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子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區北部,村里的3000畝土地絕大部分用來種植桃樹,是遠近聞名的大桃專業村。但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農戶感到種桃力不從心,可土地流轉卻因種種原因難以實現。在大峪子村北部的淺山,一片整治后的山地里,調研組見到了孫忠寶。來自吉林長春的孫忠寶2015年之前從事服裝、物流和外貿生意,年貿易額達數億元,他和妻子王玉蘭都是農民出身,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事業有成后毅然決然地投身現代農業。他通過網絡得知大峪子村有土地流轉,而且剩余期限達32年,可以放心長期投資,就立即以65萬元的價格流轉了60多畝山坡地,成了大峪子村第一個流轉土地的外來戶。
孫忠寶計劃分幾步走,第一步先保證收支平衡,改變依靠外貿收入輸血的現狀。第二步向當地政府申請建設香菇基地,走多元化種植之路。第三步發展休閑農業,使農村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他平整土地、建設水房、鋪設微灌管道、雇用工人、購買機械,前前后后投資近400萬元,還在不適合種桃的地邊養雞,提高經濟收入;同時申請了晨風莊園、燕山之北和Bigger三個商標,開通了淘寶店、微店等,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他說他的初衷不光是自己掙錢,而是要搞出一塊試驗田,弄成了之后帶著村里的老百姓一起干。村書記劉艷亮說,這樣的老板得多來幾個,他們是正經八百搞農業的。
但是,剛剛進入農業領域創業的孫忠寶也面臨一些難題,由于對農村土地使用政策不十分了解,投資30余萬元建成的溫室大棚,被有關部門認為是違建,不得不讓工人們花三天時間拆掉了。從村民手里流轉來了經營權,但符合中央政策要求的生產設施、農機具停放倉庫、臨時生產用房等又不許建。同時,留在村里的勞動力越來越少,招不到合適的工人,只能從外地找,還要解決吃、住等問題。面臨這些困難,孫忠寶并沒有退縮,而是主動適應新的要求,在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上下苦功,力爭實現他的綠色農業夢,成為大峪子村大桃產業轉型的探路者。(百鄉萬戶北京調研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