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鄉村振興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兩會期間對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詳盡指示,要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鄉村文化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
農村文化有物化、精神、靈魂、人本、產業五種形態。物化形態是可見的文化形態。精神形態的文化以家族倫理規范、民風民俗、鄉規民約等形式來呈現,以鄉賢、長輩及家族榜樣的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影響與感化受教者。鄉村文化靈魂是超越個性化的文化表現,是一個村莊農民群體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超越文化發展歷史階段,是特定村莊長久的相對恒定的發展價值,是鄉村群體對本原自我的尋找與精神再現,是鄉村有別于其他鄉村的最本質的差別,也是鄉村發展與存在的個性。人本性質的鄉村文化,體現的是農民的人本主義權利實現與新型生活方式的再造等方面,是鄉村社區治理創新的文化基礎。鄉村文化元素作為產業資源,通過相關元素的整合,實現文化產業植入、產業傳導、產業創制,使鄉村文化在鄉村文化產業創新中得以傳承與創新。不同形態的文化相互融合,提供農村民眾的文化體驗,規范著鄉村社會群體的行為,塑造鄉村人群的人格,推動社會群體形成共同價值與群體心理。
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必須確立農民文化傳承的主體地位。農民的文化實踐是以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變革為基礎來展開,通過廣大農民的文化實踐活動,內化精神文化的價值,從而形成一個村莊特有的鄉村文化。引導廣大農民進行文化精神的內植,使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鄉村民眾的群眾運動,成為農民大眾的文化,通過群眾的文化實踐,使之成為農民的人格修養、行為規范、價值尺度與鄉村風尚。注重文化載體的創新與建設,讓文化可感、可視、可體驗。
農村文化創新是農民新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時代呼喚。創新在于吸取時代精華,展現時代風貌,體現時代感。通過鄉村文化時代化的創新,使傳統的文化元素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以開放促進鄉村文化創新,以開放促進文化比較,以開放促進優秀與先進文化元素吸收。通過開展與多元化外來文化的交流活動,不斷檢驗鄉村文化的內容,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鄉村文化與產業融合創新,推動鄉村文化創新。
鄉村文化創新要面向新主體,滿足新需求。鄉村文化的需求主體,正在由村民單一主體,向開放的社會多元需求主體轉型。鄉村文化的消費內容正在由觀念與社區治理形態的文化向多元的文化內容與功能轉型。休閑需求、體驗需求、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產業需求相結合的需求方式正在成為鄉村文化的需求主流。面向新主體,滿足新需求,關鍵是要構建鄉村文化創新的新機制,推進“六位一體”新文化創建。一是培育精神價值文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總攬,傳承傳統鄉村文化與培育農村新文化相結合,推動鄉村文化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二是建設鄉村風貌文化。按照生態和諧、藝術美感、文化傳承的總要求,創建生態宜居家園,創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創意鄉村風格,以此形成獨具特色的村莊風貌。以優美的鄉村風貌,豐富與展現鄉村文化。三是推進鄉村精神家園建設。體現“親情友情的人文關懷,寧靜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諧家園,文化傳承的心靈啟迪”。結合鄉村歷史呈現、創建鄉村大眾精神文化活動及場所、推展鄉村人物與人格標榜,弘揚“真、善、美”,引領塑造鄉村精神家園。四是推進文化治理。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構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權治理方式,推進農民人本主義文化建設。五是創新產業形態的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元素為特征的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的創新,推動文化傳承;提高文化元素在傳統農業產業中的地位,使新型產業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六是創新農民精神活動文化。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教育,組織農民文化隊伍,創建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與文化產品,組織與開展農民文化活動,豐富與滿足現代新農民精神文化的需求。鄉村文化的發展要建立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文化產業創新支撐的發展機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