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長江,成年累月地裹攜著無數噸泥沙滾滾東下。由于受海水的頂托,江流入海時產生巨大的回流,有半數泥沙在長江口和杭州灣北岸區域沉淀淤積,形成眾多的江心沙洲、河口沙島和水下三角洲,并使江海邊灘不斷淤漲,孕育了豐富的灘涂資源。
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上海解放初期治安人員安置、食品供給、知識青年教育等問題,上海市舉全市之力在這片灘涂上進行圍墾造田。打赤腳、喝咸水、睡茅屋,披星戴月墾荒開地,經過30年的努力,上海農墾先后在上海市郊、江蘇大豐的沿江沿海的灘涂蘆葦蕩以及皖南的荒山野嶺中“造出”了近100萬畝土地。第一代農墾人創造了可歌可泣、史詩般的業績,孕育了農墾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圍墾精神和“自強不息、勇于挑戰”的知青精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
進入新世紀,上海農墾于2006年組建了光明食品集團。經過多年的改革重組與發展,上海農墾已成為上海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三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隨之,上海農墾針對客觀情況再一次調整改革思路,提出了建設“殷實農場”“打造上海城市居民主副食品供應的底板,成為安全、優質、健康食品的標桿,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跨國食品產業集團”新的奮斗目標與戰略定位。
走出農場,走向市場,走出“殷實農場”發展路徑
“我們的辦社會職能改革是從2005年開始的?,F在,農場的職工醫院、學校、派出所都已移交到地方。”五四農場黨委委員陳志貴說。
多年來,作為上海市內首家農場的五四農場,在光明集團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在走過了“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和“去社會職能”的改革之路后,正不斷地“走出農場、走向市場”。
關于農場的改革,陳志貴給記者講了一個親身體會的故事。陳志貴的妻子是一名中學老師。早些年,農場學校的教師工資每月只有1000元,而當地普通學校的教師工資早已達到了4000元。為此,陳志貴的妻子選擇了“跳槽”。“當時農場的路都修不起,人才更是留不住了。”陳志貴說。
因為產業較小,農場在發展過程中有過“負重前行”的一段時間。這種情況直到2006年才有所好轉。為了將辦社會職能徹底剝離,五四農場采取資產跟著人員走的策略,為此還專門劃出了1000畝地作為“嫁妝”。
據介紹,在推進墾區企業化改革過程中,光明食品集團所屬農場從地域分布角度分為兩大塊,一塊是上海市域范圍內的市郊農場,一塊是上海市域以外的農場。2003年起,上海農墾開展社企分設,并在東海農場開展屬地化試點。2005年全面啟動市郊南片農場社會事務屬地化移交工作,至2008年上海市郊農場政務全部實現屬地化管理。
“以前好比是帶著‘腳鐐’跳舞,只有把束縛解開了,企業才能輕松上陣闖市場。”陳志貴說。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五四農場目前資產和經營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都市現代農業、休閑生態旅游業和都市服務業”的全域產業融合新格局,即以上海星輝蔬菜有限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主要代表的現代農業,以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上海小木屋會務中心為代表的生態旅游業和以上海濱海古園、上海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中心為代表的都市服務業。
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五四農場已培育出上海市名牌產品“星輝”蔬菜、“九道菇”食用菌、“海灣國家森林公園”和“方信包裝”產品;獲得上海市著名商標有“海灣國家森林公園”、“星輝”牌蔬菜、“九道菇”牌食用菌,“心心”牌有機葡萄、“方信包裝”、“濱海古園”和“火炬”牌建筑添加劑等。
小木屋會務中心成長過程,可以說是五四農場“走出農場、走向市場”的一個縮影。“小木屋”成立于2005年,最初僅作為五四農場的招待所,只有幾棟房屋作為餐廳和客房。隨著農場改革步伐的調整,2008年小木屋會務中心開始對接市場,從農場招待所走向市場化經營。萬事開頭難,直到2011年之前,小木屋還只有64間客房、300個餐位,全年營收最高峰也僅有800多萬元。
近年來,小木屋沒有放緩探索市場化經營的腳步。小木屋的干部員工徹底擯棄“等靠要”的機關招待所思維,進一步強化“主動覓食”的市場意識,提出“開門迎客、走出農場、融入市場”的理念,通過多種措施實現營銷模式的轉型,為客戶提供“滿意+驚喜”的個性化服務。通過不斷地市場拓展,以及不斷地自我提升和突破,小木屋會務中心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如今已經成為在上海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集餐飲、住宿、會務、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休閑度假中心,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11年至2017年,小木屋的客房數量從64間增加到178間,餐位從300多個增加到800多個,主業營收從800多萬元到2017年的3200萬元,翻了近4倍,企業員工的收入也翻了3倍多,實現了巨大的蛻變。
“走出農場,走向市場”,五四人在初嘗改革成果的同時,也深深體會到改革的艱巨性和市場競爭的激烈。農場雖然頂著“農”字,又有著國有的屬性,但是如果只是比照農村集體經濟或一般國有企業的改革辦法,將會嚴重阻礙農墾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在農場“走出農場”時,由于相關政策未能有效銜接,未能兼顧農場的歷史沿革,使得農場原有的土地、廠房等諸多資源無法有效轉換為自身的競爭優勢,甚至成為發展羈絆。尤其是農場“走向市場”時,完成了社會職能剝離之后,與屬地政府在相關政策利益方面,成了博弈雙方,農場的產業升級和創新受到新的制約。因而向域外、市外轉移產業,似乎成為目前唯一能夠選擇的出路,農場將有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的趨勢,將有可能嚴重制約“農場企業化”的改革步伐。
“我們集團打造產業先進、環境優美、生活優越的殷實農場,正是對于這一可能出現的‘農場空心化’趨勢的未雨綢繆之舉,為農場在走向市場后,如何進一步立足農場、建設農場、發展農場,指明了方向。”陳志貴說:“這幾年的改革實踐,就是把農場的產業總量減下去,質量提升上來。”
新的改革時期有新的發展任務。在農墾改革的攻堅之際,五四農場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五四農場地處杭州灣北岸,鄉野氣息濃郁,景觀清新怡人,擁有豐富的生態休閑資源,位于南上海綠色生態廊道的核心,西靠海灣旅游區,東接臨港奉賢園區,區位優勢凸顯。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建設高水平的現代農業” “建設高品質的休閑度假區”,打造“世界級的灣區農場”,愿景和機遇,同時鼓舞著五四農場全體干部職工的干勁與信心。
“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加快殷實農場建設謀篇布局步伐,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充分整合區域內現有的生態環境、現代農業、旅游休閑等資源,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將五四農場打造成集產業觀光、生態游憩、休閑度假、餐宿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場,成為展示光明品牌形象的生態休閑地標性度假勝地。”陳志貴說。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鹽堿地上打造循環農業綜合體
在黃海之濱的蘇北平原,坐落著一個有著68年歷史的國營農場。作為上海的一塊“飛地”,這里是上海市域外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和光明食品集團現代農業板塊的主力軍,也是上海市民的“米袋子” “菜籃子” “肉盤子”。這里就是地處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境內的上海市上海農場。
沼氣發電產生的電能輸送至各個豬場;把豬糞加工成有機肥滋養農作物;稻麥秸稈微貯發酵制作牛飼料;以米糠、麩皮、玉米芯等做基料,培育的金針菇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隨著新的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生態環保壓力的持續加大,上海農場探索形成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和熟知。依托20萬畝耕地,建立10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豬糞水經產沼發電后無害化還田,并開發秸稈飼料、有機肥、食用菌等生態產業,構建集“種植、養殖、微生物”為一體的“三維”種養循環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化利用,綠色發展之路愈走愈寬。
生豬養殖是上海農場的優勢主導產業,生態循環產業鏈之間的能量相繼就從這里開端。
農場內,合理的建設布局,規范、有序的“三自動,一結合”的基礎設施,即飼料管道自動飼喂;飲用水自動化供給;棚舍環境自動控制與調節;與“一畝地承載5頭豬廢棄物”的種植養殖結合模式,開展科學的生豬標準化生態養殖,年上市量達90余萬頭。
沼氣站和有機肥廠,是生態循環產業鏈中物質和能量轉換的橋梁,實現了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污池中的糞水通過干濕分離后進入發酵池,成為沼氣發電站的原料,經微生物分解,形成沼氣發電,年產電力可達550萬度,滿足了養豬基地50%以上的電能需求。
上海農場借鑒歐盟豬場廢棄物處理技術,將豬糞水經過無害化處理變成天然的有機肥,于水稻生長季節通過還田管道進入灌溉渠,與灌溉水混合后進入水稻田,進行消納與利用;而60%~70%的沼液則于二麥生長季節通過自行研制的沼液還田機械噴灌還田利用,每年每畝耕地沼液使用量為5~15噸。該方式在獲得良好生態效益的同時能夠減少化學肥料投入15%以上。與此同時,干濕分離后的干豬糞與秸稈、菌渣等生產有機肥,年生產量1.6萬噸。
種植業是上海農場的基礎產業,擁有種植面積20萬畝,常年生產糧食18萬噸,其中種子6萬噸,大米7萬噸。每年的“三夏”“三秋”,在收獲沉甸甸的稻麥之后,大量的稻谷、玉米秸稈著實成為上農人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為了破解豐收的“煩惱”,上海農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驗,通過引進和自主改造,實現了秸稈收集、打捆的機械化;將秸稈收集打捆后,銷售至附近的發電廠;通過添加糖蜜等物質,并進行堆悶發酵實驗,生產出了達到奶牛果腹標準并且具有良好口感的黃貯飼料。
“我們現在年銷售青貯飼料13萬噸,黃貯飼料2.5萬噸。農場每年產生12~15萬噸的稻麥秸稈,現已經實現100%的資源化利用。”上海農場副場長賀泉告訴記者:“秸稈利用方式由過去單一的秸稈直接機械化粉碎還田,到目前的‘秸稈粉碎還田+有機肥輔料+青貯黃貯飼料+生物燃料’四位一體綜合利用模式,這與農場域內2.5萬頭奶牛場形成了良性循環體系。”
日產25噸的工廠化食用菌產業,是上海農場生態循環農業的又一個展現。多年來,上海農場積極探索綠色生態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以來源于農場的米糠、麩皮及周邊農戶的玉米芯、棉籽殼等做基料,進行菌菇的工廠化培育和生產。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金針菇的下腳料菌渣的數量不斷增加,上海農場成功實驗出把菌渣作為動物飼料、有機肥料、生物質燃料再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菌渣經過發酵處理后作為有機肥,不僅可以改善土壤、提高肥力,還能夠節約肥料成本;將菌渣曬干或烘干作為生物質鍋爐的燃料,可替代煤炭、石油等燃料;在菌渣中添加糖蜜和菌種后進行密封發酵生產微生物發酵飼料,實現了菌渣的飼料化利用。
“這幾年,為了做好循環農業這篇大文章,我們鼓勵基層單位和一線員工創新創業。目前,稻田養鴨、稻田養蝦、稻田養鱔、林下養蟬等一批創新試點項目紛紛落地,這些為進一步完善種養循環體系作出了積極探索。”賀泉說。
食為政先,農為邦本。農業是光明食品集團食品全產業鏈的起點,農場是光明食品集團的底板。自上海農墾正式啟動“產業先進、環境優美、生活優越”的殷實農場建設以來,努力踐行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品牌強農的發展戰略,切實提升了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構建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跨國食品產業集團”夯實了現代農業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