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是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松溪河畔的一個小山村。大寨名字有“大”,實際并不大,總共才210戶人家,531口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寨人在太行山土石山區貧瘠的土地上辛勤開墾,實現了糧食高產,并隨之孕育出響徹神州大地的“大寨精神”,并于1964年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揚,發出了“農業學大寨”號召。大寨一度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標。
8月14日,記者帶著歷史的追憶感、現實的好奇心走進了這個承載了太多符號意義的普通卻又不尋常的村莊。
戰天地 虎頭山上樹紅旗
上世紀人民政權建立之前,大寨村僅64戶人家,190多口人。這里窮山惡水,生產條件極為簡陋,糧食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形成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形貌。大寨人說他們那時有三窮、四多。三窮是:人窮,地窮,村子窮。四多是:當長工打短工的多,負債欠賬的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
1945年8月,昔陽縣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大寨的貧苦農民也盼來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隨后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戶貧農和下中農分得了土地400多畝、房屋41間、窯洞32眼,還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產工具。
1946年大寨村組織了互助組,1947年建立了黨組織,1953年辦起了合作社。
合作社時期,大寨村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下,組織廣大群眾走集體化的道路,向窮山惡水宣戰,制定了10年造地規劃。他們從大戰白駝溝到三戰狼窩掌,憑著扁擔、籮筐、鋤頭、鐵鎬和雙手不分晝夜苦干,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改造了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使糧食畝產從1952年的237斤增至1962年的774斤,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余糧。
1963年8月,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洪澇災害。全村800多畝土地中,有139畝梯田被沖為平地,41畝莊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畝也幾近于絕收。
災后上級領導慰問大寨人,送來了錢、糧、物資,大寨人沒有收,并提出“不要國家錢、糧、物資,交售國家糧食不能少、種子飼料不能少、社員口糧不能少”的“三不要三不少”抗災救災口號。大寨人又在陳永貴帶領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重建家園的熱潮。又花費了5年工夫,一個嶄新的大寨,展現于世人面前。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那時大寨人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們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筑盤山公路12華里,建容水總量1萬多立方的蓄水池6個,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萬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余畝。
大寨人戰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澤東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總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大寨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據統計,在20世紀60、70年代,國內到大寨參觀、學習的人數達千萬人次,國外134個國家的2.5萬名外賓也紛至沓來。人們把大寨譽為“全世界農民的首都”“第三世界的榜樣”。
那時,虎頭山上高高樹立著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遭質疑 品牌特色促經濟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的偉大轉折,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廣。中國農村出現了新的變化,許多農村的經濟發展超過了大寨。特定政治形勢的變化,匯成了巨大的歷史潮流,大寨聲譽逐漸下降,“大寨紅旗”在人們心目中大打折扣。
1991年11月15日,闊別大寨村支書崗位11年的郭鳳蓮回到了她最熱愛的工作崗位,她開始摸索新大寨要走的新路子。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南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句句通俗易懂但含義深刻的語言不斷地敲打著郭鳳蓮的神經,也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壯了大寨人的膽。大寨人深深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道理,使有艱苦奮斗傳統法寶的老典型煥發出了轉型發展新生機。
此后,作為大寨的領頭雁,人到中年的“鐵姑娘”郭鳳蓮積極投身商海,尋人才、找業務,她學會了用商人而非農民的視角看待問題。漸漸地,郭鳳蓮領悟到,大寨最大的資本依舊是那段光輝歲月,她開始打造“大寨”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黃金餅、“大寨”白酒、“大寨”小雜糧……“大寨”的名字開始出現在各種商品上。大寨與3家外地企業合資創辦的企業中,僅“大寨”這兩個字,就給村子帶來了合資企業25%的股份。
期間,大寨也開始嘗試發展其他企業,建起了煤礦、化工廠等。大寨村民也開始把那段塵封的歷史轉化為當下的收入。村民放開手腳,養鹿、養豬、養羊,做豆腐,汽車、拖拉機跑運輸,個體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多種經濟成分打破了單一的農業生產格局。
在村民看來,大寨已經找到了一條超越過往歷史局限性的新路子,一條集體與個人相統一的新路子。大寨也慢慢由“政治品牌”轉變為“經濟品牌”。
回憶著這種轉變,郭鳳蓮說:“并不是歷史上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好的,都要否定。好的就要堅持。”
再創業 老典型展現新魅力
如今的大寨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層層梯田莊稼蔥綠,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從各個方面展現了中國農村的新風貌,儼然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而大寨的年產值早已破億元,比30余年前增長了600余倍,人均收入增長30余倍。
工、副、商貿業拔地而起。大寨村在郭鳳蓮帶領下,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引項目、引人才、引資金,相繼建起了中策水泥公司、酒業公司、制衣公司、煤炭發運站、毛衣廠、貿易公司、吃住行一體化的森林公園等。十幾個企業年上繳國家稅收約400萬元,人均上交近萬元。
旅游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大寨村現已綠化荒山荒坡2300畝,退耕還林400畝,在1900畝的虎頭山上種植46個樹種達30余萬株。今天的虎頭山森林公園可謂四時皆景,春則山花爛漫、夏則綠樹成蔭、秋則滿山紅葉、冬則素裹銀裝,每年吸引游客達20余萬人次。
80%以上的農民實現了向二、三產業轉移。大寨目前的經濟總收入中,工業收入占56%,旅游服務業占40%,農業的比重已微乎其微。大寨人實現了從種田農民向工人、技術員、管理員、營銷員的轉變。
特別是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大寨進行了產業轉型整合提升,關閉了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企業,改造提升了傳統產業。投資7000余萬元,完善了大寨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隨著村集體實力的增強,家家戶戶有了新房,天然氣進了百姓家,大寨人過上了城里人的光景。大寨村民的生活實現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三不”是:吃水不用吊、運輸不用挑、看病不用跑。
現在的大寨,黨風好、民風正,黨支部連年受到中央、省、市、縣各級黨委的表彰。2016年12月,大寨村被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12月,又榮獲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還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
郭鳳蓮告訴記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大寨經過努力實現了二次創業,現在黨和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中了鄉村發展的要害,指明了鄉村發展的方向,我們一定要把大寨建設得更加美麗,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