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鄉萬戶”內蒙古調研組在突泉縣太平鄉曙光村進村入戶走訪過程中,多次看到鄉鎮干部耐心向農民解讀扶貧、低保政策,常常聽到農民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發自內心的夸贊,切身體會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基層干群關系的改善。在走訪農戶的同時,我們訪談了鄉黨委書記楊寶田,還與太平鄉部分駐村第一書記進行了座談,對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
“上面千根線,下頭一根針。”楊書記告訴我們,鄉鎮干部是最直接面對群眾的黨和國家機關在基層的代表,也是各種矛盾和復雜問題輻射的聚焦點。鄉鎮干部所承擔的事務不僅包括自上而下的上級任務(綜合治理、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等),而且包括一些突發性的事件,如“非典”、禽流感、防火、防洪、抗旱、抗雪災等,更包括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細如牛毛、五花八門的瑣事。
權力有限責任大。就拿“十個全覆蓋”來說,這是自治區為提高農牧區公共服務水平部署的重點工程。農牧區怎么建設、誰來建設,都是上級政府定,但工作進度、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出了問題鄉鎮干部全得兜著。一位女鄉干部告訴我們,2016年危房改造百日攻堅時,“所有鄉干部全部分配到村上,從6月份開始,我們每天都在村上入戶做工作,不僅要監督工程質量和進度,還要做不愿意進行危房改造群眾的思想工作,有時一天去一戶兩三次,就為了勸他進行改造。整個夏天,一條裙子也沒穿上,這個夏天就過去了,真是省了買衣服的錢。”一位鄉干部說,“有的老百姓先私自與施工方達成施工協議,后來感覺吃虧了又來找政府。村上干部‘不吃皇糧不操心’,我們鄉干部只能從早到晚守在施工現場,提心吊膽生怕出事。”
時不我待責任重。無論早上還是晚上,不管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名為“黨群心連心”的微信群都很熱鬧。這是突泉縣各村的微信群,由縣鄉村三級干部組成,從政策咨詢到惠農惠牧資金發放、從困難求助到信訪訴求、從低保評定到脫貧攻堅,小小微信群發揮大作用,架起干群連心橋。在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的手機上,我們看到,前一天晚上這個微信群圍繞能否種植適宜當地的藥材來幫助群眾增收展開了熱烈討論,一直持續到晚上9時30分。這名駐村第一書記說,每個村都把本村的實際情況在微信群里發布,大家集思廣益貢獻金點子。“時間緊迫,誰也不想在扶貧工作上拖后腿。”
“扶貧攻堅等不起,搶抓機遇慢不得,基層干部坐不住”是貧困地區鄉鎮干部的真實寫照,加快經濟轉型的使命感讓鄉鎮干部充滿激情。
群眾認可,苦點累點都值得。一些干部說,在鄉鎮工作是“5加2、白加黑、晴加雨”。有的干部一個月回不了一次城里的家,長期不休假更是常事。鄉鎮干部的辛苦付出也換來了群眾的認可和理解。今年1月12日,白廟子村的王連臣將親手寫的感謝信交給鄉扶貧辦,“我來給鄉里送感謝信,感謝黨和政府對貧困戶的關心,感謝第一書記和幫扶干部對我們全家的熱心幫助!”他一再表示,希望將自己在信中表達的意思轉達給收信人。不少鄉鎮干部反映,現在不用像過去“催糧、催款”,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力度也越來越大,鄉鎮干部起碼能得到老百姓的尊重了,鄉鎮工作的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不少鄉鎮干部表示,雖然鄉鎮的工作很辛苦,但與老百姓接觸最直接,干的工作老百姓可以直接感受到,所以特別有成就感。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現在的鄉鎮干部群體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年齡結構、文化層次、男女比例更優化,團結干事的氛圍更濃厚;二是執政理念向依法施政轉變,工作方法向“和風細雨”轉變,工作作風向從嚴從實轉變,管理方式向綜合服務轉變。鄉鎮工作的苦,是一種磨煉、是一種擔當、是一種奉獻,每一位鄉鎮干部都是國家這架大機器的一個零件,零件不大,但不可或缺。鄉鎮干部盡己所能、盡職盡責,保障了國家大機器的高效運轉,鄉鎮干部撲下身子真幫扶、帶領群眾真脫貧,才能兌現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百鄉萬戶內蒙古調查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