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花5年時間,從全省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遵循總書記親自擘畫的這張路線圖,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15年間久久為功,扎實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使越來越多的村莊成了綠色生態富民家園,形成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
有一項創舉,發軔于東海之濱,人居環境與美好生活詩意相連。
有一種接力,歷經十五個春秋,萬千美麗鄉村澎湃著無限活力。
21世紀初,面對農民群眾不斷富足的物質生活與人居環境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面對農村滯后的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間的差距,面對“臟、亂、散、差”的農村面貌與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之間的反差,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花5年時間,從全省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天工畫宏圖,鴻蒙開初篇。遵循總書記親自擘畫的這張路線圖,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的浩瀚長卷上寫下先行先試的美麗答卷。
“浙江省15年間久久為功,扎實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作出的重要指示,正激勵浙江兒女開啟新征程,努力在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中繼續走在前列。
以人為本
造就萬千美麗鄉村
新農村必須有新面貌。要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村莊整治建設,加快傳統農村社區向現代農村社區轉變。
——2006年3月23日習近平在浙江省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學習會上的講話
暮春時節,桐廬環溪村街巷潔靜、流水潺潺,民居掩映于綠草鮮花間。村口一塊草木繁茂的人工濕地里,隱藏著一個污水處理池,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排入池里,經過濾凈化后排出;生活垃圾按“可堆肥”“不可堆肥”分類,由專人清運。
如今,這里已是聞名遐邇的美麗鄉村景點,但初來乍到的游客很難想象,15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村莊。
當時的環溪村,正是21世紀初浙江農村的真實寫照:經濟快速發展,農村面貌卻不盡如人意,“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有新房無新村”等現象十分突出。據浙江省農辦摸排,當時全省有4000個村莊環境比較好,3萬多個村莊環境比較差。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高度重視生態省建設。他說,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農村是重點,是難點,也是主戰場。2003年6月,在他親自調研、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把美好家園奉獻給人民群眾,把綠水青山留給子孫后代。習近平親自抓這項工程的示范引領,每年都召開一次全省現場會作現場指導,要求各地充分認識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惠及全省千百萬農民的“德政工程”。他強調,農村環境臟亂差,是影響浙江省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種狀態必須盡快改變。
15年來,浙江歷屆省委堅持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始終保持一項雷打不動的慣例:“一把手”直接抓“千萬工程”,現場會定部署落實。
15年來,浙江始終從農村實際出發,使整治的力度、建設的深度、推進的速度、財力的承受度與農民接受度相合,決不搞“一刀切”,也禁止大拆大建。
15年來,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兩大前置性工程為“先手棋”,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不斷深化:
2003年至2007年示范引領,1萬多個建制村推進道路硬化、衛生改廁、河溝清淤等;
2008年至2012年整體推進,以畜禽糞便、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整治和農房改造為重點, 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改善,并制定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將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民增收互聯互動,推動環境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2013年以來深化提升,攻堅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類、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上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設美麗浙江,并首次提出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
多年來,“千萬工程”的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拓展,工作各有側重,但浙江省委抓人居環境改善的決心不變、信心不變、初心不變。
這個初心,便是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時多次強調的“農民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讓廣大農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正因此,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不斷夯實,農民改善村莊環境的內生動力持續激發,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廁所革命、劣Ⅴ類水剿滅戰、垃圾革命、畜牧業轉型升級等工程相繼實施,鄉村人居環境領先全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東海之濱,錢江之畔,萬千美麗鄉村,已然生機勃勃。
在金衢盆地中,曾因水晶加工導致全縣九成河流污染的浦江,于2013年打響全省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一槍,推進河道清理和清潔農村行動。如今,穿行城鄉,但見洗去污垢的浦江展露出清麗本色,境內51條支流水質均達到Ⅲ類及以上,每條河流都可游泳。
在浙南群山里,龍泉溪頭村房屋破敗、河道污染、闊葉林破壞嚴重。近年來,村民從打掃干凈院子、清理垃圾開始,一點點改變家鄉的環境,將護河、護魚、護溪石寫進村規民約……美麗環境吸引了9個國家11位知名建筑設計師齊聚,在綠水青山間留下了16幢奇思妙想的竹建筑。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計有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占全省建制村總數的97%;74%的農戶廁所污水、廚房污水、洗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的建制村全覆蓋,41%的建制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天藍、地凈、水清,繪就萬千鄉村美麗底色。村莊整治建設被農村居民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最受歡迎、最為受益的一件實事”。
綠色引領
美麗經濟風生水起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作為一項“生態工程”,是推動生態省建設的有效載體,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使越來越多的村莊成了綠色生態富民家園,形成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
——2004年7月26日習近平在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
“嗚——”汽笛聲傳來,安吉魯家村里的小火車又載著一批游客出發了,一路是翠綠的竹林、盛放的鮮花以及各類休閑旅游設施。
回望過去的魯家村,村民幾乎都外出打工,村莊空心了,農田、山林日漸荒廢??勺罱鼛啄陙?,這個被村民戲稱為“山不夠高、樹不夠茂”的普通村莊,實現了“三級跳”:2011年創建美麗鄉村精品村;2013年起發展家庭農場,18家農場將整個村莊串聯成一個大景區;2017年7月,成為國家首批15個田園綜合體項目之一。村集體資產從2011年的負債上百萬元增長至如今的1.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1.9萬多元增長至2017年的3.5萬多元。
魯家村的變遷,是浙江近年來以“千萬工程”為引領、高水平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也是浙江省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現場會上,習近平欣喜地說,不少地方把環境整治和村莊建設與創建生態品牌、挖掘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不僅建成了一批環境優美、具有文化內涵和區域特點的山鄉村寨、海島漁村、水鄉新村,而且促進了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他強調,實施這項工程推動了環境整治,推進了生態建設,發展了特色經濟,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中發揮了“生態工程”的作用。
15年來,正是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浙江上下接續努力、持續深化,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經營美麗鄉村統一起來,著力培育農村新型業態,激發農村內生動力,推動萬千鄉村走上振興之路。
坐落在錢江源頭的開化龍門村,曾經垃圾滿地,隨處可見露天廁所和簡易豬欄,“吃糧靠救濟,穿衣靠養豬,用錢靠砍樹”。10余年前,龍門村痛定思痛,不斷美化村莊環境,在發展鄉村旅游、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走出特色,如今這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村民感嘆:“以前一輩子看到的人,都沒有如今一年看到的多。”
距離縣城約9公里的云和高胥村,在村莊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及時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從一個以種植食用菌為主的小山村,變身為直面全球市場的“淘寶村”:以當地主導的木質玩具產業為依托,發展出60余家網店,年銷售額突破1.3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一項“生態工程”,“千萬工程”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使眾多村莊成為綠色生態富民家園,也形成了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
美麗業態蓬勃發展。從“賣山林”到“賣生態”,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鄉村旅游、養生養老、運動健康、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各類產業在鄉村不斷涌現,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美麗經濟風生水起。
村莊活力得到激發。各村紛紛以土地、資產入股等形式發展美麗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年收入10萬元以下集體經濟薄弱村從2016年的6920個下降到如今的1867個,農村經濟活力如泉水涌流。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15年底,浙江在全國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絕對貧困現象;201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956元,連續33年居全國各省區之首,農家樂接待游客3.4億人次、增長21.6%,營業總收入353.8億元、增長20.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06.2億元、增長27.8%,建成農村電商服務點1.64萬個、建制村覆蓋率60%。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強調,要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并加以推廣;2015年5月在舟山新建社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建設美麗鄉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經驗。浙江山清水秀,當年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確實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厲,繼續走在前面。
對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前列的浙江來說,這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期待。
統籌城鄉
擁抱鄉村美好生活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工程、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有效抓手、造福千萬農民的民心工程,要讓更多的村莊成為充滿生機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麗鄉村。
——2006年8月習近平在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
15年時光流轉中,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千萬工程”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版本不斷升級,內涵也不斷豐富——
2010年,在總結安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浙江制定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成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2.0版。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任務,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新號召。浙江按照建設“美麗中國”新要求,進一步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致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成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3.0版本。
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進一步開啟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征程,作出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的新決策:到2020年累計建成1萬個A級景區村莊,其中3A級景區村莊1000個,成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4.0版本。
今年年初,浙江又提出實施創建千個鄉村振興精品村、萬個美麗鄉村景區村的“新千萬工程”。
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給浙江鄉村帶來全新氣象——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讓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樣全面享受公共服務和生活便利”,鄉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更均等的公共服務以及更多的發展機遇。
早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就提出,要把“千萬工程”作為浙江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通過增強統籌城鄉中的規劃意識,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持續推動下,深化“千萬工程”已成為浙江促進城鄉融合的“牛鼻子”、推動鄉村振興的龍頭工程。
一幅城鄉統籌的美好畫卷,已鋪陳在人們眼前: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推動教育培訓、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服務在服務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農村30分鐘公共服務圈、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把“四好”農村路、萬里清水河道、農民飲用水、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危舊房改造等與人居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城鄉全面覆蓋、全線貫通的基礎設施網絡……今天的浙江,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縮小到2.054∶1,成為全國城鄉發展差距最小的省份。
鄉村的美好生活,在科學系統的規劃中呈現出來。多年來,浙江省堅持規劃引領,城鄉一體編制村莊布局規劃,確定200個省級中心鎮、4000個中心村和1.6萬個保留一般村,形成了以“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為骨架的城鄉空間布局體系,同時,先后開展6批259個重點村、1284個一般村的保護利用。一大批瀕臨消亡的古村落重放光彩,一座座各具特色村莊變身“網紅”,田園風貌、鄉土建筑與自然山水實現和諧相融。
鄉村的美好生活,既要有物質的富裕,也要有精神的豐盈。浙江省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全過程,現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916家,推動家規家訓“掛廳堂、進禮堂、駐心堂”,深度發掘農耕文明、鄉村傳統、特色文化、民族風情,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快形成,把農村建設成農民身有所棲的美好家園、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園。
近日,浙江省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開啟新時代“三農”發展新征程:到2020年,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廣大農村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2年,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高水平推進;到2035年,鄉村振興目標基本實現,全體農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國前列,農業農村現代化率先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全體農民共同富裕高標準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高水平實現。放眼未來,浙江干部群眾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發有為的精氣神,向著鄉村振興的目標沖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