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是將農民集中到課堂一教了事。而是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培養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者隊伍。”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牢牢抓住產業、市場和農民“三個需求”導向,培訓內容不僅緊貼市場需要,還方便農民、貼近生產。
“菜單化”量身訂制
“要我學”變“我要學”
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供什么,想什么送什么,龍巖市新羅區“菜單化”量身訂制培訓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培訓的精準度。每年培訓班開班前,培訓學校就組織人員到鎮、村了解當地產業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初步制定培訓課題。鄉鎮農技干部進村入戶調查咨詢,與農民面對面對接具體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時間和地點,選準最佳“菜肴”,參訓學員普遍反映這樣的培訓十分對“胃口”。
類似新羅區這樣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局面,也發生在福建閩清縣。閩清縣“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時而變”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班招生時,農業局提前向各鄉鎮發出通知進行調查摸底,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按照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設計培訓內容,遴選參訓對象,再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強化分類指導,注重實踐技能操作,提高了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深受農民的歡迎。
“請進來,走出去”
普通農民變“明星學員”
在南靖縣的山區土樓里,一個由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大專班學員共同組建的“漳農公社”,帶動一批批新農人共同創業振興鄉村。
2013年初,一批來自八閩大地的普通農民,成為福建首屆新型職業農民大專班的學員,如愿地走進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職院的老師精心為他們設計課程,把最需要、最欠缺、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他們,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他們還走出教室,到基地實踐教學,甚至把實踐課程辦成農產品推介會,讓他們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2015年底,在首屆新型職業農民大專班畢業典禮上,優秀畢業生代表簡紅亮聯合十來位同學一起抱團成立了“漳農公社”,大家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農職院第一個新型職業農民校外培訓基地。把學員請進來學,讓教授走出去教,同時還開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網,教授線上講,學員線下學……如今,“漳農公社”已為當地培訓了936名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帶動信息閉塞的山區農民共同脫貧致富,還誕生了不少“茶王”、示范農場主等“明星學員”。
“田間化”教學
田園化身“活課堂”
在福建,越來越多的田間課堂應運而生,這些田間課堂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教育培訓辦到鎮、辦到村、辦到田間,就地就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位于福建西北山區的邵武市,當地的南武夷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技培訓別具一格。合作社打造了占地1600畝的“南武夷藥博園”,集“武夷山脈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圃、良種繁育、種植示范、養生產品加工、中醫藥文化傳承傳播、中醫藥健康旅游、中醫藥人才培養”為一體,既是成型的中醫藥健康產業板塊,也是良好的教學和產業培訓平臺。依托藥博園項目,南武夷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將藥博園作為其教學與實訓基地。
除了發揮農民田間學校作用之外,福建還根據各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立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訓基地,鼓勵開展異地參觀考察和實踐教學,更新經營理念,拓展學員的視野。
在新羅區蘇坂鎮第五期蜜柚專業培訓班上,來自漳州平和縣的周長征老師帶來了最新的“八大金剛”剪枝技術,他帶著學員走入田間親手示范,為當時即將到來的冬季修剪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和實操經驗。學員們紛紛邀請老師直接到自己的農場,解決實際碰到的問題,實現了人不出鎮、足不出村就能學到新技術,真正做到生產和學習兩不誤。
挖掘“田秀才”
“土專家”也進講師團
教育講究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精準教育”,就是個性化教育。給農民授課,將高深的理論知識“翻譯”成接地氣的群眾語言至關重要。在福建安溪,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講師除了學院派的專家教授,更有經驗豐富的本土農民。
近年來,安溪以各類初制賽、評茶賽、茶王賽、品鑒會為載體,以賽帶訓,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抓手。2017年,安溪縣以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為契機,積極舉辦各類活動,在龍涓、祥華、感德、西坪等產茶鄉鎮,達到了“村村賽”的廣度和深度,僅通過該項競賽帶動參訓的農民就達2萬人以上。
安溪縣從2013年起,大力挖掘當地農村“土專家”“田秀才”,吸納各類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率先在全省成立鄉村講師團及鄉村振興服務隊。通過農民講師團下鄉宣講、開展“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沙龍”、省市縣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評選等活動,進一步強化茶產業領軍人才隊伍建設。
產教融合
帶動創業實現增收致富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不僅要“培”,還要“育”。福建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如何讓技能培訓激發學員的創業激情,產教融合讓農民真正實現增收致富。
來自邵武市的學員陳建英就是一個典型。在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之前,陳建英僅僅是對中藥養生感興趣。在一次培訓中,她聽了養生藥膳制作與應用的課程之后,萌發了開辦養生藥膳餐廳的想法。陳建英以“南武夷藥博園星創天地”為創業平臺,成立恒康餐廳,在南武夷藥博園內開始藥膳餐廳創業。經過黃老師“售后加餐服務”式精心培育,如今恒康餐廳的藥膳業務紅紅火火,僅2017年度的營業額就達到110余萬元,為她帶來了近30萬元的收入。
福建各地不斷探索適宜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建立了以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農業高校、省農廣校等9所農業中專學校為主陣地,以314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和317個實訓基地為網點的教育培訓網絡,分產業、分類型開展培育,不斷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截至6月底,全省已培育一支擁有近42萬人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