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隸屬于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是一個享譽全國、世界知名的村莊。這個村子創造了一個個驚人奇跡,成為共同富裕的典范和中國農村改革的樣本,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然而,半個多世紀以前,華西村也是貧困落后的村莊,不僅糧食生產沒有保障,一遇自然災害農民們不是背井離鄉就是家破人亡。如今,華西村是中國最富裕的村莊,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人均存款超百萬,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世人驚嘆。在農村改革40周年之際,回顧華西村的發展歷程,分析華西村的制度模式,可以了解中國農村改革進程。
江蘇第一個“億元村”
華西村建立于1961年,當時還是華西大隊,人口667人,集體資產2.5萬元,欠債1.5萬元,人均分配53元。華西村建立時剛剛經歷了饑餓的三年困難時期,華西大隊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生產、生活相當困難,一窮二白,此時吳仁寶帶領華西的社員們開始改土造田。
那個時候,山西昔陽縣的大寨大隊橫空出世。陳永貴帶領大寨社員們三戰狼窩掌,將七溝八梁一面坡改造成穩產高產的海綿田。時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吳仁寶受到了觸動,相比之下華西845畝土地被分隔成1300多塊不規則的小田,667口人分散居住在12個小自然村落,泥路彎曲,40多條小河溝錯亂交織,農業生產的劣勢可見一斑。于是1964年冬,吳仁寶結合華西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份《華西十五年遠景規劃》,準備以十五年為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華西。吳仁寶的這份規劃重點是興修灌溉渠道,建設高產穩產的“噸糧田”,將全大隊分散的12個自然村合并成一個華西村。
1972年,在提出了15年規劃的8年之后,華西大隊的糧食達到畝產2100斤,終于實現了“噸糧田”的目標。吳仁寶和華西大隊都成了當時蘇州地區和江蘇省的農業生產先進典型。但是,要想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就必須購買機械設備,修建和完善水利、水電設施,這些資金卻沒有著落。另一方面,從1961年到1968年,全村勞動力增加142人,而土地僅僅增加了6畝。這時候,吳仁寶敏銳地發覺人均土地面積在大幅下降,如果這樣下去,華西大隊勢必成為又一個“高產窮隊”。
為了避免華西成為“高產窮隊”,吳仁寶準備建一個小五金廠。由于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小五金廠的地址選在雜草叢生、樹木茂密的水塘邊上。一個地下作坊似的小五金廠就這樣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10年的時間里,它實現了近300萬元的產值,利潤率高達30%至40%。小五金廠完成了華西村最初的資本積累,讓吳仁寶嘗到了辦工業的甜頭,堅定了他“無工不富”的發展思路,為以后華西的工業化道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78年,安徽小崗村暗地里實行大包干,之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開來。人民公社陸續被取消了,全國各地開始實行分田到戶、土地承包,絕大部分農民從僵化、低效的公社體制中解放出來了。然而,吳仁寶主張“領會中央政策,悶聲發大財”,沒有分田到戶,繼續集體所有制經濟副業。
1979年,吳仁寶提出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方案:全村糧田由30多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去。后來,在吳仁寶的安排下,一些村民外出學手藝,回村后陸續辦了鍛造廠、帶鋼廠、鋁材廠、銅廠等。在那段時間,華西人陸續辦起了以冶金、紡織和有色金屬為主的40多個企業,全村95%以上的勞動力投入到了工業生產。1980年,華西的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億元,成為江蘇省第一個“億元村”。
1983年,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之后的幾十年間,華西村飛速發展,從貧窮落后的小村莊一躍成為繁榮富裕的“天下第一村”。然而吳仁寶提出,華西富了,要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華西村就用投資建廠等方式對周邊村進行“幫扶、幫帶”,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與鄰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寧夏、黑龍江等地,華西村無償提供資金、技術建設“省外華西村”,幫助當地脫貧致富。進入新世紀之后,華西村又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合作模式,叫做“一分五統”。經過多年的磨合,華西村與周邊16個村莊通過“一分五統”組成了一個占地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萬的大華西。按照吳仁寶的規劃,大華西“山北是糧倉,山南是錢莊,中間是天堂”,華西村真正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
獨特的集體主義發展道路
鮮明的“集體經濟”特性。華西村突出的集體性特征長期受到各界關注,這種特征表現在:其一,村莊企業的“股份化”集體所有性質。不同于改革開放后大部分中國農村“一家一戶”式的私人經濟運營模式,也不同于過往“公社”式的集體所有,華西村的集體所有制的性質與成分是以“股份”的形式表現和反映出來的,這種所有制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既實現了在村莊內的集體共有,也對具有突出貢獻或更多付出的人予以獎勵。其二,是其“黨政企”一體化的集體組織領導。華西村自20世紀80年代起即形成了“村”、“企”兩套班子,并統一接受“華西黨委”的領導。實際形成“對外三套班子、對內一套人馬”的集中管理模式。各項決策、安排皆在這一集體組織的領導下進行。
旨在“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華西村實現“共同富裕”得益于其分配制度,一方面,其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華西村集團與下屬企業實行的承包經營,按“二八開、一三三三”制辦法分配利潤,即企業的超額利潤20%上繳集團,80%留用(二八開);留用部分10%獎勵給承包者,30%獎勵給管理和技術人員,30%獎勵職工,30%作為企業積累(一三三三)。另一方面,“少分配、多積累、多記賬入股”的原則亦十分突出。獎勵承包者的獎金20%兌現為現金,其余80%則以入股方式享受分紅,以此為集體企業提供更加充足的發展資金。這種“個人分配與集體積累相結合”,“在集體所有基礎上的財產使用分配制度”成為華西村一大突出特征。而在此分配基礎上,村民所享受到的集體福利,包括別墅、汽車、醫療、教育等層面,亦因其遠勝于中國農村普遍狀況乃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而為外界所“驚詫”。
獨特的“一分五統”合作模式。2001年6月起,周邊16個村陸續并入華西,實行“一分五統”的管理體制——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這種體制既解決了農村基層社會長期存在的村企不分問題,又充分體現了農村基層政治、經濟、社會資源高效配置要求。在領導體制上,華西村黨委34個正副書記都擔任著企業集團或下屬分公司、大華西各村的主要負責人。村黨委每天都要開書記碰頭會,對村里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通氣、及時協商、及時解決,這種體制既體現了民主的本意,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農村集體經濟從“樣本”走向轉型
進入新世紀前后,準備接棒華西村的年輕一輩,有了自己的新想法。1999年,吳協恩提出應當以上市的方式倒逼企業完善產業制度和管理制度。在21人的舉手表決會議上,20人同意,一人反對。反對者就是老書記吳仁寶。他不明白,有了足夠資本的華西村為什么要上市?但他最終聽從了大家的意見。不多久,華西集團A股在深圳上市。
2003年,吳仁寶老書記隱退,吳協恩繼任“一把手”,此時,華西已是一個下轄8大公司、年銷售收入達105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集團。上任后,吳協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連續關停周邊村的9個工廠。沒關的華西鋼廠也被要求降低庫存,少進多出。不少人都管他叫“關廠書記”。直到2012年,吳協恩的舉動才被人真正理解。這一年,多年累積的鋼鐵產能嚴重過剩,鋼價暴跌,資金鏈斷裂的鋼廠比比皆是。比起同行普遍虧損幾億的情況,2015年,華西鋼廠僅虧損幾千萬。而隨著政府要求“去產能”、關停“僵尸企業”,鋼材市場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好轉。2017年,華西鋼鐵公司年產量300多萬噸,全年毛利約18億元。
“削鋼”的同時,吳協恩萌生了進軍金融業的念頭。但當時老書記并不贊同,吳協恩和班子成員瞞著老書記成立了投資擔保公司—無錫同誠投資。多年來,華西村先后拿到了典當、財務公司、小額貸款等行業牌照,并成立了相關金融實體。此外,華西集團還參股了銀行、證券、期貨、上市公司等各類企業。2017年,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還成立了并購基金。數據顯示,2016年華西集團金融營收16.26億元,凈利潤6.07億元,是華西集團凈利潤的主要貢獻板塊。除此之外,華西村還將產業觸角伸向了互聯網、電競領域。
轉型發展也為華西引來了負債率過高的質疑,但在吳協恩看來,華西百分之五十幾的負債率并不高,而這正是為了提高華西的資源配置效率,現在的華西瞄準的是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全球的產業布局使得華西形成了“轉型空間開拓在外部,轉型成果體現在本部的新格局”。
談及華西的未來,吳協恩希望將華西打造成“百年企業、百年村莊”,為實現這個目標,華西要“在轉型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型”,而這個轉型發展之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本刊實習生楊杰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