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發布了20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解決了困擾上千年的吃飯問題,告別了已被征收2600年的“皇糧國稅”,迎來了土地的“三權分置”。縱觀改革開放40年,20個一號文件涉及農村改革的方方面面。
建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機制。1982年,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方式。1983年,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是當時農村的主要任務,森林過伐、耕地減少、人口膨脹是農村三大隱患。1984年,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1985年,將主要農副產品的統購統派制度逐步改革為以計劃為主與市場調節為輔的制度。1986年,進一步強調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建立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支持體系。1990年后,“三農”領域矛盾開始變得突出,糧食增產下滑,2000-2003年,遇到了改革開放之后最嚴重的減產,農民收入的增長從1996年開始一直在低速徘徊,鄉鎮企業面臨倒閉,進城務工路徑逐漸萎縮,城鄉差距拉大。2003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業,提出“兩免三補貼”,主題是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當年便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糧食大幅增產,迎來自1997年后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年。為防止糧食大豐收后糧價大滑坡,2005年,仍把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并要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6年,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被廢止,中國農民正式告別“皇糧國稅”。2007年,明確現代農業概念,強調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2008年,首次提出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強調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農業穩定發展,全面增加對“三農”的財政投入。2010年,統籌城鄉發展,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首次提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2011年,聚焦“水利改革發展”,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2012年,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強調“三農”政策的強農惠農富農三大指向。
以改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內在活力。2013年,提出農業補貼要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2014年,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土地制度、農村金融等三方面的改革作出深度規劃,強調市場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2015年,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強調加強農村法治建設。2016年,提出用新發展理念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提出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上創新發力,解決農業結構性、體制性矛盾。
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頂層設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作出全面部署,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頂層設計。
20個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的重要意義:1982-1986年5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村改革的率先突破,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農業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長,極大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騰飛。2004-2014年9個中央一號文件,是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多予少取放活”為方針,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轉變。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與時俱進地推進了政策創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13-2017年5個中央一號文件,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四化同步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必將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本刊記者沈立宏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