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建村以來,華西村這個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1600多村民連吃飽飯都困難的村莊,如今蛻變為每家存款50~500萬元、家家都住上了400~600平方米的歐式大別墅、戶戶都有1~3輛小汽車的“天下第一村”。吳仁寶是這一切的締造者。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吳仁寶,這個“中國最有名的農民”、農村發展的標志性人物,曾經說過:“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任何時候,我都堅信一點,共產黨是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什么是社會主義?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幸福?吳仁寶有三條土標準: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1961年,他成為華西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全村人過現在的苦日子,我們還對得住共產黨員的稱號嗎?”他帶領全村人平整土地,7年辛苦,將村里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400多塊能排能灌的高產田,華西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大隊”。溫飽之后,他思考著怎樣讓群眾腰包鼓起來。他冒著政治風險,在華西悄悄辦起小五金廠。
改革開放后,兩次大變革,他都與眾不同:全國搞聯產承包,他則堅持集體所有制,土地交給種田能手,全村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華西人多地少,宜統!”吳仁寶在一次村支部會上對支部委員說明他堅持“不分”的理由時說,“我們要吃透兩頭,實事求是”,“凡是有利于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責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可行的,都應加以堅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種模式,搞一刀切。我的體會是,中央允許搞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多種形式的責任制度,就是不是一種責任制,不搞一刀切,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1992年小平南方談話,他凌晨兩點再也按捺不住,立即召集全村干部開會,迅速采購大批生產材料,加快發展步伐。他向中國農業銀行貸了2000萬元,加上向村民個人籌資約400萬元,用這些錢,華西村購進了近萬噸鋼坯、1000噸鋁錠、700噸電解銅等原料。沒多久,原本每噸3000元的原材料就漲到了10000元。“凌晨一次會,賺了一個億”。
20世紀90年代,全國很多鄉鎮企業進行了改制,很多鄉鎮企業負責人成了民營企業老板。而華西村沒有跟風,依然堅持企業的村集體所有制。吳仁寶說:“像我們華西不轉(制),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不足。如果華西轉了,很可能會出現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可能我吳仁寶也會是億萬富翁,但也可能會出現弱勢農民,兩手空空。所以從不足的地方來講,我們華西還沒有億萬富翁;從好處來說,華西也沒有人兩手空空。”
吳仁寶有著很深的家國情懷與農民情結。他首先要將華西建設好,“使華西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是農民生活的幸福樂園。這里既無暴發戶,也無貧困戶,家家都是富裕戶。如今華西村,家家住樓房,戶戶開轎車,每家存款少者50多萬元,多者達千萬元,村民過上了‘不是天堂,勝似天堂’的幸福生活。”華西富了,這只是吳仁寶實現理想的第一步,他還有更大的目標,就是讓華西周邊的村莊也富裕起來,再進一步,是讓全國農民富裕起來。不僅要讓農民富起來,還要讓農民“高大”起來,“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他要用他的力量改變人們對中國農民貧窮、愚昧、落后的認識。
為中國農民爭口氣,是吳仁寶經常說的,也是他努力做的。2006年6月,吳仁寶在村里一次分析會上講,“就是要建造空中新農村。”“要把華西建成一個更加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達到五個第一:空中新農村世界第一,鐘王世界第一,神鼓世界第一,神牛世界第一,共同富裕世界第一!”“華西要將其建成一個現實生活中真正的‘人間天堂’!”
“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
有人講,吳仁寶是實用主義者,但更多人認為他是個有“政治智慧”的實干家。吳仁寶貫徹中央政策不走樣,對社會上一些新提法新做法不跟風,吳仁寶反復強調“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他把華西成功秘訣總結成“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
怎么才能不走樣?他總是把上面政策與華西實際情況“配對”,能夠將他已做、想做和正在做的與上面政策進行無縫對接。有人對華西村沒有實行分田到戶不理解,吳仁寶說:“不是我們不分田到戶,我們是聽中央的。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那如果你宜統的不統了,這就不對了,宜分的不分,也是不對的。”“華西實際是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所以宜統不宜分。”華西鄉鎮企業為何不轉制?吳仁寶說:“不是我們不轉制,我們是聽中央的。因為中央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是堅持鞏固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二是堅持支持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毫不動搖。”
華西這么些年一直能將工作做好,吳仁寶總結就是“兩手抓”,同“兩頭”保持一致,一手抓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也就是同各級組織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眾保持一致,也就是同各族人民保持一致。“始終堅持兩手抓,就不怕什么東西南北風,就一定能夠促進農村集體事業經濟的健康長壽。”
怎么樣才能不抵觸?吳仁寶體會是要“聽話”。首先他堅持做到“三聽”:聽中央精神;聽老百姓的話,防止自己脫離群眾;聽干部的話,防止自己說錯話,辦錯事。吳仁寶說:“我們誰的話都聽,領導的也聽,群眾的也聽;對的也聽,錯的也聽;批評的也聽,表揚的也聽;有的聽了馬上做,有的聽了以后做,有的聽了防止做。”
“只有長期不斷地學習,才能使思想、工作、作風不落后。”吳仁寶堅持每天看新聞識時事。學習需要結合實際創新。吳仁寶認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就是要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理念創新。吳仁寶說:“為什么華西擁有這么多特色經驗?為什么能夠把經濟一年一年地搞上去?關鍵是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在提高中不斷完善,從而走出了一條適合華西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狹小的院子、逼仄的房間、斑駁的地板,一張方桌、幾把靠椅……面前這棟老舊的房子,就是吳仁寶生前住了30多年的家。
華西村民已經住上五六百平方米的第七代、第八代別墅,老書記卻一直住在20世紀70年代蓋的老房子里。“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這“三不”,是他30多年前給自己立下的規矩。“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吳仁寶說,當干部就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獻精神。
吳仁寶說:“一個企業家,應該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辦好企業,發展經濟,并不是為自己中飽私囊,花天酒地,享其厚福。”
當外界已經形不成對自身的約束時,自律就重要了,事業的成敗好壞系于此。幸運的是,吳仁寶是自省自律的。尤其是年紀大了以后,吳仁寶深知自己在華西村的地位作用,個人一言一行關乎華西事業發展成敗,因此,他給自己提了“警”字,就是要警惕驕傲自滿,時時警醒自己,如履薄冰,不能一著不慎把華西村這么多年的成果給毀掉了。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是很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吳仁寶是孤獨的,清醒的,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
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吳仁寶最牽掛的還是華西的村民和華西的發展。2013年3月18日,吳仁寶因肺癌醫治無效,在華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歲。“百年企業、百年村莊”的“華西夢”,鐫刻在吳仁寶故居的廳堂里。人們看到這條激動人心的標語,耳畔仿佛又聽到,5年前,彌留之際的吳仁寶,留給世人的最后一句話:“開會。從現在開始,不要來翻花樣了。”
(本刊記者朱文馨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