赴苗木運抵現場黃渡鎮蘭武村,第一時間發現苗木帶有柑桔潰瘍病,馬上采取疫情處置措施,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00多萬元。
植保植檢工作每年至少有五分之四的時間必須處在生產第一線,郭建全幾乎放棄了所有的周末和節假日,開展病蟲調查,抓試驗示范和項目實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南方的盛夏,氣溫經常在38℃以上,而這段時間正是水稻孕穗和病蟲防治的關鍵時節,開展水稻病蟲調查時,下田早了露水打濕衣裳,下田晚了烈日烘烤體膚,每天上午10點以后,人在稻田里上身汗水淌,下身水汽蒸,經常會出現虛脫、眩暈現象。稻田里蟲子特別多,每下田一次,手腳便會叮滿奇癢難忍的“瘋疙瘩”,還常常被稻葉割破皮膚,一季水稻下來,郭建全的手腳便傷痕累累。盡管如此,他始終堅持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由于長期勞累,加上不能準點吃飯,這些年,郭建全患上了慢性腸炎、關節炎、腰肌勞損等多種疾病。由于常年堅守崗位,他錯過了母親的臨終離別,錯過了女兒的成長,但他依然“把勞累當鍛煉,視艱苦為快樂”,堅守基層農技工作37年,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富蘊縣,1983年,21歲的朱馬太·哈吉拜從新疆伊犁農校畢業,放棄了留校機會,懷著一顆報效家鄉的赤子心,成為富蘊縣一名普通的農業技術員,主動承擔起了吐爾洪鄉2萬畝小麥低產田改造的任務。工作的第二年,當朱馬太背著70斤重的機械噴霧器教群眾如何進行化學除草時,因疲勞過度不慎跌落渠底,導致右髖關節壞死。經過短短3個月的休養,他又重返工作崗位,騎著一輛右踏板比左踏板短3厘米的特制自行車,往返穿梭在鄉間小路。最終2萬畝低產田改造項目順利通過阿勒泰地區農業部門的驗收,糧食畝產由以前的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
由于胯骨磨損感染,朱馬太先后做了7次大手術,別人10分鐘能走完的路程,他要一步一步地“挪”上半個小時。每逢陰天下雨,右半身又酸又痛。即便如此,他依然奔波在鄉間農舍,田間地頭,足跡遍布全縣3.37萬平方公里上的78個農業村和牧民定居點。他是農民的“科技財神”,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華麗的語言,34年堅守農業科技工作崗位,帶著傷病的身體默默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只要還能走得動,我就要為鄉親們當一輩子的技術員。”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今年45歲的次仁云丹自1993年畢業后就投身農技事業。那時的西藏,交通條件非常差,次仁云丹就靠著走路和騎馬,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跑。西藏長期以來蔬菜就只有土豆、蘿卜、大白菜老三樣,為了填補蔬菜種植空白、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次仁云丹決心在山南推廣蔬菜種植技術。開始時村民并不認同蔬菜種植,為了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群眾需求,次仁云丹先后在貢嘎縣崗堆鎮、扎囊縣等地蹲點,有時一年有200多天都“蹲”在縣里、村里。次仁云丹雖然身患高血壓,但在工作中克服種種困難,不畏艱辛,20多年來,幾乎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山南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奔走。
如今沿雅魯藏布江和雅礱河谷一帶,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提高了收入。次仁云丹說,“最喜歡看到農民豐收時的笑容,這是讓我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
科技轉化,把鎖在實驗室里的新成果變成農民鼓鼓的錢袋子
現代農業要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而科技最終落地,轉化為生產力,還得靠農技員的示范應用與推廣。基層農技員們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在農民與科技之間灌注橋梁,把優良品種、實用技術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帶給農民,把“科學家產量”變成“農民產量”,帶領萬千農民進入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葵花繞著太陽轉,我爸爸圍著農民轉”,黑龍江省甘南縣寶山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洪池聽到女兒這句話時,無言以對。他是農民心中的“種糧導師”,卻不是女兒心中的好爸爸。
趙洪池上班的第一天就連續20天吃住在村屯,蹲點指導水稻生產,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術。為了做好水田雜草防除,他和同事幾乎走遍了全鄉水田區的每一塊地,采集了大量的雜草標本,拿回來對照圖譜進行分類、整理。對雜草生長發育、生物學特性、適生區域有了充分的了解,通過大量科學數據的積累,為全鄉水田化學除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水田草荒問題在寶山鄉得以徹底解決。他推廣的玉米“早晚密”技術,使2005年全鄉玉米平均產量由之前的每畝地350公斤左右提升到500公斤左右,增產40%以上。推廣的大豆“壟三”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甜菜紙筒育苗移栽技術、向日葵綜合高產技術等等,每一項都使農作物產量上一個新臺階。
從事農技推廣的27年間,他幾乎踏遍了寶山鄉的22個村60多萬畝耕地。農民向他咨詢苗情、除草、防病等技術時,一說是哪塊農田,他就能知道并根據實際情況給出適宜的技術建議,他的電話向全鄉農民公開,保證24小時開機。2012年以來,他在全鄉推廣新技術、新成果26項,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左右,增產糧食5億公斤以上,增收10億元左右,全鄉農業人口人均增收2.27萬元左右,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今年52歲的浙江省泰順縣筱村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主任吳振我,被農友們親切地稱為山區里的“老牛技術員”。無論是赤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寒風刺骨的冬天,他終日奔走在筱村鎮的田野里,指導農業技術,宣傳惠農政策,幫助農民解決難題,促進農民增收。他三十年如一日,全面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單季稻五改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范”推廣模式,傾力打造部級萬畝單季稻高產示范片,年示范水稻面積1.08萬畝,把全鎮平均畝產從550公斤提高到605公斤,年增產稻谷594噸,累計增加經濟效益950萬元,攻關田平均畝產783.1公斤,創下了泰順縣有史以來山區單季稻的最高產量。在吳振我的積極努力下,筱村鎮積極建設蔬菜、糧油、茶葉、水果、林果等五大基地,年產值達3億多元。做大做強翁山甘薯干、蔬菜產業,產值從原來的500多萬元,發展到2000多萬元。同時,利用農博會、新聞發布會、農產品推薦會、電商、農民信箱等途徑幫助推廣、銷售,及時將農產品推銷出去,壯大農業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后,青海省玉樹市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阿保地把全部身心和時間投入到了震后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和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去。玉樹市是全國優良的藏犬產地之一,全市養殖量約有10萬只,一旦人畜共患病的話,對于災區無疑是雪上加霜。阿保地帶領十幾位職工挨家挨戶收集死亡動物,忍受著動物尸體的惡臭,對4萬多只藏獒、牛、羊等死亡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了疫情的出現。在他的帶領下,玉樹市畜牧獸醫工作站現納入計劃免疫并常年實施免疫接種的有九種動物疫病,年均累計完成免疫接種牲畜達500萬余頭只。年均承擔牲畜內外寄生蟲防治70多萬頭只,寄生蟲驅蟲防治率達65%。年均完成省、州、市級下達的動物口蹄疫、衣原體、牛肺疫、布魯氏菌病、炭疽、禽流感等疫病監測采樣任務4000頭只匹,完成率達100%。患病牲畜減少1.54萬頭只,累計挽回經濟損失近308萬元,他用實際行動為玉樹牧民增收保駕護航。
服務產業,用科技創新點石成金,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改良適合當地種植的新品種,創新技術預防災情,突破技術障礙保產量,建設現代農業園抓試驗示范……農技人員不僅推廣農業技術,更是“土專家”“田教授”,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農業生產少不了他們,科技示范少不了他們,產業騰飛更離不開他們。
1996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來到陜西洛川,屈軍濤的人生價值就和“洛川蘋果”緊緊聯系在了一起。20余年來,他先后參與引進試栽嘎拉系、富士系等國內外名優品種30多個,建成蘋果種質資源圃、品種示范園30畝,儲備適宜洛川本土栽植的蘋果新品種16個。他參與引進紅富士幼樹“刻、剝、拉”技術,探索總結出適合渭北旱塬紅富士早、豐、優管理配套技術,使全縣紅富士幼園掛果期從7~8年提前至4~5年,平均畝產量從1500斤提高到3000斤以上。他主持全縣果園土壤調查,白天處理采集幾百個土樣并化驗,晚上加班進行數據匯總分析,形成《洛川縣蘋果園土壤養分分析報告》,系統提出旱地果園土、肥、水管理技術對策。近3年來,僅屈軍濤個人就先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230多場次,鄉級培訓150多場次,縣級技術培訓50多場次,舉辦電視科技講座30場次。田間地頭、村里的會議室,處處都是他培訓的場地,不論白天還是傍晚,時時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他的努力下,2010年國家質監局確定洛川縣為第一個國家出口優質蘋果質量安全示范區;2015年洛川蘋果50萬畝基地整縣通過國家第一個綠色食品(蘋果)原料生產示范縣認證。他組織創建農業部標準園2個,建成省級示范園56個8155畝,省級生態果園示范村9個;建成有機蘋果基地10萬畝,先后通過有機認證5萬畝。屈軍濤用自己的努力推動著洛川蘋果科研領先,提高了洛川蘋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造福了一方百姓。
天津市武清區上馬臺鎮雨成農機合作社社長魯全剛最近的心情好得不得了:他的合作社承包種植了2500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與青貯玉米,青貯玉米以前靠人工收獲,每畝成本要300元,現在用青貯收割機收獲,每畝僅用150元,僅機械收獲一項就節省了37.5萬元,以前人工收獲要用20天,現在青貯機收獲5天就全部完成,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
“這多虧了我們的‘羅參謀’!”魯社長口中的“羅參謀”就是天津市武清區農機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羅寨玲,她根據武清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奶牛業成為全區主導產業,每年對青貯飼料需求量很大的情況,主持引進全株玉米青飼機械化收獲機,同時也探索出了全株玉米收獲的最佳蠟熟期,有效提高了青貯飼料質量,大大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農機戶通過青貯機收作業直接產生經濟效益815.8萬元,帶動種植戶增收6950萬元。
從事農業機械化工作20年來,羅寨玲始終保持著對土地的摯愛,在逐夢的路上走得踏實而堅定,她的科技項目填補了天津市激光平地技術的空白,創造了武清小麥秸稈綜合利用的歷史,在推進武清向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做出了貢獻,成了全區農民信任的農業生產好參謀。
1986年,21歲的黃美聰騎著自行車,單槍匹馬下鄉為果農提供技術指導。如今,32年過去了,已經是廣東省連州市水果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的她,身影依舊活躍在田間地頭,忙碌而又充實。
多年來,黃美聰成功引進并推廣發展了連州蜜柑、連州水晶梨、東魁楊梅、鷹嘴桃等水果品種,將連州打造成為“中國水晶梨之鄉”,被連州農戶親切地稱為“水果姐”。1993年,她開始引進水晶梨接穗和果苗,進行高接換種和栽培對比試驗。1996年試驗成功后,連州開始大力推廣種植連州水晶梨。為了幫助連州水晶梨提質增效,黃美聰組織開展了水晶梨蔬果套袋技術試驗研究,全面推廣應用蔬果套袋技術,有效提升了連州水晶梨的品質。2014年,她通過編印制作宣傳冊和宣傳片,在連州水晶梨節,以及世博會、農博會上大力推介連州水晶梨,提升了產品知名度,拓寬了營銷渠道。2015年,她還負責組織申請“連州水晶梨”地理標志認證工作。2016年3月,連州水晶梨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其核心示范區均獲得農業部A級綠色食品認證。
目前,連州市水晶梨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掛果面積4萬多畝,年產量6萬多噸,總產值超過10億元,成為本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產業。連州已然成為中國水晶梨之鄉,也是廣東省最大的水晶梨生產基地、國家級水晶梨標準化示范縣(市)。
在寧夏賀蘭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欣把自己稱作“漁民的勤務兵”,長年累月戰斗在漁業生產第一線,身影穿梭在賀蘭縣大大小小的塘邊池埂,用自己的知識和才干,為賀蘭縣的漁民百姓謀了一條致富路。
1988年起,劉欣每年都參加賀蘭縣漁業“豐收計劃”項目的方案制定和實施工作,在她的努力下,賀蘭縣“豐收計劃”面積逐年擴大,面積由不足100畝擴大到1.5萬畝,產量由200余斤提高到2000斤左右。2003-2005年,她主持銀川市科技局的“浦江一號引種主養試驗示范”項目,得到了課題評審組專家的認定,使得該項目在賀蘭縣大面積推廣,豐富了城鄉人民的菜籃子。2009年她參與的“主養草魚綜合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黃河鯰繁殖生物學和藥物毒理與抗毒育種基因功能及良種規模化繁育研究與應用”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2010年她主持了銀川市科技局“稻蟹立體生態種養技術試驗示范項目”,畝產成蟹20.86公斤,扣蟹32.3公斤。賀蘭縣的稻蟹種養從500畝發展到2014年的4.5萬畝,“稻蟹生態種養新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獲2013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推動了水產業結構調整,為賀蘭水產事業跨越式發展貢獻了力量。
從青絲到白發,最美農技員們勤勤懇懇扎根基層,默默無聞甘于奉獻,在寬廣無垠的大地上、在無遠弗屆的鄉村中,譜寫了無數感人肺腑的科技興農篇章。他們用辛勤的付出換來農民豐收的喜悅,也在自己的耕耘中品味人生真諦,收獲奉獻的快樂,他們是現代農業的脊梁,他們為鄉村振興播種希望,農民需要他們,鄉村需要他們,時代需要他們。
廣袤的田野上,他們一直都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