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蝶變水家湖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徐鋒 付姓 字號:【

  全國草莓第一場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草莓了,正在進行悶棚。悶棚,我們也叫休茬,每年的5~8月份,把地翻一遍,澆上水,撒上有機肥,蓋上地膜,對土壤進行物理消毒,棚內溫度最高可以到80度。”

  8月夏末,安徽水家湖農場草莓園內,農場職工紀延澤面帶喜悅,一邊擦汗,一邊給記者介紹:“本來可以種點西瓜或蔬菜,但為了草莓品質,這一茬就不種了。我種了6個大棚的草莓,純收入6萬多,種草莓讓我脫了貧。”

  悶棚的4個月里,紀延澤可以騰出手來去管理原來承包農場的30畝大田,“種草莓并不影響承包大田,完全看職工意愿。”紀延澤說。

  紀延澤是農場的特困職工,“原來承包農場30畝大田,主要種小麥、黃豆等農作物,豐收年景純收入也就一兩萬元,只能勉強維持生活,連交社保費都非常吃力。”而如今其承租的6個草莓大棚,是2016年秋天,農場利用國家扶貧項目資金統一規劃建成后租賃給他的,每個大棚租金2600元,不及自建大棚成本的四分之一。“過去職工種一畝地,純收入也就四、五百塊錢,現在一畝地建一個棚,出租價格是2600元錢,土地的效益大大增加。農場增效,職工增收。紀延澤說純收入6萬塊錢,有點保守,按今年情況,應該有8萬塊錢。”水家湖農場場長劉國強在一旁補充說。

  2013年以來,水家湖農場利用扶貧資金1150萬元,建設高標準大棚252棟、連棟溫室種苗繁育大棚4棟,并統一配套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高標準大棚建設和悶棚技術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保證了草莓的品質,而且確保了扶貧資金的高效利用。“現在不用種三年就要騰地點(換地)了。大棚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可以一次投入,長期使用。”劉國強說。

  與此同時,農場還通過引進企業、政策支撐等墾地合作方式,對草莓產業進行提檔升級,先后引進省部級“蝶戀花”“勤勞農夫”“艷九天”等現代農業企業,提升草莓育苗和深加工水平。如今,水家湖農場已經成為全國草莓種植第一場,安徽墾區最大的脫毒草莓育苗基地,長豐縣草莓示范栽培核心區。

  據了解,在草莓產業的帶動下,像紀延澤這樣從事草莓種植的貧困職工,水家湖農場已有130余人,全場種植草莓的職工有382名,覆蓋率達62%,草莓種植面積已達4000余畝。“由于草莓的比較效益優勢,種植規模還在繼續擴大。”安徽農墾集團辦公室主任孫良倉介紹說。

  搭上莓都順風車

  如何選中了草莓產業?“長豐縣離合肥80公里,是合肥的菜籃子,也是設施草莓生產全國第一大縣,草莓賣到全國,號稱草莓之都,技術、市場、品牌都有優勢。看到那些大棚了吧,那就是農場的草莓產業園。”孫良倉指著遠處田野里那些正在“悶棚”的大棚回答說。

  水家湖農場地處安徽合肥長豐縣城,是典型的城郊型農場,總人口3800人,可耕地2.8萬畝,以種植業為主,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屬國家級貧困農場。2002年以來,農場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地處草莓之都,草莓自然成為主角。

  種植草莓的探索早在10多年前就已展開,“開始時,因為缺乏資金,用的都是竹竿棚,棚小,抗災能力弱。后來發展成小型鋼架棚,雖抗災能力有提高,但抗低溫還是不行。2013年后,借助國家扶貧項目,設計建設了8×80米的雙層保溫大棚,不只提高抗災抗低溫能力,還增大了內部空間,方便作業。”副場長汪升洪介紹說。

  草莓種植周期長,掌握技術非常關鍵。“我們的要求是把種草莓的職工培養成為技術能手。”副場長汪升洪介紹說,“長豐縣草莓技術成熟,農場辦了好多技術培訓班,縣里也有各種技術培訓。另外,還有技術入戶,讓種植戶隨時都能接受專業技術指導,‘明白紙’送到手里,技術人員定期到大棚里指導。一些關鍵技術,比如抗災防病,就用短信、微信的方式發送到手機里。”

  說到草莓銷售,場長劉國強說,“草莓收獲后,直接去縣里的草莓市場銷售,草莓只要品質好口感好,就不愁銷售。草莓只要能摘下來,就能賣得掉。”

  如果說,草莓讓紀延澤這樣的貧困職工搭上了脫貧致富的“順風車”,那農場的草莓產業發展則搭上了長豐縣草莓種植技術、品牌和市場的“順風車”。長豐縣的草莓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技術、品牌、市場等方面已經非常成熟,這些優勢與農場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進行“嫁接”,可謂優勢互補。

  經過十年的發展,水家湖農場的草莓種植不僅形成了規模,積累了技術和經驗,還占領了一定的市場。“安徽草莓看長豐,長豐草莓核心區在農場”,已經成為長豐草莓業界的共識。

  巧干延伸產業鏈

  “去年種了4個草莓大棚,通過發展一日游前后共接待散客800人次,收入大概有13萬多。這比單賣草莓收入多了一倍。”已經摘掉“貧困帽子”的女職工周錦燕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了賬。

  “一日游”是水家湖農場利用地處合肥、淮南、蚌埠三市“城間場”一小時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充分挖掘所在地長豐縣“草莓之都”的文化內涵,與安徽環球國際旅行社合作推出的旅游線路。這條線路包括“品農家菜、嘗草莓干紅→參觀現代化禽蛋生產車間、購買初生蛋、雙黃蛋→草莓采摘與品嘗”等旅游項目。“從產品上有新鮮草莓、草莓干、草莓酒,從消費方式上有看草莓、摘草莓、品草莓、話草莓,可以說是一個全產業鏈。光靠賣草莓產品是不行的,產業壯大后,還要通過與旅游觀光相結合,把草莓變成旅游產品,提高附加值。”劉國強說。

  “一日游”就是借助草莓這個優勢產業,拓展城郊型農場的休閑觀光功能,促進傳統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用劉國強的話說,就是“在一產的土地上做出三產融合發展的文章”。

  其實,產業鏈條的巧妙延伸,農場早有明確的規劃與引領。2011年,水家湖農場在安徽農墾集團的幫助下,按照高效農業園區化的要求,規劃建設安徽農墾長豐草莓產業園。“有了這個規劃后,最近七八年就是按照這個規劃來做。”副場長汪升洪介紹說。

  為了鼓勵職工種植積極性,提升產業扶貧的帶動力,在安徽農墾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水家湖農場對規模達到連片30畝以上、種植蔬菜、草莓等高效作物的種植戶,一畝地補300元,連續補三年。同時,面對“種草莓需要貸款,因數額小,周期短,貸款困難”的問題,由農場擔保,通過金融配套措施,與銀行直接對接,為職工提供短期小額低息貸款,“可以貸5萬,也可以貸10萬,可以兩個月還,可以半年還,也可以一年還”,給職工解決后顧之憂。

  巧干延伸產業鏈條,激發了扶貧的內生動力。據統計,2018年,“一日游”生態觀光,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萬人次。而草莓產業吸納農場和周邊種植戶880余戶,年創產值1.6億元、利潤8000余萬元,戶均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

  打出扶貧組合拳

  草莓產業雖好,并不適合所有的貧困群體。“除了草莓產業,我們的扶貧還有很多措施,可以說是一套‘組合拳’”。場長劉國強介紹說。

  為確保不讓貧困職工“掉隊”,農場根據管理區貧困戶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扶貧模式,除發展草莓產業外,訂單種植玉米的扶貧模式,也讓很多貧困職工嘗到了甜頭。

  “以前全部種玉米,玉米產量高,效益還可以,但一考慮晾曬、銷售及倉儲等困難,就不太敢種了。”三分場職工董學義說,“現在好了,場里建了玉米烘干機,還和我簽訂了種植合同,玉米烘干后直接賣給農場養雞場,省去了好多麻煩。”

  在扶貧項目資金支持下,2015年9月農場實施了總投資200萬元的日烘干300噸玉米烘干線建設項目。“公司+農戶”全產業鏈建設投入使用。按照8000畝玉米實現統一訂單收購計算,職工可獲利400萬元,農場可增加40萬元經濟效益,“玉米種子、技術農場提供,職工來種,農場收購,收購以后農場安禽公司自己消化,作為雞飼料。降低損耗,降低風險,跨過晾曬環節。不出農場,實現全產業鏈模式運行。”副場長汪升洪介紹說。

  而安禽公司也利用“公司+農戶”的方式發展養殖業,由安禽公司向養殖戶提供雞苗、防疫和技術培訓等服務,生產雞蛋由安禽公司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由此帶動養殖戶幾十家,每家養蛋雞3000只,年凈利潤6~10萬元。

  此外,在探索精準扶貧助推產業升級的同時,農場還推動土地流轉帶動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改革,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出去”,流轉土地1.3萬畝,在促進增收脫貧的同時,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僅此一項年增收320萬元。

  劉國強將這種模式總結為三個體系:利用農場自身優勢建成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體系;優質農產品為主的產、供、銷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和以農場蛋種雞企業安禽公司飼料轉化為中心,發展“公司+農戶”全產業鏈體系。由此將企業、農場和職工結為利益共同體的扶貧增收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

  蝶變效應正凸顯

  “過去,扶貧項目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職工通過參加勞動獲取收入。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現在是產業扶貧,通過產業發展,讓企業增效,讓職工增收。輸血變造血。”副場長王計文介紹。水家湖農場的產業扶貧方式,可謂瞄準“窮根子”,扶到“點子上”。

  返程的列車經過水家湖站,記者不禁想起了孫良倉講述的水家湖典故:水家湖其實并沒有湖,原來叫水家戶,叫得人多了就變成了湖。每一個第一次來水家湖農場的人,都會打聽湖在何處。

  水家湖農場地處江淮分水嶺區域,農業自然條件并不優越,旱情嚴重時節,農場千方百計想辦法,讓附近水庫的水,通過各種溝渠流到各家各戶的地頭,方便灌溉,保證收成。這正如農場的扶貧:先給貧困戶找準脫貧項目,再對貧困戶給予精準幫扶的政策支持,聯系加工企業實行訂單收購,從而在農場、職工、企業等各主體之間,摸索建立起一套穩定持久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扶貧更有的放矢,讓脫貧更精準高效,產業扶貧“蝶變效應”正在不斷凸顯。

  “就脫貧而講脫貧,按照脫貧標準,一個職工一年收入多少錢,現在已經達到了。但怎么能搞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脫貧也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搞不好的話,還可能返貧。”因為分管扶貧工作,副場長汪升洪對此體會更深,“但更主要的是,下一步怎么能穩得住。”

  穩固脫貧的核心是城郊型農場如何轉型發展,場長劉國強表示,未來水家湖農場將按照安徽農墾集團的指引和規劃,立足地處省會合肥的地理優勢,以草莓產業化發展為主攻方向,“不單純賣草莓,要把冷藏企業辦起來,把加工企業辦起來,把產供銷一體化搞起來。”在產業化的基礎上,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大力發展農業旅游和生態觀光,推動農場的綜合發展,保障職工脫貧致富的可持續性。“我們的目標是,隨著農墾大部隊一起昂首挺胸地奔向小康,到時歡迎你們再來水家湖農場。”臨別時,劉國強握著記者的手說。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