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6年記 為振興鄉村打造生力軍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加大培育力度,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7年底,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已突破1500萬人。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按照中央和農業農村部部署要求,全國農廣校系統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體系辦學優勢,在強化支撐保障、拓寬辦學渠道、創新培育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6年來,全國各地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取得明顯進展,數量規模不斷壯大,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作用發揮更加突出。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已突破1500萬人。他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成為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先行者,成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領頭人,成為當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

  1.3萬個培訓基地

  讓農民實現學用合一

  “我們聯合社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我們的豆包、大蒜等產品能賣得這么好,都與咱們國家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程分不開。”回首十多年的創業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天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葛紅東感慨頗多。

  葛紅東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上世紀90年代初,學習家電修理的葛紅東在哈爾濱嘗試自主創業,從家電維修到通訊器材經營,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正當別人以為他會在行業內順風順水走下去的時候,葛紅東卻作出了一個讓人費解的決定:返鄉創業做粘豆包。

  2006年,葛紅東借了30萬元加上自己的50萬元,總共80萬元投入到再次創業當中。建廠房,買設備,聘請生產和銷售人員,創辦了哈爾濱天一生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葛紅東自己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市場卻并不認可。2008年,生產的10萬斤粘豆包全部滯銷。此時,父親對他的評價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放著城里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回村里受罪”。

  面對旁人的冷嘲熱諷,葛紅東沒有氣餒。他堅信,“路在人走,事在人為”。通過總結找差距,增強生產管控,終于生產出了適銷對路的響當當的產品。

  怎么讓自己的粘豆包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是葛紅東創業初期一直思考的問題。一次參加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的經歷為他打開了思路。2015年,阿城區農廣校首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開班。葛紅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課堂上,老師講的農產品電子商務課程和創業興業新技巧讓葛紅東眼界大開。培訓結業后,葛紅東決心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打造學習型公司。

  “請進來,就是公司在招商引資的同時也做好招商引智,吸收人才充實到公司的經營中來。具體到咱們公司,就是積極與農業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用科技提升產業。公司生產的黑蒜加工項目是和省科院大慶分院合作的,小小的大蒜經過深加工不但保留了應有的營養成分而且附加值也增加了幾倍。”葛紅東說:“走出去,就是去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食品深加工技術。建立學習型公司,就是把公司打造成學習型的企業,讓員工學習專業知識,通過學習讓員工成為有思想、有專業技能的職業農民。”

  通過學習農產品電子商務課程,葛紅東深刻體會到電商的簡單、快捷、低成本、輻射面廣等優勢。學以致用,2012年葛紅東的公司建立了網站,并開通了淘寶店。2016年在天貓商城開通了“笨磨坊”品牌旗艦店,僅一年時間,通過網絡訂單實現銷售額210萬元。

  “自己富了不算啥,還要帶著更多鄉親們一起致富才算事兒。”6年前,在當地農廣校的指導下,葛紅東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通過“公司 +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聯合全區41家不同特色的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天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各專業合作社取長補短,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目前,天一聯合社擁有農副產品130個品種,具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認證、名牌產品28個,為全區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和267余家合作社搭建起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拓市場的平臺。

  “現在,只要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班開課,我們聯合社的各個合作社社員,都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報名參加。”葛紅東說。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成效顯著,為廣大創業農民群體鋪就了一條陽光之路。6年來,各地農廣校紛紛發揮專業機構作用,提供基礎服務,配合行政主管部門,承擔新型職業農民頂層設計基礎工作。通過組織開展摸底調查,掌握培育對象及需求,建設培育對象庫,入庫171萬人,推進精準培育;吸引優秀教師、專家和鄉土人才參與培育,建設培育師資庫,近8萬師資入庫,實現全國共享共用;強化實踐育人,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1.3萬個培育基地庫,實現學用合一。一大批像葛紅東這樣的農民,通過學習后轉變觀念、提升技能、創新創業,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骨干力量。

  構建全方位農民教育新格局

  “創業過程中失敗并不可怕,但要吸取教訓,謀求創新。這些都是農廣校的老師教給我的。”來自山東省惠民縣的新型職業農民代表吳元元告訴記者。

  1986年出生的吳元元,畢業后像其他大學生一樣,找了一份穩定工作,做起了海爾電器的銷售員。2010年,已經做到專賣店店長的她,看到惠民縣苗木產業的火熱景象,毅然辭職“入海”,回家做起了苗木生意。別人從苗木上賺到了錢,而她種的30畝苗木卻虧了本。

  這讓她很想不通:自己學的還是農業生物技術專業,技術上應該沒啥問題,怎么別人能在苗木上掙到錢而自己不行呢?為了弄清原因,吳元元來到當地農廣校組織的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班上找答案。通過跟老師和同行請教,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算是找到了原因:自己的經營理念有問題。

  在縣農業部門和農廣校老師的幫助下,2011年,吳元元調整經營思路,成立了藝邁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重新承包了300畝地,引進種植了苗木新品種,吸納了幾十戶群眾共同發展,2012年實現年銷售利潤360萬元。2013年,吳元元又新建一處500畝年出圃600多萬株的規模化生產育苗基地,年底實現銷售收入2800萬元,帶動農戶180余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后來,通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習,我也在思考‘農業到底是什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等問題。看到外地的同行做循環農業做得風生水起,我也很羨慕。”吳元元說,“老師常說,創業發展要做到結合實際,審時度勢,放眼未來。”

  一次偶然機會,吳元元聽農業部門工作人員說起“縣里有食用菌項目政策扶持”,在當地苗木產業市場即將飽和的情況下,吳元元動了心思,開始再尋新思路。為此,她一邊打聽項目落實情況,一邊報了農廣校組織的食用菌專業培訓班,補充自己的理論知識。

  2014年,在爭取到縣里食用菌項目的180萬元補貼后,吳元元又和家人共同投資了300萬元,流轉了200畝土地,建起了集食用菌制種、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標準化食用菌生產示范園區,并成立了山東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自身及帶動周邊村莊栽植面積12萬平方米,實現食用菌年產量900噸。

  2017年,山東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整合當地所有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成立了“惠風和暢、民淳俗厚”鮮吃銷售平臺,實現了農產品電商銷售新突破,上線首日交易量達3萬元,產品遠銷北京、深圳等10多個大城市。2017年底,公司資產總額6130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52億元。目前,齊發果蔬產品已成功落戶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并與海底撈火鍋、呷哺呷哺火鍋簽訂銷售協議,預計2018年銷售總額可達2億元。

  “現在,創業也算有小成就,作為新型職業農民,我們更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吳元元說。齊發果蔬積極發揮產業優勢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通過雇傭務工、提供菌棒扶持創業、保底分紅、創業培訓四種幫扶措施,帶動貧困群眾200余戶、500余人,年底發放貧困戶保底分紅53.5萬元、務工工資76.4萬元,扶貧培訓投入11.5萬元。

  人才興則鄉村興。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對農業從業者生產能力、經營能力、創新能力、資源配置能力、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的承接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培養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據介紹,中央農廣校作為龍頭,省級校全國共有36所,地(市)級校299所,縣級校2126所,鄉村教學點1.2萬個。6年來,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各地農廣校主動履行主體職責,通過完善辦學體系、拓寬辦學渠道、構建完整的教學標準體系,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民教育格局。各地農廣校始終堅持把加強體系建設,保持體系辦學特色和優勢作為頭等大事,形成了從中央到省、地、縣四級建制農廣校和鄉村教學點五級辦學體系。農廣校堅持開展科技普及、職業培訓、中等職業教育、合作高等教育,針對職業農民培訓,農廣校建立“綜合課程+專題課程+專修課程”的課程體系,針對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建立“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能力拓展課”的課程體系。

  謀劃職業農民制度框架

  距離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已過去6年時間。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不僅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10月26-27日,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在山東濟南召開。論壇以“走進新時代,踐行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為主題,農業農村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各地農廣校體系及來自全國的新型職業農民代表集聚一堂,為促進鄉村人才振興,開創中國特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新局面建言獻策。

  未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將何去何從

  “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時間緊迫,時不我待。我們要破除人才瓶頸,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道路。具體要做到‘三個切實’。”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張桃林指出。

  切實把握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總體思路。在指導思想上,要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以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為突破,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關鍵,加快構建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在發展原則上,要按照“制度先行、多方參與,學以致用、精準培育,立足農業、服務鄉村”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壯大職業農民隊伍;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發展合力;強化精準培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農業綠色優質高效發展,全面服務鄉村振興。在發展目標上,到2022年,職業農民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各地普遍確立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與引領小農戶發展相銜接的職業農民制度框架,職業農民隊伍規模持續擴大,整體素質明顯提升,作用發揮更加突出,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切實謀劃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重大舉措。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農業農村部正在研究職業農民制度框架體系,并推動各地積極落實。提升職業農民培育質量。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農業職業經理人和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不斷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效果。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注重典型示范引領。

  切實夯實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基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建設,推進各省落地對接和推廣應用,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大手機運用技能培訓力度,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繼續打造一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圍繞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農業綠色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生態環保等打造精品課程。推進機制建設。建立農業農村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長效合作機制。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完善“一主多元”機制,強化農廣校專門機構主體職能,統籌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田間學校、實訓基地等方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強化工作支撐,廣泛組織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高質量編撰好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發展指數,及時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精準診斷把脈,為提高培育水平提供有效支持,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主動支持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濃厚氛圍。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