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從一棵茶樹到一方產業——“陜茶1號”的故事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各位,請你們先放下手里的事情,過來,有好東西跟你們分享。這是在中國獲得了植物新品種權,又在市場做得不錯的一款茶,名字叫‘陜茶1號’,產于中國的陜西省,也就是兵馬俑的所在地。你們都品嘗一下。接下來,請‘超’給我們講一下‘陜茶1號’的故事。”

  這是一年前發生在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位于日內瓦秘書處辦公樓里的一幕。2017年10月的一天,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副秘書長Petter·Button突然叫停大家工作,一起品嘗中國代表團送給他的“陜茶1號”。

  Petter·Button口中的“超”,即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的鄧超博士。一年前,鄧超被派往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秘書處工作。提起這段往事,鄧超至今還記憶猶新:“這可能是‘陜茶1號’第一次在國際場合亮相吧。之前因為我一直負責茶樹植物新品種權的審查工作,所以當中國代表團到日內瓦參會,給Peter送了一盒‘陜茶1號’時,我就感覺這個名字十分熟悉。后來又查了資料,果然就是申請了新品種權的茶樹品種。中國每年都有十幾個到幾十個茶樹品種權申請,但真正能在市場上見到產品的,產于咱們中國陜西省安康市的‘陜茶1號’是第一個。”

  植物新品種是指經過人工培育或者對發現的野生植物加以開發,具備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并有適當的命名的植物新品種。完成育種的單位和個人對其授權的品種,享有排他的獨占權,即擁有植物新品種權。植物新品種權與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一樣,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

  據介紹,“陜茶1號”的誕生對于陜西省茶產業來說意義深遠。作為陜西省第一個無性系茶樹新品種,“陜茶1號”結束了陜西茶業發展完全依賴外省品種的歷史。在“陜茶1號”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植物新品種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起“陜茶1號”背后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農藝師王衍成。說起自己和“陜茶1號”的故事,王衍成感觸頗深:“花了20多年,我養育了兩個孩子,一個是我的女兒,另一個就是‘陜茶1號’。”

  家門口“尋寶”

  “這輩子算是和茶結下了緣分。從學茶、研究茶,再到賣制茶機械,幫別人代銷過茶,自己種茶,至今有30多年了。”王衍成說。從一個研究茶的,到后來如何成了賣制茶機械的,再到茶樹育種人,這還得從王衍成的兩次參會經歷說起。

  20世紀80年代,從原安康農校茶學專業畢業后,王衍成被分配到安康地區林業局茶果站工作。1992年,作為安康地區茶果技術推廣站副站長,他參加了在福建福州召開的全國茶葉學會代表大會。會上,有專家發言說“今后中國茶葉的發展趨勢將是無性系種植”,這句話讓王衍成“留了心”。

  “當時安康茶葉種植都是靠種子,無性系種植還是新技術。我當時覺得,安康作為老茶區,雖然有紫陽群體種這么好的種質資源,卻沒有一個認定品種,實在是可惜,將來安康必須打破這一技術區域空白的格局。同樣,陜西省要成為產茶大省,必須要有自己的無性系品種。”

  1997年,王衍成參加在安徽蕪湖召開的中國茶葉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機械化是中國茶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會專家的發言再一次讓王衍成受到了啟發。“當時安康制茶還是主要依靠人力手工,一個人熬一晚上也就加工幾斤茶,如果用上制茶機械,一晚上出個100多斤茶葉沒問題。”王衍成說。

  兩次參會經歷,一次改變了王衍成對于茶葉種植的固定思維模式,“從理論上解放了思想”,一次讓他對整個茶產業發展趨勢有了更深了解,這些為他后來培育茶樹新品種打下了基礎。

  “開始搞育苗,都是偷偷摸摸地干,不好意思告訴別人,說了別人也不信,大家都覺得品種是一個高深的東西。”王衍成說。

  20世紀90年代,茶葉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當時的“名優茶”,既好看好喝,還要發芽早、上市早才行。1992年,王衍成帶著茶果站干部,開始在安康當地尋找可以培育的優良單株。

  位于紫陽縣茶葉研究所的280畝老茶園,種質資源非常豐富。1992年,王衍成帶著同事,來到這片茶園,逐塊逐行觀察,發現幾株發芽早的單株,擬作為觀察對象。第二天,王衍成回到位于漢濱區雙龍鎮永安村的老家,偶然發現家門前的一棵老茶樹,似乎比紫陽茶園的那棵茶樹芽頭更長,發芽可能更早,這讓王衍成很是興奮。他問母親:“這棵樹多少年了?”“我九歲到王家,就有這棵大茶樹。”七十多歲的老母親說。

  隨后的3年時間里,王衍成圍繞這些觀察對象和其他地方的茶樹,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老家門前的這棵茶樹在所有備選單株中表現最為突出,觀測單株序號被確定為1號。

  有人說,一旦進入良種選育這個領域,過程是漫長的,艱辛的。沒有經驗沒有經費不說,單位及家人不理解不支持也讓王衍成步步維艱,“吃盡了苦頭”。

  1994年,王衍成利用1號單株開始第一次繁育工作。沒有經費,他只能在老家自有土地上打主意。而此時,作為老生產隊長的父親卻說什么也不同意:“種地是為了打糧食,要保證一家人吃飯的,你要育茶苗,既不能吃,又不能賣,你這不是浪費土地還是啥!”

  最后沒辦法,王衍成在幺叔家的荒地上開了十幾平方米的地塊兒。開荒、平地、篩土、鋪苗床、扦插,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第一年扦插的苗子,最終活了72株,并于1995年種植,實現了單株到品系的跨越。

  1996年72株茶苗需要栽植,選擇地塊時,王衍成又遇到了上一年育苗用地同樣的問題,還得過老父親這一關。

  “這育苗建園的事,是單位安排我弄的。我是茶果站的副站長,你不讓我弄,人家單位都不讓我干了。”這次,王衍成算是學乖了,跟父親撒起了“善意的謊言”。最終,父親算是同意了,將這72株茶苗建成了無性系試驗茶園。每當王衍成回想起這個過程,他認為這是成就“陜茶1號”品種最為關鍵的一步。

  從1995年到1997年,王衍成連續三年從1號單株上剪枝扦插,由于氣候干旱等原因,相繼都失敗了。

  扦插育苗是常規技術,在南方茶區被大面積應用,而在安康還非常陌生,王衍成認為必須突破這一關。盡管已經“三連敗”,但是他沒有放棄。1998年,王衍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扦插育苗上,一年下來出圃了1500多株茶苗。1999年正式建起了4分地的茶園,還拿出500株茶苗,送給平利縣長安鎮的茶農試種。對于這4分地的茶園,王衍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因為這是擴繁和品質實驗的基礎。

  2003年,王衍成的4分茶園開始產茶,家里人把采下來的鮮葉制成茶葉拿去賣,發現這些茶葉比其他品種上市早,又好喝,賣了好價錢。于是,家里人也重視起茶園的管理來,對于王衍成種茶這事,也從開始的反對變成了支持。

  “有時候在家門口就能尋到‘寶貝’。所謂物競天擇,大自然是神奇的,在一個地方,經歷了漫長歷史篩選下來的植物,往往是最適合當地的。”王衍成說。

  “茶癡”下海

  因為學茶、育茶、種茶、賣茶,甚至連制茶的機械也賣,多年跟茶葉打交道,王衍成在安康當地的朋友圈有了“茶癡”的稱號。

  2000年,王衍成回到原先單位上起了班。但是,多年與市場打交道,讓他這份“茶癡”的心變得不安分起來,“上班有其他的工作要忙,培育新品種茶苗的事自然就耽擱了。”也許正是因為立志要培育出無性系茶樹新品種的初衷,讓王衍成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體制內跳出來,一心一意做完育苗的事情。上了3年班后,王衍成終于辭去了茶葉站站長的工作。

  “我國的育種工作都是由政府支持的,需要專門的人力財力支持。企業或個人從事育種工作,基本上都是賠錢的事,有多少希望,能不能成功,都是未知數。但既然踏入這個門檻,就沒有想過停下來。”王衍成說。

  2006年,王衍成創辦了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以漢濱區為中心,建基地,辦茶廠,經營“漢水韻”品牌。之后,他多次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福建省茶葉研究所考察學習。同時,他在雙龍鎮三星村建立起了“陜茶1號”品種對比試驗園,2007年在新華村建立起“陜茶1號”示范園。

  培育新品種是個艱辛而又細致的活兒,僅觀察葉片一項,在田里一蹲就是幾個小時。5個品種15行,每一行取10片葉片,光統計葉片寬度、長度、葉形、葉面色澤和葉覆面積,就要測量150個葉片,一次就是1000多個數字……此外,還要測算生長密度、盛花期,還要檢測氨基酸、咖啡堿、茶多酚含量等,一年下來至少有上萬個數據要統計分析。因為人手有限,這些基本上都是靠王衍成自己來完成。二十多年來,王衍成在茶樹新品種培育上,花費了數十萬元,投入的時間精力更是無法統計。

  2011年,王衍成培育的“陜茶1號”被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陜西省農業廳正式認定為省級良種。因為長勢旺、投產快、產量高、上市早等特點,“陜茶1號”受到廣大茶農的歡迎。截至目前,“陜茶1號”在陜西省內14個茶葉主產縣區種植和全國6個省市試種,僅安康市種植面積就達5萬畝。

  從一個單株到一個品系,再到一個新品種,“陜茶1號”經歷了漫長的誕生過程。當然,企業的效益好了,輻射帶動效應自然就顯現出來。

  “當時我就想,你不要我的地,我就跟著你學,你咋種,我就咋種,到時候出不了效益,看你還敢不敢吹自己的苗好了!”67歲的吳家保是雙龍鎮新華村六組的村民。早些年,下過煤窯,上過工地,這兩年因為身體原因只能在家照看孫子。家里種的6畝地,有4畝流轉給了合作社,剩下的2畝地自己種了點菜。

  幾年前,王衍成來當地流轉土地,順便給村民講解種茶的技術問題。吳家保聽說后,主動找到王衍成:“王老師,我家還有兩畝地,就在你流轉的地旁邊,你要不要?”

  因為流轉的土地已經達到規劃面積,所以王衍成只好拒絕了吳家保的請求,這可讓吳家保想不通了,“我這兩畝地又不是差地,別人的能要,憑啥俺的就不要?”想到這里,吳家保有點“斗氣”,于是就學著王衍成,在自己的兩畝地里種下“陜茶1號”。

  從此,王衍成的茶園什么時候除草、施肥,吳家保就跟著除草、施肥,什么時候修剪就跟著修剪,反正王衍成做什么田間管理,吳家保就跟著做什么田間管理。王衍成知道后,又好氣又好笑,但他每次安排田間管理時,故意讓吳家保看到“偷學”。

  三年后,吳家保的茶園和王衍成的茶園同時進入盛產期。茶樹不但長勢好,而且鮮葉上市的時間比預期提前了不少日子,這讓吳家保很高興。當年,吳家保的兩畝茶園春茶賣鮮葉就賣了7000多元,夏秋季節,吳家保又把茶樹剪下的枝條賣給王衍成公司育苗用,這又讓他掙了1.3萬元。吳家保自然是樂得合不攏嘴:“本來是跟王老師斗氣來著,沒想到‘陜茶1號’的效益這么好,這可比往年打工強太多了。這個王老師,還真有兩下子。”

  “我們這里的村民可都是拿時薪的,比城里人差不了多少哩。”66歲的高家英是晏壩鎮田壩社區村民,兩年前,她跟著附近的村民來到漢水韻公司位于田壩村上壩地的育苗基地,干起了扦插育苗的工作,她告訴記者:“附近的村民只要沒有外出打工的都在這里了,工作一個小時10元錢,一天都能掙個七八十元吧。”

  記者在走訪期間發現,不光是在雙龍鎮,在其他鄉鎮,只要是“陜茶1號”種到的村子,村里的留守人員除了上學的孩子外,幾乎都在茶園里打工,有的負責剪枝,有的負責扦插,自己家種了茶園的還可以賣鮮葉,賣枝條……茶葉產業儼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為何將自己培育的茶樹新品種命名為“陜茶1號”?

  面對這個問題,王衍成費了很多心思:“當時覺得給新品種起個名字很重要,關系長遠。最初想過‘金州早’‘金州春’‘安康春’等名字,還是覺得這些名字都體現不出新品種的價值。后來我查閱了咱們國家品種命名的一些基本辦法,因為這是陜西第一個無性系茶樹品種,也是1號觀測單株育成的品種,取‘陜茶1號’這個名字比較貼切。”

  喜獲“護身符”

  “陜茶1號”因其優良品質而備受茶農和茶產業界青睞,難免會吸引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的目光。幾年前,王衍成在網上發現有人用“陜茶1號”做宣傳銷售自己的茶苗,還有人以“陜茶1號”名義參與地方政府的招投標項目。王衍成只好拿起法律武器維護新品種權益。

  “后來,對方也通過其他途徑找到了我,希望能正式跟我合作,得到使用‘陜茶1號’品種的授權許可。”王衍成說:“現在,這些問題都不怕了,因為我們擁有雙重‘護身符’。”2018年1月2日,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選育的“陜茶1號”獲得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這是“陜茶1號”繼2014年6月獲得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后,再次獲得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可能有人會覺得無性繁殖作物保護了也沒用,因為很容易被擴繁,但恰恰是容易被侵權,才更應該尋求保護。有了新品種權,就等于有了‘護身符’,正規企業不敢輕易侵權,如果侵權了,就可以用法律武器求得賠償。”王衍成介紹。

  只要申請了植物新品種權,初審合格公告后,品種就進入了“臨時保護期”,在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之后,如果在申請日和授權日之間有人私自擴繁,可以請求賠償。這讓企業吃了定心丸,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品種推廣和開發中去。

  2014年,陜西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全省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以‘陜茶1號’為代表的適生優良品種,促進品種更新換代”。陜西省農業廳發文將“陜茶1號”列為全省茶園建設的第一主推品種。按照陜西省政府提出的“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280萬畝”的目標,需要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00萬畝以上。“在這個過程中,‘陜茶1號’有自己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做出了每年新增一千畝茶圃的發展計劃。”王衍成說。

  “植物新品種權讓我們得到了真金白銀。產權明確了,沒人侵權了,政府投入也加大,企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王衍成說。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和省內的認可,讓王衍成看到了“陜茶1號”的美好前景,增添了繼續推廣新品種的信心。

  近年來,王衍成主動做起了植物新品種權的“宣傳員”,用自己和“陜茶1號”的例子,來講述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好處。2017年年底,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牽頭,依托植物新品種權成立了“陜茶1號”產業聯盟,現有17家加盟單位。未來準備走品牌統一,共同拓展市場的路子,將“陜茶1號”打造成一個區域性的公共品牌。

  6年的時間里,將4個鄉鎮的800多個農民,培養成了專業的技術工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留守婦女和老人。26年的時間,從最初的一棵老茶樹一枝獨秀,到后來的4分地茶苗培育守望成林,再到如今“陜茶1號”5萬畝茶園里遍地開花,成為當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王衍成和“陜茶1號”的故事并沒有結束,而是伴隨著植物新品種權的獲得,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一個新品種的培育,除了獲得管理機構的認可,更要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行。”王衍成說:“從品種到產品,再到品牌,要充分發揮新品種的優勢和生命力,讓更多的茶農受惠獲利才行。將來‘陜茶1號’應該為陜西茶產業作出更多貢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