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出生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山深處清水鎮的椴木溝村。多年來,她靠自己的智慧、勤勞和不懈努力,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2007年組建了阿芳嫂黃芩種植專業合作社;2013年成立了北京清水騰達聯合社。同時,她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注冊了“阿芳嫂”“阿芳嫂黃芩”“阿芳嫂野生毛尖”商標。曾被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巾幗創業明星”,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優秀合作人物”等。
昔日境遇磨礪出吃苦耐勞的品格
自幼喪父,陳燕兄妹六人由母親一手帶大。初中畢業后,因家庭貧困無法繼續讀書,她便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村里考慮她家庭困難,為了給她家增加收入,把她推薦為廣播員,后又當代銷員、電話員和保管員。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愛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一顆要當好農民、服務好大家的種子。她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盡自己所能為人民服務。特別是當代銷員時,為了讓鄉親們買到需要的日用品,她每周都要翻山越嶺,走十多里山路到鎮上幫老百姓采購。雖說條件很艱苦,但她依然很開心、很自豪,因為她的努力不僅得到了百姓們的認同,還得到了村干部的贊許。年輕的她雖然經歷了意想不到的辛苦,但她在農村找到了用武之地,體會到了當一名受人尊敬的農民的樂趣。當然,她也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幫助別人。
光陰似箭,轉眼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婚后,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夫妻倆背井離鄉,來到離學校較近的清水鎮。為了生存,做起了拉煤跑運輸的生意。沒錢雇人,她不分寒暑,手凍爛了,臉曬黑了,但她沒有放棄,還自己當起了裝卸工。這些經歷鑄就了她吃苦耐勞的品格。
回家路上捕獲商機
冬去春來,百花盛開。經過幾年的打拼,她與丈夫終于在鎮上買到了屬于自己的一塊地。于是,他們建起了新房,開起了餐館,生意慢慢紅火起來。
2001年夏天,走在回老家的路上,她看著漫山遍野的黃芩,突發奇想:用它做山茶多好啊!因為鄉親們祖祖輩輩都喝山茶,也從來沒有買過茶葉。看到了蘊藏的商機,想到了未來山茶的市場,她暗自興奮。
可是,開發山茶談何容易?沒有師傅,沒有經驗,怎么辦?她自己摸索著,一遍一遍地用各種土方法進行試驗。不知道反復試驗了多少次,就連走路吃飯,滿腦子想的都是怎么做茶。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靠著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鉆研精神成功地摸索出黃芩茶深加工的方法,第一次做出有型、有色、口感好的黃芩茶,她興奮不已。
摸索出了加工方法,她就開始琢磨著試生產了。起先,她從村里找來了12個手腳麻利的家庭婦女,開起了小作坊,手工生產山茶。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山茶的認可度也不斷提高,生產量明顯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了提高山茶質量、擴大生產規模,她在2004年興建了正規的野山茶加工廠,走出小作坊,走進大工廠。
農村出身的陳燕還想到了品牌保護,特意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注冊了“阿芳嫂”“阿芳嫂黃芩”“阿芳嫂野生毛尖”商標。為了提高山茶質量,她除了自己多次外出培訓、學習,還多次組織廠里員工進行山茶技術培訓,讓員工熟練掌握山茶的加工技術。
與村民共同奔小康
陳燕從2001年開始加工山茶,五六年下來,她的腰包鼓了,小日子紅火了。但她小時候的代銷員情節還總是在腦中浮現。當時那么苦,村里很照顧我,推薦我當廣播員、代銷員,現在我能幫村里干點什么呢?思來想去,她想到合作社,可以大家一起干,帶動更多的鄉親們致富。于是,她在2007年成立了阿芳嫂黃芩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153戶,注冊資金47980元。
合作社是成立了,怎么帶著大家干呢?她又犯愁了。為此,她四處取經、到處考察,多次參加農業部舉辦的高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山區帶頭人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她還不斷對員工進行多技能的培訓,包括旅游接待、手工編織等。
在培訓過程中,陳燕的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經營思路不斷創新。首先,她將野生的黃芩馴化為田間林下種植,讓村民在自家杏樹下就可種植黃芩,避免了上山采集的艱辛;另外,社員不但有了采茶的工資收入,還有年底的分紅,大大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社員通過培訓,開拓了思路,開闊了視野,也促進了合作社的發展。現在,一個采茶工一天平均可掙300元,合作社的年收入從最初的幾萬元增加到現在的幾百萬。
合作社的迅猛發展,改變了村里許多人的看法。從最初的懷疑,到試試看,再到爭先入社,大家看到了合作社的前景,看到了未來。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發展到203人,種植黃芩面積近2000畝,再加上合作社種植基地300畝,確保了常年生產,保證了社員的穩定收入,帶動了社員和非社員300多人就業,同時也帶動了整個清水地區黃芩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阿芳嫂黃芩種植專業合作社一直堅持以“科學經營、科技興社”為發展動力,以服務為宗旨,以增收為目標,為全體社員謀利益。合作社的社員以農民為主體,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促進了合作社經濟的發展和社員的增產增收。
聯合社促合作社創新發展
為了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就業、促進增收,同時解決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許多瓶頸,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陳燕牽頭組織了清水鎮的部分合作社,于2013年8月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冊登記了北京市第一家聯合社——北京清水騰達聯合社,注冊資本1005萬,共有社員1376人,其中低收入戶283戶、殘疾人126人、婦女700余人。
聯合社的成立,不但為各分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解決了合作社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解決了貸款難的問題。由11家專業合作社組成的北京清水騰達聯合社,以互保聯保的形式最初向銀行申請貸款750萬,現在已增加到1275萬,解決了長期以來專業合作社貸款難的問題,為合作社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
二是解決了市場銷售難的問題。聯合社制作了組合包裝,在北京市城區開設了聯合社農產品專營店,解決了各社在城區開不起店、銷售難的問題。自此,深山合作社的優質產品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市場。
三是促進了合作社的協同發展。聯合社組織全體理事外出考察,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促進了合作社的協同發展。聯合社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對接,滿足了聯合社對人才的需求;與云華網對接,解決了聯合社內部財務系統管理的難題。
聯合社經過多年的運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社員收入不斷增長,政府也給予了認可和高度評價。
陳燕從一個山區農村姑娘走到了今天,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也收獲了今天的累累碩果。多年創業的艱辛讓她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回報社會,成為新時代農民全面發展的典范。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