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西社堤村 過去:收了麥子種棒子,年年都是老樣子 今日:蘋果成了“金蛋蛋”,現代農業有奔頭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洋 字號:【

  吉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西南邊隅,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南端,素有“秦晉通衢”之稱。沿吉縣縣城往西約10公里,就到了東城鄉所轄的社堤村。

  用分管農業副縣長強曉輝的話說,社堤村在吉縣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代表,她濃縮了吉縣8個鄉鎮79個行政村的特點,是吉縣20世紀80年代以來30余年蘋果產業生產、管理、加工、儲藏、物流、銷售的一個縮影。

  蘋果樹成了“搖錢樹”

  近日,記者來到社堤村,一進村,齊整的村舍,干凈的路面,給人很清爽的感覺。同行的村支書張建龍介紹,社堤村轄上社堤、下社堤2個自然村,有344戶940口人,村轄土地面積約7500畝,其中,耕地2380畝,果園2210畝。村支部現有黨員44名,平均年齡44歲。

  與張建龍一路走一路聊,短短十年間,社堤村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2008年,社堤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51戶223口人搬離窯洞、喜遷新居。2009年,新農村通水、通電。2011年,翻新鄉道,拓寬鋪油,完成新村巷道硬化6.5公里。2015年,老村發展光伏發電。現在的社堤村,大小巷道完全硬化,家家有平房,戶戶有小院,看上去相當整齊有序。

  在村子的四面八方,遍布著含苞吐艷的果園,記錄著社堤村與果樹間的不解之緣。

  溫差大、海拔高、光照足,是社堤村乃至吉縣最大的地理優勢。獨特的生態條件,使這里成為全國蘋果優生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堤人大力發展蘋果產業,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經濟發展之路。

  “收了麥子種棒子,年年都是老樣子。”在2001年以前,劉維家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他們家有12畝地,種植小麥和玉米時,每畝地僅能掙200多元,一年收入2000多元。自從果樹開花結果后,他們家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住在縣城的商品房里,每天開著車進出果園,說起種植蘋果樹后家里條件的改善,張建龍笑得合不攏嘴。從2000年起,張建龍家種植了7畝蘋果樹,平均每畝地一年能收入1萬元。張建龍解釋:“現在吉縣縣城的房子能賣到4000元,就與附近村民前些年種植蘋果獲益豐厚爭著在縣城買房有關。”2013年,張建龍在縣城中心的東關小區買了一套12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商品房。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化設備應有盡有,和城里人一模一樣。“以前大冬天洗衣服多受罪啊,現在只要把衣服扔到全自動洗衣機里,摁下按鈕,什么都不用管了。”張建龍說,像他這樣的村民在村里還很多。

  今年3月23日一大早,63歲的耿金葉大娘就在自家的蘋果地里忙活開了。她說:“種植蘋果讓我家嘗到了甜頭,前幾年,先后給兩個兒子娶了媳婦,家里還有盈余。”耿大娘家原有11畝口糧地、4畝承包地,僅4畝承包地2014年之前種植蘋果的收入就有6萬元。2008年,耿大娘家又拿出4.5萬元從別的村民手里以20年為期限租了12畝地全部種植果樹。在耿大娘看來,種植果樹能夠勤勞致富,而且越多越富。

  如今在吉縣,蘋果已成為全縣11萬人民脫貧致富的支柱性產業。

  生態模式打造“精品”蘋果

  近年來,吉縣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擴面積,上規模,實施品牌戰略,推廣樹形改造、果實套袋等技術,按照標準化生產目標,使吉縣蘋果商品率大大提高。2014年初,吉縣縣委又提出蘋果“提質升級”戰略決策和“規模化發展、有機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產業化開發”的發展思路。之后又推行減密間伐、有機化生產、果園上水三項“革命性”措施。而這些利好,社堤村招招沒落下,步步都緊跟。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畜—沼—果”生態模式,社堤村走在了東城鄉乃至吉縣的前列。2013年,石小忠花費50萬元以50年為期承包了村里的養殖場,更名為東旭養殖有限公司。之后,作為東城鄉萬畝有機蘋果示范基地的配套工程,政府投資200余萬元在養殖場修建了4個沼氣池。石小忠說:“養殖場現存欄3000余頭豬,每年生產沼液4000立方米,每年免費給社堤村的每戶村民提供2罐4000斤沼液。”沼液是預防樹根、果枝腐爛病的良方,也是打造有機蘋果的有效嘗試。現如今,社堤村這種“畜—沼—果”的生態模式,上連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下連蘋果種植業優質高效,村容村貌也隨之大為改觀。

  “如今在社堤村,不僅把蘋果當成‘金蛋蛋’,就連修剪后廢棄的果樹枝條也變成了‘香餑餑’。”張建龍笑言。原來,該村的吉縣朝暉果業專業合作社投資35萬元,依托先進加工轉化技術使果樹枝條變廢為寶,成了制作有機肥的主要原料。既是社堤村果農又是合作社成員的劉增勛高興地說:“用果樹枝條加工生產的有機肥使用效果并不比傳統有機肥差,價格卻低一大截。按每畝果園施用1噸有機肥的標準計算,5畝果園就節省施肥成本上萬元。”

  隨著蘋果產業的發展興旺,一些果商、果農相繼建起了蘋果冷藏庫,實現了蘋果季產年銷的格局。聚寶壺蘋果供銷物流園區有16個冷藏庫,貯藏能力達1700萬公斤。3月24日,70多個附近的村民正在物流園區對蘋果進行檢測、分級、包裝入箱。園區經理葛曉紅介紹:“最多的時候我們物流園區有200多位村民進行分級包裝,一天有約20萬斤蘋果從這里銷售出去。”葛曉紅接著說:“社堤村的,還有東城鄉其他村的果農,在冷藏庫貯藏蘋果從上年11月到次年5月,每斤蘋果貯藏費只收0.19元。這樣的冷藏庫在東城鄉還有很多。”

  為了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社堤村集農耕體驗、飲食文化、蘋果采摘、果品銷售于一體的“蘋果采摘節”“小吃一條街”也于去年國慶黃金周拉開帷幕。

  吉縣蘋果于1998年在國家工商總局(現為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注冊了“壺口牌”商標。目前,吉縣蘋果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其“壺口牌”紅富士蘋果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暢銷北京、廣州、深圳等數十個城市和地區,自1997年起出口東南亞國家,銷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面臨困境,農業依然有“奔頭”

  2014年以來,中國蘋果產業普遍遭遇下行壓力。這幾年,蘋果嚴重滯銷,價格也從每斤3塊多下降到2元左右,社堤村的村民為蘋果銷路傷透了神。

  談到眼下遇到的問題,耿大娘直截了當:“和村里大多數種植戶一樣,去年的蘋果,到現在還有大部分沒賣出去。”去年,耿大娘家僅4畝承包地就收蘋果18000斤,運到果庫要付運費900元,還要支付冷藏費用,而“成災的蘋果”卻沒有銷路,成本的回收都成了問題。

  即使在蘋果滯銷的這幾年,黃三保也沒有為銷路發過愁。55歲的黃三保看上去純樸敦厚,話語不多,他還沒說兩句,話匣子就被妻子關巧蘭接了過去。原來,他們的小兒子黃閣從長治學院畢業后,利用互聯網果品銷售平臺解決了自家蘋果銷售的難題。關巧蘭說:“我們家在縣城訂制了紙箱,兒子黃閣在昆明聯系客戶,一箱9斤蘋果的包裝銷售價格為38元,除去膠帶、套網、快遞費、平臺費后一箱純掙21元,平均一斤賺2.3元。去年的蘋果,我家現在還剩不到1000斤。”關巧蘭坦言,像她們家這樣利用網上平臺銷售蘋果的,在社堤村不超過兩家,而她家還算賣得好的。

  吉縣朝暉果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村里唯一一家合作社,為什么沒有在蘋果銷售上給村民幫上大忙呢?劉增勛說:“這么多年來,社堤村的村民們還沒有從過去良性發展的喜悅中回過神來,土地流轉費用要得很高,合作社與村民之間也只是一種簡單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合作社雖然每年給村民提供果業培訓講座20余次,免費給村民提供技術、有機肥等各種物資,但蘋果銷路好的年景村民不愿意讓合作社幫忙,而不好銷的年景合作社又只是按市場價挑個大、質量高的果品,這是一個多年來存在的矛盾。

  對于果品銷路不暢,吉縣縣委、縣政府也想了很多辦法。例如,成立蘋果銷售協會,組織本地果商群策群力等。去年10月,吉縣蘋果全國郵政訂貨會在社堤村舉辦,山西省郵政分公司與部分省市分公司合作建立了對接聯動機制,在村民、果商和郵政公司之間搭建起了一個長期的合作平臺,借助郵政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及各電商快捷便利的銷售模式,使蘋果銷售搭上順風車。

  除此之外,吉縣這幾年一方面加大老劣果園淘汰力度,優化樹種結構,加強果園管理,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大“壺口”蘋果品牌建設和宣傳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還幫助果農開展電子商務,積極與目標市場主要渠道商合作共建銷售網絡,想方設法解難題,多措并舉尋出路。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