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加快發展桑蠶絲綢文化產業 深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朱保成 字號:【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提出了“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明確要求。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中國是桑樹的原產地和絲綢的發祥地。翻開史冊可以知曉,種桑養蠶在中國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桑蠶產業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一項重要產業,乃至于絲綢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桑蠶產業不僅為中華民族發展和文化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對世界人類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數千年來,種桑養蠶,繅絲紡綢,不僅源源不斷地為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提供了錦繡衣被,而且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走出了一條雋永而絢爛的絲綢之路。翻開歷史的卷軸,從張騫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到鄭和七下西洋開辟海上通道;從大漠駝隊輸送著絲綢的精美,到茶馬古道散發出茶葉的清香,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經濟之路,更是一條文化的紐帶、一種精神的象征。穿越草原沙漠,跨過驚濤駭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被古絲綢之路交織在一起。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帶一路”正在展現旺盛蓬勃的發展活力和光明燦爛的發展未來。作為與“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相連的桑蠶絲綢產業,應緊緊抓住機遇,借力“一帶一路”東風,以桑蠶絲綢文化為引領,傳承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做大做強桑蠶產業,確保“中國絲綢”在國際上的主導和優勢地位,讓“絲綢”這張象征中華民族的名片越來越亮、越來越響、越來越被世界各國認同和接受。

  據統計,2017年,我國桑園面積1200多萬畝,有28個省區、700多個縣的800多萬農戶從事桑蠶產業,實現桑蠶繭總產值近300億元,繭、絲生產量占世界產量的近80%。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我國桑蠶產業科技開發及綜合利用創新成果顯著,發現和開發了桑樹除養蠶以外的其他多種用途和價值,其潛在的價值將遠遠超過傳統桑蠶產業的效益,可以預期更大規模發展的未來,毫不夸張地說,全面推進桑樹綜合利用向縱深發展,桑蠶產業有望成為我國新興產業中的一枝新秀。

  據調研反映和專家分析,我國桑蠶產業發展總體是健康平穩的,但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各地對桑蠶絲綢文化產業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足;二是桑蠶產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不夠,農機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還有待提升;三是桑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不夠,桑蠶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為此,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強化戰略思維,深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桑蠶產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安全、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桑蠶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產業,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道路上具有廣闊的潛力和空間。我們要不斷增強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政治經濟、綠色環保、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多方面傳承中國農桑文化,重視支持桑蠶絲綢文化產業的發展。

  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我國桑蠶產業由東向西轉移和集聚的特點,加強東西部桑蠶主產省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實施區域專業化發展戰略。各級桑蠶生產主管部門要以整體、系統、效益理念為指導,統籌考慮,系統謀劃,組織制定本地區的桑蠶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規劃,穩定桑蠶生產規模,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加強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提升桑蠶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積極調整桑蠶品種結構,組織專家開展聯合攻關,加快選育飼育性好、抗病抗逆、綜合指標優、市場需求旺的優良品種,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集成推廣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等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強桑蠶專用機具研發及推廣應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提高產業化組織化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適應現代農業大市場、大流通的要求,實現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提高產業化、組織化水平,走規?;?、集約化發展道路。要著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訂單生產、租賃托管、桑園入股等經營模式。探索開展蠶業保險,提高農戶種桑養蠶意愿。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規范市場秩序,避免惡性競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增強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政府部門要繼續加強蠶種市場監管,加大抽檢力度,確保蠶種質量。

  推進資源多元開發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桑樹是藥食同源的植物,桑葉和桑果(椹)具有多種特有營養價值和醫藥保健價值。桑樹的生態適應性很廣,可以成為發展生態和經濟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桑蠶資源綜合利用,走多元產業化發展道路,是桑蠶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要著力建設現代特色桑業園區,打造集科研、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桑蠶產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大幅增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拓寬精準扶貧渠道。將桑蠶特色種植、養殖、深加工、桑椹采摘旅游結合起來,推進桑蠶資源多元開發,促進桑蠶絲綢行業融入食品、醫藥及新材料工程等關系國計民生的有發展前途行業中去,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讓桑蠶絲綢產業在新的“絲綢之路”上閃耀出熠熠光芒。

  立桑為業,將桑樹產業融入“國土綠化行動”。桑樹根深葉茂,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具有防風治沙、保持水土,綠化環境的作用。特別是對于重金屬污染土地的修復、治理和利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價值。最近,中國工程院沈國舫、向仲懷等8位院士聯名提出加快推進桑產業的建議,把發展桑產業納入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的開發項目,發揮其生態和經濟相結合的優勢;把桑樹列為適宜地區的主要造林樹種予以推廣,認可作為蛋白質飼料生產的作業方式;有關部門要積極響應,加大力度支持桑樹產業向深度發展。

  立足文化內涵,打造高端國際化自主品牌。有文化內涵的高端品牌不僅是全球市場的有力競爭者,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加強對桑蠶絲綢歷史文化遺跡、?;~塘、古桑樹群、蠶花節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絲綢老字號的保護,積極支持鼓勵各地絲綢博物館、絲綢小鎮、休閑桑蠶基地建設;鼓勵支持“中國絲綢文化”走出去,繼續開展中國絲綢公益片在海外的宣傳;形成若干個集產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絲綢文化傳承發展基地,深入挖掘絲綢文化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將我國蠶絲文化的歷史內涵和民族特色融入產品品牌,以“文化+品牌”的模式提升絲綢產品的文化價值,提升品牌設計創意水平,打造有競爭力的中國特色的世界級絲綢品牌;利用“互聯網+”,創新營銷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升產品品牌影響力,推進自主品牌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加強國際交流合作。2011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古巴時,參觀了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寓所周圍栽種的桑樹和辣木,卡斯特羅提出加強中古在桑樹和辣木方面的合作建議。為落實習近平主席關于幫助古巴發展桑蠶生產的指示,農業部向古巴贈送了首批桑樹種子。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再次訪問古巴探望卡斯特羅時,看到中方贈送的桑樹種子已經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十分高興。習近平主席說,我這次特意又帶來些辣木和桑樹種子,希望它們茁壯成長,成為中古友誼的見證。在兩國領導人的共同關心下,建立了中古桑蠶科技合作中心。今年初,中古桑蠶科技合作項目榮獲古巴科學院國家獎。桑蠶產業國際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在拉美的成功典范。“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桑蠶絲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有利于我們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開拓國際市場需求,推進我國桑蠶絲綢產業轉型。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外的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另一方面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工藝和人才,加強技術和生產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加快發展桑蠶絲綢文化產業,深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前景廣闊。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下,桑蠶絲綢文化產業必將加快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將結出豐碩成果。讓華麗多彩的“絲綢之夢”為“中國夢”增光添彩,讓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地為世界帶來福祉,讓中華民族的桑蠶絲綢文化再現輝煌。

  (作者系原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原農業部紀檢組組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