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河南淅川端上“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陸家木 劉同偉 高帆 楊冰 字號:【

  地處豫鄂陜三省接合部的河南省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肩負著一渠清水源源北送的重任。到2017年底通水三周年時,淅川縣累計調入干渠水量達110多億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1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直接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300多萬人口。

  為支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淅川縣先后移民36.7萬人。移民工作相對完成后,淅川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如何確保一泓清水送北京、農民脫貧致富、增強縣域經濟成為擺在淅川人民面前的三份答卷。能找準水質保護、生態至上與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就能走出一條雙贏富民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淅川縣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贏利,逐步讓荒山變成綠山,綠山變金山。

  發展生態產業是確保一庫清水北送的必由之路

  “我足不出戶就把山溝溝里的香菇賣到了東南亞,歸其原因主要是我們梅池村生態好、香菇品質好,另外就是借助了互聯網!”坐著輪椅的村民高斌在電腦前很是自信。

  西簧鄉梅池村位于淅川縣城西北40公里處的深山里,全村森林植被茂盛,薪炭林儲量極為豐富,利用間伐和樹枝粉碎發展袋料香菇種植不僅可以變廢為寶,而且可以脫貧致富,去年全村共發展香菇已經達到170萬袋以上,產值達到1500多萬元,形成“十里香菇長廊”鄉村奇觀。村民高斌率先在村口建起了“供銷e家”服務網點,借助網絡的“翅膀”讓一袋袋香菇飛出了山村。村支部書記項中山告訴記者,為了保持香菇的鮮活,去年9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梅池村建設一座保鮮冷藏庫,1斤鮮菇可以賣到5元以上,產值直接翻倍。這樣梅池村香菇種植初步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增加了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梅池村的香菇產業種植是淅川縣委生態立縣戰略和產業調整措施的具體落實和體現,也說明綠色發展要求非常適合西簧這樣的僻遠山區鄉鎮發展。”西簧鄉黨委書記樊濤介紹說,“結合七山兩水一分田的鄉情,西簧鄉把林果、食用菌、藥材等產業確立為發展重點,建立了萬畝核桃、板栗基地;千畝皂角、櫻桃、石榴基地;百畝月季、牡丹花卉基地;利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設金銀花采游、月季觀賞等6個生態精品采摘觀光園;栽植各類苗木22萬株,營造生態產業林帶5200畝,打造過境高速、省道綠色生態長廊,形成金銀花、黃姜為主的中藥產業帶和烏雞、鵲山雞、蜜蜂為主的生態養殖產業帶,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淅川縣確立了以水質保護、綠色發展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為載體的主導思想,針對山區特點,結合縣情,淅川確定了短中長三線產業結構調整,短線重點發展食用菌、蔬菜、光伏產業等短平快項目;中線重點發展以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為代表的經濟林果,套種油牡丹、花生等林下作物;長線抓旅游,保證持續增收奔小康。截至2017年,全縣11個鄉鎮已建成香菇基地50多個,發展香菇2000萬袋;發展軟籽石榴3.2萬畝,種植薄殼核桃等復合林果業10萬余畝;發展金銀花、辛夷、杜仲、艾葉等中草藥種植4萬余畝。

  產業結構調整使全縣30余萬畝荒山披上綠裝,同時催生了一批涉農企業、種植大戶和綠色品牌產品,目前已經有67家涉農企業入駐淅川投資軟籽石榴、薄殼核桃、金銀花等生態農業,淅川縣農林業產業化鏈條基本形成,10萬渠首農民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

  為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構筑“生態屏障”,毛堂鄉陳登科植樹造林1000多畝,成為遠近聞名的植樹大王。在淅川,像陳登科一樣承包荒山的造林大戶有35戶。先后引進北京昆侖辰、新鄉億隆等大企業投資開發荒山荒坡26萬余畝,帶動9萬余名山區群眾走上林業致富路。據統計,該縣每年生態林造林綠化面積以10萬畝速度增加,造林合格面積連續9年位居河南省第一。淅川縣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32.8%增加到現在的45.3%,環庫區森林覆蓋率已達51.4%,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及以上標準。

  依托水源地生態優勢,淅川大力推動林業、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圍繞生態旅游發展了100畝以上特色種植、觀光采摘園等生態產業基地300多個,農家樂模式日臻成熟,“春賞花,夏遮蔭,秋采果,冬有綠”的環庫旅游生態圈已初具規模,淅川縣生態文化旅游聞名遐邇。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縣共接待游客26萬余人次,實現綜合效益1.3億元,實現了旅游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統一目標。

  生態建設與綠色產業發展齊頭并進,淅川縣大踏步走出“生態不經濟、經濟不生態”的發展怪圈,“因林而綠、因林而富、因林而美”,半城山色半城柳,滿山蒼翠滿山詩,各地游人紛至沓來,在這無邊的綠色里盡情徜徉……

  決勝扶貧攻堅的關鍵就是讓脫困戶擁有穩定的收入

  2018年2月24日(農歷正月初九)的上午,記者一行在荊紫關鎮黨委委員時宏偉的陪同下走進了該鎮南街村易地扶貧搬遷集鎮安置點——惠隆苑社區。惠隆苑社區位于丹江河北岸,和荊紫關鎮初級中學、第二小學毗鄰。社區新建成的4棟居民樓,分別起名思源樓、勤儉樓、守信樓、和睦樓,潔白的墻壁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勤儉、誠信、崇德、包容”的紅色楷體噴繪標語端莊公正,“搬得出、穩得住、可致富”“扶貧開發鋪富路、幸福鄉村惠民生”的橫幅格外醒目。

  社區道路全部硬化寬敞平整,兩邊路燈、綠化帶整齊成行,新植的風景樹覆蓋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時宏偉介紹,惠隆苑社區總用地面積29062平方米,2017年安置貧困戶123戶、共計534人。二期工程已經破土動工,預計2018年安置貧困戶150戶,約650人。這預示著該鎮將有270多戶困難戶搬出大山,住進小洋樓,從此與貧困徹底告別。

  上午10點左右,記者一行來到社區貧困戶陸儉成的家。今年50歲的陸儉成原來住在金家溝村的深山里,金家溝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稀少,盡管夫婦倆拼死拼活地干,但是入不敷出,每年種地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一家五口人的開支。陸儉成做夢也沒有想到,全家不掏一分錢就能住進整齊劃一、環境優美、嶄新的城市化樓房,而且還是在繁華的集鎮旁邊。

  陸儉成的家為三室一廳,面積為110平方米,各種家具配備齊全,廚房的抽油煙機、不銹鋼廚具;衛生間的熱水器、防滑地板、上下水均參照一般城市居民的標準進行設置,搬遷貧困戶只需拎包入住。

  “好房子住著是好,可是你們住這里靠啥生活?”記者問道。

  “沒事,領導們都安排好了!政府引資在我們小區內建設了一個扶貧車間,我媳婦被招進廠里加工服裝,每月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兒子外出打工,每月可收入3000元左右;我就在車間做搬運工,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加上金家溝的地里再收一點,每月算下來收入過萬,而且穩定持久,這樣我一家5口不僅告別貧困,而且生活越來越好!”

  “易地搬遷安置是精準扶貧的一大創舉,特別適合于生態環境脆弱、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相對分散的貧困山區。這些安置建設費用都是國家財政給予的,彰顯了黨和國家決勝貧困的決心和力度。但是很多地方不敢輕易實施這一政策,因為把貧困群眾集中到一塊容易,但是讓他們融入新的人文環境里就難,特別是他們的就業很難,后續生活來源很難保障,這樣就會滋生爆發新的矛盾和困難,甚至造成難以預料的危機。淅川在這方面之所以大膽,就是在搬遷安置時考慮到就業,以產業規模來制定搬遷的額度(戶數人數),其中把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建在安置區,優先錄用符合條件的安置對象,讓他們月月擁有穩定的收入確保生活來源。”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向記者介紹。據了解,2017年遷入新居的易地搬遷貧困人口達2367戶8850人,1600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淅川縣不斷創新扶貧開發的新模式和新機制,集全縣之力打響扶貧攻堅戰。通過大力實施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小額信貸資金扶持、企業結對扶貧等形式,共帶動2萬余人通過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業實現增收致富。目前,全縣共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3個,省市縣129個扶貧工作隊526名干部駐扎在122個貧困村,結窮親、幫窮戶,定點幫助脫貧。

  目前,淅川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69555人減至43238人,脫貧26317人,減貧率37.8%;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0.66%降至7.03%,下降3.63個百分點;2016年、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3812戶15147人。2017年上半年,在河南省脫貧攻堅綜合評估中,淅川縣位居全省第二。

  “保姆式服務”為企業升級解困開辟綠色通道

  2017年,淅川縣產業集聚區被評為“全省十先產業集聚區”,工業發展穩中有進。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2.06億元,工業增加值49.6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05.35億元,實現利潤12.74億元;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達40家,全縣汽車零部件產業增加值和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20%,行業總產值達到97億元,僅南陽淅減汽車減振器有限公司去年產值就突破50億元,“一縣一業”增勢迅猛,工業經濟呈現出穩定回升的良好態勢。

  “淅川縣工業經濟發展走出低迷,主要得益于我們三年前就開始轉型。這些數字和成績證明淅川縣委縣政府關于發展工業經濟的定位、政策、措施是正確的,也以事實佐證水質保護和經濟發展可以并重,二者并不相悖,發展帶來的豐厚經濟回報讓我們能更好地履行保護水質的重任。”盧捍衛介紹,“為確保水源水質,淅川縣關停了一大批工業企業,淅川工業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工業結構調整、企業發展約束增強等新情況,如何讓工業經濟提質增效?我們首先確保引進企業的環保關口,污染企業零引進;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主導、促轉型,不斷激活工業發展動能;三是突出重點,聚焦汽車零部件、生物制藥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無污染產業;四是狠抓項目建設、重推科技創新;五是政府發揮職能為企業服務,力破融資難題,力推企業解困,不斷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