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莆田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共建美麗鄉村工作,以“關鍵小事、民生大事”的高度站位狠抓農村“廁所革命”。兩年來,莆田市共拆除旱廁3.2萬多座,農村旱廁基本消除;新建改造三格式化糞池7.6萬戶,完成三年任務的75%;新建550余座鄉村公廁,完成率全省第一,實現每村都有1~2座高標準水沖式公廁。做法如下:
創新舉措,破解難題
破解選址難題。針對農村廁所“人人都需要,但人人都不要”的選址僵局,一是利用公共用地建。從2016年起,莆田市規定在綠地、廣場、公園、步道等公共用地上必須配套建設公廁;要求村部、便民服務中心、宮廟戲臺等廁所必須對外開放。二是原有旱廁就地改。在農村集鎮區等人口集中地段實行“拆一建一”,旱廁推平整治后一律就地新建。三是片區建設強制配。在幸福家園、美麗鄉村等新村建設中,硬性規定必須配套建設公廁。四是打造景觀解民憂。嚴格執行住建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專門出臺文件統一新建公廁外觀樣式和標志標牌,融入莆田紅磚厝建筑元素,打造古樸典雅、富有人文品位的景觀公廁,解除村民不愿建、不讓建的顧慮。
破解資金難題。針對農村廁所“村村都想建,但村村缺錢建”的資金難題,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將“廁所革命”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傾斜安排,在省財政每座補助4萬元的基礎上,莆田市每座再補助20萬元,標準全省最高。二是創新融資模式。以縣域為單位打包實施農村污水PPP項目7個,計劃投資約40.43億元。三是發動社會捐資。2016年以來發動社會捐資1860萬元,建設95座農村公廁。
破解戶改難題。一是改家庭式旱廁為水沖式衛生間。制定《莆田市農村戶廁改造規范》和《莆田市農村戶廁改造規劃》,將給排水設施、便器和排污管列入改廁強制性要求,通過打造示范村,變“要我改”為“我要改”,有效調動村民參與配合改廁的積極性。二是改污水自由漫流為統一收集處理。對農村生活污水采取納管、集中、分散三種方式進行有效治理:對于城鎮周邊的村莊,通過管網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對于人口集中和位于生態敏感地區的村莊,采用化糞池+無動力或微動力集中式處理;對于人口較少的村莊和分散的農戶污水處理采用自建標準三格式化糞池就地分散處理,尾水排入田地、山地或自然排水溝消納利用。
長效管理,提升品質
實施公廁精細管理。一是實行“公廁長”責任制。每座農村公廁實行專人保潔,確保座座建得成、管得好。二是實行“網格員”巡查制。將農村公廁衛生保潔列入綜治網格和數字城管巡查內容,每天定期不定期巡查,實時發現問題、及時上報整改。三是推廣“互聯網+”尋廁制。依托住建部公廁云平臺及莆田數字城管微信APP公眾號,推出覆蓋全市所有城鄉公廁和企事業單位內部廁所的導航地圖,讓“方便”更方便。四是建設“便民化”綜合體。拓展農村公廁服務功能,配備母嬰坐便器、嬰兒尿布臺、自動飲水機和售賣機等便民設備,提供免費廁紙、應急充電及休息納涼等便民服務,讓公廁更公用。
實施污水專業管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鼓勵污水處理企業發揮技術、人才、設備、資金優勢,參與鄉鎮及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和管護。如鼓勵第三方參與化糞池運營維護,每年組織清掏1~2次,由有資質單位負責處理,避免二次污染。
實施糞渣綜合管理。積極探尋糞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途徑,通過有效利用糞渣中的營養基質,加工成為有機肥料、營養土、培養料和液態肥,既變廢為寶又解決環保問題,促進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和有機農業的發展。
(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