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袁隆平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長得像掃把一樣長,米粒長得像花生米那么大。然后,幾個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涼……
一次郊游決定一生命運
“我沒有后悔,我有點雄心壯志,要改造。看到農民這么苦,我們學農的應該有這個義務,幫助農民發展農業。”
袁隆平之所以選擇“農”作為自己一生的奮斗方向,他依然感慨于兒時的那次郊游。因為,正是這次郊游才決定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在武漢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學校組織郊游,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參觀。一到園藝場,袁隆平看見那桃子紅紅的,結在樹上,還有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兒開得那么漂亮。哎呀,這個農家樓這么美。那個時候正在演電影《摩登世界》,一下子讓他想起卓別林的表演,窗子外邊就是什么葡萄,牛奶呀……這一切,給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學農”,他暗暗下了決心。
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的父親擔任過縣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后來在北京鐵路系統當了一名高級職員,是一位具有愛國心的知識分子。母親是一位很有修養的英語教師,當袁隆平提出要報考農校時,他們都曾極力反對過。
他笑著說:“如果那個時候老師要帶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也不會學農了。”而當袁隆平以一個農學院學生的身份參加土改,第一次住在農民家里,看到真正農村的時候,“苦累臟”的巨大反差,反而使他找到了用武之地。
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帶領學生下農村生產實習,目睹了農村糧食短缺、群眾生活困難的現狀,決心從農作物品種改良入手,探索科技興農之路,與饑餓和災荒作斗爭。
1964年,袁隆平在我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并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經過10年奮戰,終于攻克了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中的難題。
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并于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由此,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將水稻雜種優勢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
1980年以來,袁隆平又先后育成“威優64”“威優49”等幾個大面積推廣的早熟、多抗新組合。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袁隆平掛帥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之后,他又提出了中國“超級稻計劃”。而在這一研究領域里,我國一直處于世界領先。
中國的“超級稻計劃”始于1996年。當時袁隆平院士提議,在“九五”期間育成超高產雜交水稻新品系,高產指標為每公頃日產稻谷100公斤,以生長期為120天計算,也就是12噸/公頃。提議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作為“超級雜交稻選育”立項,進入了國家“863”計劃。
2004年3月,我國的“超級稻計劃”研究進入了第三期,袁隆平依然是“超級稻計劃首席責任專家”。他說:“一個品種的研究要經過8個世代,一個世代通常需要5個月的時間。海南島一年可以搞2個世代。這樣,就需要4年的時間。我的目標是2010年前全國的水稻畝產達到900公斤。你想想,全國4.5億畝的水稻種植面積,如果有50%推廣種超級稻,每畝就算增產150公斤的話,一年就可以增產150億公斤吶。這相當中國一個中等省的全年的糧食產量,可以解決3000萬人口糧哩!”
2016年,在袁隆平及其團隊指導下,設在山東日照的超級稻百畝高產攻關基地刷新世界紀錄:最高緯度雜交水稻畝產980.43公斤!當時,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超級稻從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花了10年時間;從900公斤到1000公斤,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畝產突破1000公斤基本沒有問題。”
今天,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未來“海水稻”將走上餐桌
“海水稻”是不是生長在海水里?有了“海水稻”是否意味著大海里可以種稻了?剛開始聽到“海水稻”一詞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其實,“海水稻”并非能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堿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于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
“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涂,如果利用起來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每畝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量。”袁隆平認為,海水稻很有發展前途。
他領導的海水稻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于2017年9月28日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取得海水稻測產成功,在世界引起廣泛關注。
2017年,在中國海水稻曾收獲超過620公斤的畝產量。據預測,在中國種植1億畝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計算,就足以養活8000萬人口。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由此足以看出這一科技成果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的潛力。
不久前,由袁隆平帶領的研發團隊在阿聯酋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初獲成功,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成功實驗種植水稻。按照合作計劃,未來水稻有望覆蓋阿聯酋10%以上國土面積,形成大片“人造綠洲”,不但提升阿聯酋糧食自給能力,而且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會將目光投向中國的這一新技術”“這將有助于改善沙漠生態,提升地區糧食產量”“中國將荒漠變為綠洲”……中東乃至世界媒體紛紛贊嘆中國“水稻奇跡”。
迪拜沙漠,引入來自中國的“四維改良法”,要素物聯網模組展示了神奇的“魔力”——水肥自動送達水稻根系部,土壤中滲出的多余水肥回收,運送至回收池供循環使用;地表裝配智能噴灑灌溉系統,根據水稻不同時期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精確控制噴頭和噴槍定時定量噴灑水分和養分……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22年前,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萊斯·布朗曾提出這樣的質疑,現在看來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中國不僅糧食產量穩步提升,還實現了農作物種植技術的突破。被稱為“東方魔稻”的雜交水稻,不僅在中國多養活了7000萬人,還逐漸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
小小的種子,何以讓中國屢屢書寫舉世矚目的奇跡?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國農業技術走向世界的故事。
(本刊記者沈立宏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