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農業農村部發展計劃司來到湖北省潛江市趙腦村和恩施州來鳳縣后壩村調查。趙腦村地處江漢平原,有616戶2588人,人均耕地3.5畝;后壩村位于武陵山區,有488戶1788人,人均耕地0.8畝。4周時間里,調研組成員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村活,走訪了97戶農民、7個新型經營主體、18個種養大戶,發放和收回調查問卷126份,與鄉村干部群眾打成一片、交流交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調研組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組織作用不斷增強,上下一心謀發展,同心協力抓治理,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腦村通過全村8700畝土地流轉集中整治,返租倒包發展蝦稻共作,農戶經營規模由10畝以下擴大到40畝以上,年收入超過20萬元;通過遷村騰地,已有三分之二農戶從農村搬到集鎮,村民變居民,農村變社區。后壩村通過合作社流轉土地1500多畝發展藤茶,吸納留守婦女和老人500多人到合作社打工,促進了123戶401人脫貧致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六大變化
化肥農藥少施已成自覺。趙腦村推行蝦稻共作模式,夏秋種稻谷,冬春扎冬水,秸稈全還田,種養少施藥,施肥逐年減,蝦稻產品畝均收益由1000元增長到3000~4000元。57歲村民趙常銀說:“原來種棉花、打農藥、看不見鳥;現在種稻養蝦,野鳥多了,蛙聲響了,這才是農村樣。”后壩村種植藤茶,人工鋤草,不施農藥,畝均收益3000元以上。村民潘久新說:“藤茶本身病蟲少,就愛長草,如果用除草劑,茶葉的質量就不好啦。”
鄉村治理越來越有效。鄉村兩級改變過去各抓各的,很少協同,在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做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急難險重事鄉村干部齊抓共推。趙腦村遷村騰地,市鎮多部門一把手入村督導,鎮農辦主任兩年如一日到村跟蹤指導。后壩村推進精準扶貧,縣鄉村干部共組“尖刀班”駐村,不脫貧不解散。著重對兩個村班子梯隊建設,都選配2名40歲以下支委。
人才回流有導向。采取暢通村干部上升通道、引進企業科研單位、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措施,吸引各類人才投入鄉村振興。湖北省積極開展從優秀村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后壩村前任支書上任3年多,把全縣倒數第一的村帶成先進村,被破格提拔為副鎮長,吸引在外打工的80后黨員唐紅元回村當支書。趙腦村與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華山水產公司、中國水科院長江所、潛江市水產站聯手發展蝦稻產業,吸引外出打工人員100多人回來養蝦、販蝦,村支書趙常洪說:“打工不如回家,回家不如養蝦。”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近兩年組織培訓1148名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縣農廣校的牌子直接掛到了合作社。
建設投入有機制。趙腦村通過集中連片整治土地,新增耕地1563畝,獲取財政資金1.5億元用于蝦稻基地和新社區建設。后壩村戶戶通自來水是由來鳳縣采取PPP項目運作模式(出資并占股政府財政49%、企業51%,并享10年水費收益)籌集資金興建;村組戶路建設和路燈裝置則是由縣里整合扶貧資金350萬元實施。這些實踐為建立土地換資金、引入社會資本、整合現有資金的機制提供了借鑒。
農民的獲得感顯著增強。趙腦村95%的農戶住上了樓房,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9000余元提高到2017年18000余元;后壩村82%的農戶住上了樓房,87%的勞動力外出打工,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不到4000元提高到2017年近萬元。兩村義務教育入學率實現100%,養老、醫療保險都實現了全覆蓋,家家喝上自來水,戶戶用上清潔廁,人人能用無線網,全部道路都硬化。
鄉村振興有探索。2013年,潛江市引入華山水產公司,通過耕地占補平衡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獲取財政資金,實施遷村騰地、土地集中連片整理和在集鎮建新社區,進行了4方面有益探索:一是“錢從哪里來”,實現了新增耕地指標由市政府10萬元/畝認購,獲得資金用于整地和建社區。二是“事由誰來做”,引入龍頭企業先期墊資,并承擔土地整理、新社區建設等“交鑰匙”工程,提高投資和建設效率。三是“村鎮咋融合”,企業為村民直接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實現村民變居民,推進了人的城鎮化。四是“產業咋興旺”,引進龍頭企業,按照加工產品質量要求,以40畝/個蝦稻種養單元,統一整治基地、統一種養標準、統一供應種子種苗化肥、統一生產管理和機械化服務、統一收購產品、統一產品品牌(六統一),實現了標準化生產、規?;N養、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社會化服務,打造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鏈,做強了蝦稻產業。
鄉村振興需抓實的五件事
趙腦村和后壩村的變遷是江漢平原和武陵山區的縮影。推進鄉村振興面臨著人才難留、產業難興、建房無序、投入不足等問題,需要從鄉村建設規劃、產業持續打造、資金投入整合、吸引人才回流、加強考核等五個方面抓實。
做“實”規劃,優勢優先推進。現在各地正在推進農村路網通、飲水安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但是存在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問題,農民建房也正在快速而無序推進。急需組織高水平設計單位,由下而上深入挖掘各地人文歷史,編制好既具特色又現代化的多規合一村鎮建設規劃。同時,根據各地實際,按照優勢優先、先易后難的原則,分步推進各項振興。建議各地兩年內編制完成村鎮建設規劃。
做“實”產業,久久為功打造。單個村做強產業難,趙腦村的產業興旺得益于潛江市連續17年打造的小龍蝦品牌,而后壩村的藤茶產業卻因縣域規劃剛實施、市場開拓沒到位,已現彷徨局面。建議以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為基礎,自上而下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強化頂層引導。地方著重以縣域為單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銜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不懈,持續打造,做特做優做強產業。
做“實”投入,強化協作實施。目前,投入不足和資金分散并存,既需加大投入,也需整合使用。建議比照精準扶貧做法,規定各級財政投入鄉村振興的最低比例;明確耕地占補平衡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收益用于鄉村振興的比例;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創新PPP項目融資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強化金融支持,加強資金整合,形成建設合力。
培“實”主體,戮力推進振興。借鑒湖北省經驗,暢通村干部上升通道,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做強組織保障。創新培育機制,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多種類型的新型經營主體。深化農技推廣市場化改革,加快制定經營性服務支付標準,全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多種市場主體開展經營性服務。創新政策引導機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電商平臺帶進技術、理念、人才,參與鄉村振興。
做“實”考核,確保振興實效。全國3萬多個鄉鎮,60多萬個村,確保2050年全部實現鄉村振興,以“四個優先”(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五個振興”(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重點,研究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的工作機制和考核辦法,明確考核對象、考核內容、考核程序、考核措施,防止過度創新,虎頭蛇尾,新官不理舊賬,確保鄉村振興效果。
(調研組成員:陳章全 張永江 陳囿淞 胡柏然 李小平 張仁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