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恩施州委、州政府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立州、產業興州、開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強州”戰略,將硒產業作為全州精準扶貧、競進小康重要抓手,按照“硒+X”發展模式,積極推進“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全州硒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推動體制創新
恩施州委、州政府將發展硒產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作為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的重要抓手,納入全面深化改革事項、全州七大產業鏈和四大產業集群建設,出臺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 整體推進富硒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綠色發展 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決定》。先后成立了由州委書記掛帥的州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州長掛帥的“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州委副書記掛帥的州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從行政機構改革層面,成立了政府專設機構——州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負責全州硒產業的統籌規劃、部門協調和檢查督辦工作。各縣市相繼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統籌協調機構,部分鄉鎮還成立了硒產業發展辦公室。
明確發展規劃
2016年恩施州委七屆二次全會明確了“一谷兩基地三示范區”的形象定位。規劃層面,在全州的統一規劃下,將《恩施州硒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納入全州重點專項規劃,各縣市分別制定了硒產業發展計劃。制度層面,出臺了《恩施州硒標志標識管理辦法》《硒產業專項統計辦法》《促進生物醫藥和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十條措施》等系列配套文件。理論層面,積極探索適應新時期硒產業發展的新理論,州政府提出了“硒+X”戰略、硒產業4.0理論、八條路徑(規模經營之路、多元精品之路、高附加值之路、高科技之路、捆綁復合之路、聯合發展集聚之路、外引招商之路、標準化之路),并重點突出標準化、高科技、外引招商,進行產業提檔升級;深化了新文化,形成了與農耕文化、健康文化、科技文化、綠色文化、唯美文化、小康文化、和諧文化等七大主流文化相融合、獨特的硒文化環境和獨立的硒文化理論。
細化資源普查
恩施州政府成立了恩施州土壤硒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州財政出資完成了全州1∶50萬的土壤硒資源調查,基本摸清全州硒資源家底。同時,積極爭取省“金土地”工程項目,加快推進硒資源普查。2014年至2017年,省國土資源廳在恩施州累計投入經費3497萬元實施了8項“金土地”工程——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調查總面積5766平方公里,涉及6縣市22個鄉鎮。2018年7月,在分析總結全州1∶50萬土壤硒資源調查成果和已開展的“金土地”工程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全州富硒產業規劃、土地利用現狀及產業布局,州政府又印發了《恩施州全域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暨土壤硒資源普查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三年全州資源普查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夯實產業基礎
通過出臺扶持獎勵政策、搭建融資平臺、建設涉硒項目等方式,大力實施企業培植工程,引導扶持本地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補齊市場主體短板。2017年,全州共整合各項資金7.67億元扶持206家涉硒企業。目前,全州從事硒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企業已突破1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1家、高新技術企業42家。同時,以創建全域綠色農業示范州為抓手,充分利用硒資源分布廣、土壤含硒量高、生態環境好、工業污染少的綜合優勢,著力推進綠色、有機、富硒農產品基地建設,建成硒農業基地1100余萬畝,其中茶葉、蔬菜、馬鈴薯、煙葉、魔芋、中藥材等面積均居全省首位;通過“三品一標”認證企業171家,總面積173.7萬畝,已認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8個、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4個,打造了一大批集中度高、特色明顯的專業鄉鎮。
強化科研支撐
恩施州政府組建了恩施州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外聘了國內外高等院校專家。與武漢輕工大學聯合組建了恩施綠色富硒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究院,掛牌了國內首個涉硒院士專家工作站。與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理學院簽訂國際合作協議,與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等國內11所高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重點聯合中科院武漢分院向中科院申報《硒與人體健康及硒資源應用研究與示范》項目。近三年,全州共爭取國家科技項目49項,省級項目140項;取得國際先進水平1項,國內領先水平3項;獲得省級科技鑒定成果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受理11項。建成省級硒產業技術研究院1家、重點實驗室1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1家,州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
提升品牌效應
打造以州域公用品牌為統領、國家地理標志品牌為依托、企業品牌為支撐的多層次品牌體系。一是著力打造“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州域品牌,在國內主流媒體刊發專稿專版或制作播出專題節目,利用對外會議交流活動進行推介宣傳,全面唱響恩施硒品牌。聘請央視紀錄東方欄目組拍攝了“恩施硒游記”、CCTV-7《鄉土》欄目拍攝了紀錄片《行走魅力茶鄉—茶香飄過恩施》;在電影《武陵山上的星光》植入“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品牌宣傳。開設了恩施州電視臺“天天硒博會”欄目和恩施晚報“硒望周刊”專版。先后公開出版了《硒與恩施》《恩施硒產業發展白皮書》《硒科普52問》《開發硒資源 發展硒產業》等多部著作。二是加強公共品牌打造和保護,出臺了《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品牌建設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意見》《恩施州區域公用品牌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制定了《2018-2020年地理標志注冊認定工作計劃》《全州中國馳名商標創建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重點加強了“恩施硒土豆”“恩施硒茶”打造,起草了《中共恩施州委 恩施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茶葉強州的意見》,州委辦公室、州政府辦公室印發《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紅)宣傳推介行動方案的通知》,擬定了十四項重點行動。“恩施硒茶”入選第一批62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恩施硒土豆”“恩施硒茶”先后榮獲2015、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武漢東湖茶敘國禮“恩施玉露”“利川紅”成為今年網紅茶。
完善平臺建設
一是建設科研平臺。積極爭取將“恩施州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升格為“湖北省硒產業技術研究院”,并成功申報國家級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心醫院成立了湖北硒與人體健康研究院,開展硒與人體健康相關研究,并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微量元素研究所合作單位。二是建設檢測平臺。2017年9月,國家級富硒檢測平臺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驗收,同年11月得到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的正式批復,2018年3月順利完成標準更新。啟動了州政府硒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三是建設園區平臺。省政府2017年批復設立省級恩施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明確提出支持恩施州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恩施-中國硒谷”,州政府將硒產業作為省級高新技術園區的主要元素和特色支撐,引導硒企業向園區集聚,完善生產要素配置。目前,州高新區完成了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區的總規和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一期廠房現已全面開工。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咸豐等6縣市啟動了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四是建設咨詢平臺。聘請100位專家,建立專家庫,為硒產業發展提供全面咨詢服務。五是建設會展平臺。州政府已連續舉辦五屆硒博會,硒博會已成為州硒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對外開放的靚麗名片。六是建設交易平臺。積極推進全國唯一的恩施硒資源國際交易中心建設,目前已完成工商登記注冊和信息發布平臺、交易大數據、自有交易系統建設工作。
推進標準制定
積極推進硒標準體系建設,引導硒產業走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道路,提高恩施硒標準話語權。先后成立了富硒種植養殖、富硒食品、富硒茶業出口檢驗檢測三個標準化推進辦公室;出臺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創新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依托州內外科技檢測力量推動標準制定,參與起草制定國家標準1個,制定硒種養殖規程類地方標準12個,硒食品安全地方標準3個,已申報備案硒食品安全企業標準360個。聯合全國富硒地區成立了“世界硒都”硒產業標準化聯合會,形成了硒產業標準化建設合力。探索建立了硒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將相關信息濃縮為產品二維碼,確保消費者明白消費、安全消費,并已經在第三屆、第四屆硒博會成功使用。組織國家硒檢中心和恩施州質監局參與硒標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籌建工作,并與湖北省質量與標準化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全國農業和食品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任務書》。
優化政策保障
積極推動政策措施落地,明確任務和責任,建立了目標考核體系,將硒產業納入州委、州政府對縣市、州直部門年度重點工作考核。認真分析研究“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的基礎、內涵與要求,確定了12大項30小項具體工作任務,明確了12個牽頭單位和40多個責任單位;以州政府辦名義印發《恩施州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明確重點任務和責任目標。州縣市均將涉硒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其中州級財政每年預算硒專項資金約5000萬左右。積極推進立法工作,為恩施州硒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我國首部規范微量元素硒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監督的綜合性法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已經省人大批準,已于8月1日正式實施。
恩施州委會議提出了加快綠色發展、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發展目標。圍繞上述目標,未來將建設五大產業體系。一是構建產業規劃體系,主要涵蓋強化規劃引領,強化資源普查,強化資源保護;二是建立產業標準體系,主要涵蓋推進硒產品種養殖標準化基地建設,推進硒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開展硒標準基礎研究(硒與人體健康);三是完善產業認證體系,主要涵蓋建強檢驗檢測機構,規范標識認證管理,建立硒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四是健全產業發展體系,主要涵蓋打造產業園區平臺,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培優做強市場主體;五是打造產業品牌體系,主要涵蓋統籌推進品牌創建,開展品牌運營策劃,提升硒博會展會品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