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中部的衡山縣是文明古邑,置縣達1700多年。衡山縣文化底蘊深厚,有“禹王碑”遺址、衡山影子戲和岳北山歌等。多年來,因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獲得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等稱號。近年來,衡山縣在縣域發展中堅持以文化鑄魂,著力激發和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動能,開創了鄉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資源豐富 特點鮮明
文化底蘊深厚,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氛圍。衡山縣內流傳著祝融播火、虞舜南巡、大禹治水等美麗傳說,韓愈曾在此禱岳開云,朱熹張栻曾在此講經論學,縣內的禹王碑遺址是中華民族文物史上“三大瑰寶”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發掘的衡山窯在宋元時期,因其“粉上彩釉繪花”的鮮明特色而家喻戶曉。衡山縣有書院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3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標簽,古時,這里曾是周邊鄉鄰學子求學向往之地,出過唐群英、文立正等一大批革命先驅和英烈。這里有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衡山影子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岳北山歌,打造了一批過硬的鄉村文化品牌。衡山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縣內有詩詞、書法、美術、攝影等四家縣級文化藝術協會團體。崇尚文明是衡山的第一精神,重視文化發展是衡山的優良傳統。近年來,全縣精神文明創建、文明縣城創建、全民閱讀等活動蓬勃開展,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顯著提高。
持續增強保障,構建了有力有效的支持體系。結合實際,堅持“三加強一創新”:即加強經費保障。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全縣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入達到3577萬元。全縣建設有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電影院,建設有文化廣場139個,12個鄉鎮都建成了綜合文化站,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42個,農家書屋320個,此外還引入社會資金打造了一批市場化運作的影院、書店等。組建了鄉村文化站長及文化輔導員隊伍;在非遺領域鼓勵和支持傳統劇目搶救、“三進”演出、師帶徒等傳承活動;發展鄉村文藝隊伍39支645人。創新鄉村文化活動形式,大力開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動,積極組織“文明好家風”“特色文化村”“文化示范戶”等評比,舉辦多臺大型文藝演出,引導農民群眾廣泛開展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推動了移風易俗。
突出鮮明導向,實現了與民生需求的緊密對接。重點發展鄉村文化事業,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強化鄉村文化服務供給。衡山多年來持續組織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增設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鄉”服務活動,有效緩解了農民群眾看戲難、看圖書難、看電影難、看電視難等問題。2017年縣電影公司、花鼓戲劇團為全縣各鄉鎮送電影3888場、送戲100場,全縣農家書屋新增圖書近7萬冊。利用農家書屋平臺,針對留守兒童設立“第二課堂”、針對父母在縣城打工的孩子開設“4點半課堂”、針對農民科技文化需求打造“致富加油站”和“村民之家”,發揮了農家書屋的惠民功能,開云鎮九龍村農家書屋被評為全國示范農家書屋。
堅持問題導向 補齊發展短板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覆蓋不足、使用率不高。全縣12個鄉鎮文化站達到省定標準的不多,一半以上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全縣153個村(社區),尚有60個村(社區)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已建成的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也有50個以上不達標,而且平時“鐵將軍把門”的現象比較普遍。
人才隊伍建設還需持續增強。存在人崗不適或配置錯位的問題。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目前縣內鄉鎮綜合文化站長大多沒有文化或藝術專長。存在高素質人才引不進的問題,鄉村文化工作崗位缺乏吸引力,縣內在引進相應高層次人才上還沒有出臺明確的措施和辦法。
存在職業精神滑坡的問題。個別鄉鎮文化工作人員擔當精神、奉獻精神、進取精神還不強。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吻合度、緊密度還有欠缺。鄉村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仍不健全。部分鄉鎮黨委、政府尚未形成抓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思考不系統、謀劃不深入、落實不到位,文化工作成為鄉鎮工作“搭頭”。
農村職業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還不強。培訓的力度、范圍、內容及效果,都難以滿足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教化功能發揮還不充分。目前,賭博買碼、薄養厚葬、扯皮打架、村痞村霸等一些陳規陋習和不良現象在鄉村社會還一定程度存在,鄉村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多措并舉 發展鄉村文化
優秀的鄉村文化是鄉村之魂、鄉村之韻,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衡山縣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底蘊深厚,特色鮮明。促進鄉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有利于推動衡山縣塑造鄉村文明新風貌,有利于健全鄉村治理新體系,更有利于鄉村振興。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堅持規劃先行。按照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相銜接的原則,制訂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建設專項規劃,明確鄉村文化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把發展繁榮鄉村文化事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全縣一盤棋,統籌考慮城市與鄉村、當前與長遠;規劃統一規范標準,彰顯縣域鄉村文化特色,并將規劃細化到鄉鎮、到村組、到農戶、到年度。
健全體制機制。突出對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保護,加大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快推動文化基礎設施向鄉鎮村組延伸,形成一套有利于鄉村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鄉村文化工作業務主管部門要發揮好統籌協調、聯絡溝通、督戰指導作用,相關部門要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協調、信息互通、行動配合等機制,形成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動的格局。引導廣大群眾和國有企業、社會組織、民營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繁榮鄉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發揮好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整合使用涉農資金以發揮更大效用,并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
加強隊伍建設。理順鄉鎮文化站及其工作人員的職能職責及管理考核機制,加強鄉村文化專業人才和農村文藝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愛文化、懂文化的專業化工作隊伍。關心愛護鄉村文化工作干部,落實各項待遇保障,為他們的工作生活創造良好條件,讓發展鄉村文化的機遇吸引人、繁榮鄉村文化環境留住人。制定并實施培訓計劃,全面提升干部繁榮鄉村文化、服務鄉村振興的本領。拓寬鄉村文化工作部門和干部來源渠道,建立完善干部交流機制,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基層鄉村文化工作部門流動的用人導向。
突出統籌兼顧。圍繞淳化鄉風民風、提升鄉村治理,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明創建活動,全面營造引領鄉村振興的良好道德風尚。堅持戰略思維,著眼發展全局,與各項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多向促進。要與產業振興相結合。立足鄉村文化資源稟賦,找準鄉村文化特色和產業發展的共振點,探索打造鄉村旅游觀光、休閑農業、農耕文化體驗等新興業態,構建優勢突出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要與傳承優秀文化相結合,要深入挖掘農耕文明、鄉村傳統、特色文化和地域風情,重視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身有所棲的美好家園、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