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農村改革如何接續發力?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全面推進?新時代怎樣更好滿足人們對于餐桌的新需求?
全國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做客新華網、中國政府網《部長之聲》,回答記者提問,回應社會關切。
六個“新”展現五年來農業發展新面貌
“全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記 者: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請您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概括,來總結這幾年的工作。
韓長賦:這五年的砥礪奮進確實是這樣,講發展的形勢、取得的成績,可以說是方方面面,概括講可以用“六個新”。
第一,糧食生產能力登上了新臺階。全國的糧食產量,2013年登上了12000億斤的臺階,連續五年高位穩定。這個產量使全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第二,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得到了新提升。農業這幾年調整結構、優化質量,不僅保證了糧食供給,其他的農產品,供給都是充足的,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明顯提升。
第三,農業現代化邁出了新步伐。這五年,我們的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有了很大提升。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已經超過56%,這表明我們已經轉到以科技和人才發展為主的軌道上來;農業的田間機械化作業水平已經超過68%,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狀態有了歷史性轉變;另外,農田水利建設有了很大發展,旱澇保收的農田已經超過一半。
第四,農業的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包括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實現了化肥農藥的零增長。在漁業方面推廣健康養殖,畜牧業的發展與環境容量相適應。這些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第五,農村改革有了新突破。我們在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墾改革等方面全面推進。大家比較熟知的土地“三權分置”、土地流轉等等,這些改革進一步構建了農村的新型經濟體系,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發展的活力。
第六,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新提升。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幾年,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五年大體增長了50%。2017年的農民人均收入已經突破13000元,農民收入的增長使廣大的農民兄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我們會按照十九大做出的部署,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和要求,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加快補上農業農村這塊短板,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強國。未來若干年,中國的農業會有一個更大的更好的發展。
鄉村振興為何如此重要?
“農業是最有干頭的、最有說頭的、最有看頭的,甚至是最有玩頭的。”
記 者: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之后,社會各界反響非常熱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應該重點抓好哪幾方面的重點工作?
韓長賦:十九大報告講鄉村振興,講了五句話、二十個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個字要全面推進,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村的體現。我想重點說一說產業興旺的問題。
總書記講了“五個振興”,第一個振興就是鄉村產業振興。我們總的考慮就是要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更好地提高農民的收入。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推動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是最有干頭的、最有說頭的、最有看頭的,甚至是最有玩頭的。第二,推動農業的質量興農、綠色發展,通過產業振興,解決農民的轉移、就業,延長農業的產業鏈。第三,拓展農業的功能,把農業和農村的社會、文化、農耕文明聯系起來,還要把城鄉聯系起來。我們也歡迎城里的科技人員來農村,包括農民工返鄉創業,歡迎大家投身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振興。
通過產業振興,在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下,使整個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結構實現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其他幾個方面,農村的生態環境、鄉風文明、社會治理都會得到全面進步。我們會按照中央的部署,全面推進這些工作。我相信鄉村振興會給農村帶來又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
深化農村改革有哪些經驗?
“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把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作為改革的基本出發點。”
記 者:今年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又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回首40年前,改革也是從農村開始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給農村改革提出了更深、更新的要求。下一步將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呢?
韓長賦:中國農村改革是從家庭承包開始的,這40年來,我們的國家,包括廣大農村,在改革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繼續深化改革。
第一,“三農”問題的解決,“三農”的發展、鄉村振興還得靠改革,提供制度供給,通過改革激發活力。
第二,深化農村改革要全面推進,最重要的還是土地制度改革。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到的土地家庭承包在第二輪到期后再延長30年,下一步我們將研究具體政策,落實好這個重大決策和重大政策。在土地改革方面,一方面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還要繼續實施“三權分置”的制度,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培育新型的經營主體,發展適度的規模經營。同時,要積極扶持小農戶,讓他們搞好生產,并且加入現代農業的產業鏈,與現代農業銜接起來;圍繞土地改革,建立一系列制度,包括現在在縣鄉建設的土地流轉的中介合同服務制度和土地糾紛仲裁制度,我們正在全國進行農民承包地的確權和登記工作;“三權分置”以后還將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試點,等等。以土地改革為主線,啟動農業各方面的改革。
第三,落實中央提出的和已經部署的重大改革決策和改革任務,也是重要的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通過這些扎實的工作,包括試點工作,使黨中央提出的農村各項改革任務、政策、措施能夠落地生根。
總之,“三農”發展需要改革,改革會給農業、農村帶來更大的活力。我們將堅定地推進改革任務。有一點非常重要,在深化農村改革的過程中,始終要關注和圍繞農民這個主體。我們40年改革的基本經驗就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把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作為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下一步推進改革應該繼續堅持的原則。
輪作休耕試點的必要性在哪?
“讓復種的耕地輪著歇一歇,讓負重過大的環境喘口氣。”
記 者:最近國家開展了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大家很關注這項工作最近的成果怎么樣、進展怎么樣。而且有網友有這樣的擔憂,開展了耕地輪作休耕會不會影響糧食的產量?會不會不夠吃了?怎樣更好地實現農業的綠色發展和農民不吃虧“雙贏”。
韓長賦:我們國家人多地少,過去我們都是開荒種地、圍湖造田,現在開始輪作休耕,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我對這個問題有幾個看法:
第一,開展耕地的輪作休耕試點,本質上是想推動農業的綠色發展,是農業生產經營制度的創新,使農業能夠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使農業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使農業的生產能力得到更科學的保護,乃至提高。這是我們的初衷。說創新就是過去歷史上沒有過,“谷物基本自給、口糧基本安全”,這是我們的底線,還不能突破,這些關系怎么處理好,要進行一些試點,要建立一種制度。第二,現在有必要搞輪作休耕。在農業長足發展、糧食供給有了基本保證的基礎上,讓復種的耕地輪著歇一歇,讓負重過大的環境喘口氣,我覺得也有必要。
還有一點,我們也有條件。這個條件就是這么多年來農業的發展和進步,糧食生產能力達到很高的水平,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有了很好的保障。這給我們創造了輪作休耕的條件。
過去兩年已經探索了很好的經驗和辦法,重點在農業土地生態脆弱的、特別需要保護的這些地方開展輪作休耕試點。今年我們會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任務,繼續抓好落實。一方面是落實好3000萬畝的輪作休耕任務,真正落實到村,落實到戶,落實到田頭。另一方面是要探索這個制度。比如,在什么條件下開展輪作休耕,什么樣的地區開展輪作、什么樣的地開展休耕。輪作休耕還不能讓農民吃虧。國家對輪作休耕的農民給予必要的補貼,這個補貼怎么搞。真搞輪作休耕了,怎么考核,還要進行制度的探索。
會不會影響糧食安全,這個也是大家擔心的。年度產量可能影響一點,但不會太多。從長遠來看,輪作休耕本質上是讓耕地休養生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糧食產能。產能是保證糧食安全最主要的底氣。我們會在糧食產量、當期的供求平衡、耕地保護、農民收益等方面求得平衡,使這項改革創新健康發展。
如何保障農產品質量?
“1%的問題要用100%的努力去解決。”
記 者:“舌尖上的安全比天大”,請您談一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總體情況怎么樣。在今天講究高質量發展的現狀下,如何滿足人們對餐桌的新需求呢?
韓長賦:這是新階段的新問題。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供給得到了很好保障之后,人們更關心質量和安全。從過去的夠不夠為主要矛盾轉到了現在的好不好為主要矛盾,這是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具體體現。
第一,負責任地說,我們的農產品質量是穩定向好的,質量水平是逐年提高的,優質產品是逐漸增加的。這個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2001年,當年的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只有60%多一點。現在每年抽檢的合格率都在96%、97%以上。
第二,優質農產品的比重還不能適應消費水平升級的要求,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愿望。1%的問題要用100%的努力去解決,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上要堅持零容忍。雖然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追求,按照加強農產品監管、加強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標準化,采取實際措施。現在大家關心的幾個問題:一是化肥農藥的施用過多的問題,二是抗生素使用的問題,三是農產品的質量追溯問題。我們都在努力地推進和解決。我們相信農產品質量會越來越好,我們也歡迎媒體和消費者監督、投訴。我們會嚴格管理、嚴格執法,促進我們的工作。
(本刊記者朱文馨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