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成都通過實施“五大攻堅行動”已全面消除絕對貧困,邁入鞏固脫貧成效、提升發展質量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并存和交匯的特殊時期。面對新目標新任務,計劃利用三年時間補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短板,推動精準脫貧攻堅與城鄉融合發展、質量興農、三產互動、生態環境改善、鄉村文化興盛和鄉村善治深度融合,鋪筑形成符合本地實際、具備成都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多措并舉
推進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補齊鄉村振興硬件短板。引導全市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新村建設等項目指標向成都高新區和簡陽市傾斜,助力貧困村硬化道路、通信網絡、供水系統提檔升級,高效解決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到2020年,基本實現經濟薄弱村村民小組和20戶以上聚居點通達水泥(瀝青)路。依托農村C、D級危房改造、土地增減掛鉤和土坯房改造行動,系統強化住房安全保障,穩定消除無房戶和危房戶。逐步推進貧困村、經濟薄弱村聚居點自來水和天然氣接入工作,普及光纖到戶和4G網絡覆蓋,促進扶貧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為鄉村振興打樁夯基。
抓好農業產業發展,培育鄉村振興增收動能。高標準推進有貧困村的鄉鎮5000畝以上農業園區建設,依托“產業扶貧招商對接會”“百企幫百村”等活動載體,引導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帶動簡陽草莓、晚白桃、大耳羊等特色產業規模發展。在經濟薄弱村布局柑橘、食用菌等現代種植業2萬畝,加速形成“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格局。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引導貧困村開展GAP、“三品一標”等質量認證,推動現有品牌與“天府源”成都市公用品牌有機對接,走出一條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的路子。
抓好生態環境改善,共繪鄉村振興秀美畫卷。結合產業發展和特色鎮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綜合整治,重點抓好川西林盤保護修復、1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河堰清淤整治等工程。加強貧困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倡導種養循環農業,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資源化利用和廢棄農膜回收,嚴控城市和工業“三廢”轉向農村。開展環境臟亂差、垃圾污水處理等人居環境整治,依托幸福美麗新村項目和“百鎮千村”景觀化建設行動,推進貧困村公共廁所全覆蓋、加快主要聚居點和村組干道亮化增綠,營建鄉村振興良好生態環境。
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業企業骨干、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開展生產管理培訓。推廣“農業共營制”等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全覆蓋組建駐村工作隊、農技巡回小組、醫療服務團隊助力扶貧開發,引導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到貧困村投資興業,在工商登記、土地獲取、貸款貼息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注重志、智、能同步開發,依托農民夜校、田間示范基地等教育培訓平臺,提升貧困群眾素能水平。加強農村本土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青年骨干農民“三向遞進培養”,造就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抓好農業農村改革,激發鄉村振興內在活力??偨Y推廣成都市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經驗,補齊貧困村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農村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和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確權短板。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抓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和自愿有償退出路徑,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產權基礎。加快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將財政扶貧資金、閑置廠房和預期可以帶來收益的資產資源折股量化到戶,以發包、租賃或參股穩健經營市場主體的方式獲取租金和分紅,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抓好公共服務提升,筑牢鄉村振興保障防線。強化民政“5+1”醫療救助和社會保險,抓好貧困村婦女兒童之家建設,穩步調高農村低保、五保和貧困殘疾人補助標準,合理擴大貧困戶醫保報銷比例和范圍,繼續為貧困群眾免費代繳醫保,分年齡層資助貧困人口購買養老保險。準確研判各學段貧困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分類歸口建立檔案庫和資助數據庫。推廣“五個一”健康幫扶模式,為每名貧困人員簽約1名家庭醫生,建立1份健康檔案,提供跟蹤隨訪服務。實施經濟薄弱村公共服務“十個一”工程,加快構建適應鄉村振興發展要求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塑造鄉村振興精神內核。推進“三美四好”新村建設,提升貧困村農家書屋、文化院壩服務效能,廣泛開展“百姓故事會”“文化志愿者幫村行動”,定期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大力弘揚古蜀農耕文明、傳承天府文化,堅定農村文化自信,提升農民職業榮譽感,增強實踐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積極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評選,每月開展法治、紀律、習慣、風氣、感恩奮進“五大主題”教育活動,將成都市扶貧工作中的先進事跡以情景劇、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厚植鄉村振興文化底蘊。
抓好鄉村善治增效,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基礎。加強以貧困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依托“固定黨日+”活動激活“三會一課”等制度,借力“黨員e家”網絡平臺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發揮村民理事會、監事會、議事會“三會”作用,按照“四議兩公開一監督”程序決策實施村級重大事務。每年開展2次村民詢問質詢大會,進行工作通報、財務公開、現場答疑,營造鄉村振興濃厚氛圍。
構建三大保障體系
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財政投入體系。實踐鄉村振興,需要堅持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市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落實產業幫扶戶、鞏固提升重點戶3000元/人產業到戶資金。有對口幫扶任務的區縣按每年每村不低于50萬元標準給予資金支持。各行業扶貧部門要加大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銜接配合,形成涉農資金高效投放機制。要管好用活四項扶持基金,擴充衛生和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規模。
金融服務體系。深化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經濟林木(果)權、農產品倉單等抵質押融資服務,提供扶貧小額信貸、農業職業經理人憑資格證書等信用貸款,推進“扶貧保”、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向貧困戶延伸覆蓋。加快貧困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完善“農貸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接續開創金融服務“三農”工作新局面。
科技支撐體系。健全完善以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為創新源頭,農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平臺,科技特派員、駐村農技員為紐帶,服務農民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致力研發推廣一批新品種、新技術,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構建科技扶貧綜合支援模式,借力成都市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網絡平臺,為扶貧對象提供高效便捷的技術咨詢和服務,實現精準科技幫扶。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扶貧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