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農業大省黑龍江,以農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農民合作社9.6萬個,家庭農場(專業大戶)10.9萬個。但仍有一半以上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支持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筆者通過調研黑龍江省14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情況,就如何加快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提升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生產經營空間和內生動力,讓他們更好地參與鄉村振興,共享農業發展成果進行探討。
現狀:慢慢在“靠近”
農業結構緊跟市場需求布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調查村主動適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牢牢把握全省種植結構調整總基調,指導小農戶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2017年農村固定觀察點14個調查村農作物種植實現“一減五增”,調減玉米1.3萬畝,擴大水稻、大豆、薯類、油料、蔬菜種植,分別比上年增加0.38萬畝、0.1萬畝、0.007萬畝、0.014萬畝、0.013萬畝。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布局上,一些村主動適應新的消費需求,挖掘本村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慶安水稻、東寧烤煙、克山馬鈴薯、賓縣蔬菜、雙城瓜果等發展格局,農業發展質量及后勁提升,農民增收步伐加快。
生產方式靠攏現代技術標準。近年來,一些觀察點村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通過“龍頭企業+農戶”或“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與農戶結成了緊密利益共同體,率先實現“三個優先”。即技術指導優先、標準入戶優先、利益分配優先,加速了農業新技術、新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如慶安縣慶勝村,以龍頭企業慶禾集團為依托,帶動全村70戶農戶加入水稻合作社,推行了統一投入品,統一生產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模式”。目前,該村農戶掌握綠色技術標準整體能力大大提升,實現了水稻生產規范化、標準化,不僅保證了慶安大米質量,而且做大做強了慶安區域大米品牌。目前,慶安大米品牌價值高達63億元。
物資裝備水平趨向機械化。2017年全省14個農村觀察點調查村獲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補貼款45.05萬元;農戶擁有生產線固定資產原值2886.95萬元,比上年增加77.37萬元,增長2.75%。調查看,玉米、稻谷、大豆、煙草作物農業機械化程度,2017年調查戶上述作物機械作業費投入分別為123.19萬元、118.46萬元、40.69萬元、13.04萬元。發展農產品加工拓寬增收的意識增強,調查戶通過發展農業品加工實現經營收入19.64萬元。
營銷思路轉向借助互聯網模式。加快“互聯網+農業”建設,將農業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緊密結合,全省以黑龍江大米網為核心的省級農產品電商集群加快建設,目前大米網平臺建設15個市(地、局)地方館、65個縣(市)在線商城,1400個行政村益農信息社網店接入大米網綜合門戶,形成“一鍵點全省,一網賣全國”的營銷新模式。2017年,全省14個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農產品金額達23.62萬元,占全部銷售的0.6%。雖然比重較小,但從另一個側面反映農戶市場和觀念意識的悄然轉變。
家庭生產經營業態構成多元。現階段,在國家鼓勵自主創業的浪潮下,部分農戶開始尋求農業以外的非農創業門路,家庭生產經營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增多。從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數據看,2017年950戶調查戶家庭生產經營業態構成更加廣泛,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飲食業、服務業、衛生業等諸多行業。所獲得收入排行看,飲食業最高為168.74萬元,其次是運輸業為139.88萬元,第三位是建筑業為23.99萬元。以上三個行業的自家投工分別為3295日、608日、2765日。從雇工量看,運輸業最高為665日,同時支付的雇工費也比較高,年支出達13.3萬元。
問題:“同行”有阻礙
農村勞動力素質面臨結構性問題。2017年,14個調查村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勞動力1895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2.13%;有專業技術職稱(證書)的勞動力642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1%,分別比上年減少1.4%和1.2%。這一情況說明,14個村中部分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走出農村成了“城里人”,而留守的傳統小農戶多為科技文化素質不高,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
經營地塊細碎導致投入大效益低。雖然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黑龍江省耕地流轉步伐加快,但占比很小。從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看,2017年末14個村農戶總戶數8168戶,轉包耕地的農戶2850戶,占34.89%,仍有一半以上農戶從事農業生產。950個調查戶家庭人均耕地9畝,一家一戶細碎化的經營不僅農業生產投入大,而且效益低。以稻谷為例,2017年調查戶家庭種植稻谷收入1166.03萬元,而化肥、農膜、農藥、水電及灌溉費、機械作業費等支出高達77.66萬元,刨去雇工費、土地租賃費用,每畝水稻凈收入僅為441.94元。
種強銷弱單體對接市場不夠緊密。伴隨產業結構和消費升級,市場需求千變萬化,小農戶很難快速捕捉市場信息,導致農業布局不能及時調整,重復低端生產,增收效果不理想。且目前農村從業的多為“386199”部隊,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由于運營現代技術和信息手段不強,傳統渠道銷售仍占很大比重。從2017年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看,通過國有商業、供銷社收購和經紀人收購農產品達2364.03萬元,占全部銷售的60.4%。特別是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加工能力明顯不足,仍普遍存在“種強銷弱”問題。
農業新技術新標準推廣難度增大。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是標準和技術更高的農業,需要通過新技術新標準來提升土地的產出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小農戶受自身能力限制和資金限制,不能有效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標準,更沒有能力購置新型農業機械。2017年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顯示,調查村投入農業技術推廣費用4.6萬元,微薄經費保障無法滿足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需求。
探討:為小農戶創造“搭
車”便利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各級政府要加快培養壯大“新型主體”隊伍,著力培育一批對加快產業發展、小農現代化具有帶動能力的經營主體。重點是將種養大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返鄉創業人員及大學生村官吸收到新型經營主體隊伍中來,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獨立或聯合建立農業科技園區,帶動小農戶學習應用科技;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品牌,通過資產、股份和服務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戶共建共享區域品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設專賣店和電子商務,帶動小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破解小農戶缺乏市場連接、種強銷弱問題。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各類經營主體通過技術溢出、品牌溢出、產業溢價等帶動模式,帶動全省更多農戶搭上現代農業“快車”。
打通小農戶與市場銜接渠道。要把培育小農戶市場意識、經營意識,加快小農戶由生產型主體向生產經營型主體轉變為出發點,積極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揮“能人效應”,打通小農戶與市場銜接的渠道。一是生產聯合。即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開展生產聯合,以其對市場的敏銳組織小農戶對接多元市場需求,推進生產的標準化、產品的特色化,發展“一村一品”,帶領小農戶生產經營對接互聯網時代。二是品牌帶動。主要是鼓勵各類具有獨立品牌的新型經營主體,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將小農戶納入品牌范疇,嵌入到產業鏈條,通過品牌影響,帶動農戶與市場深度融合,分享收益。三是營銷帶動。主要是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積極參加農產品營銷,依靠新型經營主體多年的營銷摸索,帶動小農戶闖市場,養成靠“賣得好”進入市場,靠“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的市場意識和經營意識,提升產業價值鏈。
發展農業新業態延長價值鏈。長期的觀念束縛和資金能力限制,小農戶從業領域窄,致富增收能力不強。要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和契機,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帶動小農戶發展二三產業,以大融合延長價值鏈,拓展增收鏈。一是推進農業和旅游融合。要充分利用黑龍江省森林、濕地、江湖、草原、冰雪等良好生態環境和糧、經、魚、菌、果等豐富的農業資源,開展原鄉體驗、休閑娛樂、康養度假等為內容休閑項目。二是推進農業與養生融合。要利用黑龍江省夏季清爽,生態優良,森林、濕地富集等生態環境和氣候優勢,做強做大養老養生康健游項目,促進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跨越。三是推進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要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著力創建一批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示范鄉鎮,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藝”,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格局,吸納更多農民創業就業,加快增收致富。
提升小農戶務農營農能力。要針對不同類型小農戶技術需求,集中優勢資源,分層布局、分類施策,主動為小農戶創造學習機會,加強小農戶技術和經營培訓。可通過縣(市)農廣校,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農業相關知識講座,拓寬小農戶的知識面;可通過經驗交流、參觀指導等方式,使小農戶在學習交流中互通有無,提高技能;可采取開展技能大賽,職業鑒定等形式,激發小農學習技能的熱情;可建立分層次培訓模式,有針對性開展培訓。如可通過農民田間夜校、訂單培養、“農業高效+農業科技園+回鄉創業”等培訓模式,培養一批掌握和應用農業新標準、新技術,熟悉市場發展動態,主動聯結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農人”,切實帶動小農戶提升務農營農能力。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立足農業生產,針對小農戶生產特點和需要,按照現代農業標準,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破解小農戶單體經營規模小、投入大、效益低問題。一是建立自我服務體系。引導農民組建各類專業協會、新型合作組織等,學習掌握電子商務知識、“互聯網+”運用技能,以新理念帶領小農戶積極投入農產品營銷、眾籌。二是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體系。加快健全農業專家團和科技特派員制度,指導小農戶“五統一”模式種養,降低投入成本。將最優標準貫穿現代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實現農業全程標準化、規范化、品種優質化。引導小農戶系列化加工、品牌化營銷,延伸產業鏈,拓寬增收鏈。三是搞好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構建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為主的營銷體系,加大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力度,開發針對小農戶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實現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精準對接。此外,加強病蟲災害服務體系建設,及時向小農戶提供情報信息。
創新扶持小農戶的政策機制。一是考核量化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將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對小農戶的帶動和利益共享程度作為政府扶持各類新型主體的考核指標,對帶動能力強、積極聯合小農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的各類經營主體,加大資金扶持。二是創新金融扶持辦法。針對黑龍江省小農戶自身積累不足,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弱的實際,應逐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目前,可以“三園三區”為重點,逐步將小農戶全面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提高中央和省級財政負擔比例,減輕小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個人負擔比例,為小農戶務農營農提供風險保障。三是創新政府扶持資金。整合政府產業扶持資金,在經濟基礎較好的縣市,可探索開展產業扶持資金折股量化方式,把政府產業扶持資金折股量化到小農戶,讓資金變股金,讓小農戶變股東,參與到產業化鏈條中,分享更多股息紅利收入。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