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貧困地區往往具有自然資源、農業資源等優勢,但基礎薄弱、信息阻隔、物流不暢、人流不通是脫貧的主要阻礙。在深度貧困地區真正形成具有持續造血能力的產業,關鍵是打通優勢資源向商業價值轉化的路徑,讓產業具有持續造血能力。第一,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資金、項目的投資重點應該放到基礎設施上,與外部能夠形成信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順暢流動的局面。第二,挖掘區域比較優勢。培育發展能夠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產業,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打響地域品牌,就地解決勞動力安置,實現收入增長。第三,增強龍頭企業帶動。大力培育或引入龍頭企業,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參與商品生產、進行市場交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組織方式。第四,加強內生能力建設。經濟的發展根本上要靠人,要改變貧困面貌,必須要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要加快深度貧困地區中小學義務教育的實施,加強對村民文化知識、商業知識、農業技術、科技知識等方面的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將先進的市場經濟思想意識帶回鄉村。(來源:《大眾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