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調研組走訪了為移沿山村提供農機服務的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孫建龍今年29歲,是典型的“糧二代”,17歲就跟隨父親孫梅金種水稻。目前,在孫氏父子兩代人的努力下,該社已流轉土地3350畝,成為吳興區最大的種糧大戶。每年種一季水稻(3000多畝)和一季小麥(900畝)、油菜(530畝),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擁有農機110臺(套),年產值900多萬元。孫建龍介紹,合作社特點:一是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生產效率高。以前只流轉1500畝土地時要雇工80人,現在只需雇9人,農業生產從育秧、種植、施肥、打藥到加工等全程機械化。二是創造性實行“米票”機制。村民流轉1畝地給社里獲一張米票,可換合作社380斤大米,吃不完按2元1斤折現,既緩解了合作社資金流轉和銷售壓力,又解決了不再種地的老鄉們的口糧問題。三是大力開展農機服務。服務周邊15000畝地,每年收入40萬。
談到發展中的問題,孫建龍有幾個擔憂:一憂種糧效益越來越低。近年來,水稻收購保護價逐年降低,大米價格持續低迷,而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漲,種糧大戶全靠補貼維持。原來種糧大戶各項補貼每畝460元左右,由于每畝130元左右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給了土地承包戶,現在只能拿到每畝230元左右(糧食是152元,油菜是80元)的規模種植補貼,合作社一年少了60萬左右的收入。二憂大米難銷。中儲糧和社里簽的訂單逐年減少,從最高1700多噸降到1200噸,2017年只有550噸,且收購要求越來越苛刻,除去中儲糧訂單和給流轉農戶的580噸米票,還有1400多噸要去市場銷售,壓力非常大。三憂銀行貸款難。合作社在四個銀行借貸400多萬,銀行按工業標準放貸,條件非常苛刻,某銀行放貸95萬需價值400萬農機作抵押,且貸款還逐年減少。
孫建龍認為,種糧大戶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要走質量、品牌之路。吳興區農林局及相關部門千方百計為他們解決問題,一是在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農資等方面以項目形式予以支持,如去年倉儲建設項目支持一百萬,在植保機械上以租代贈,盡一切可能降低生產必要性投入。二是提供新技術新品種等科技支撐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聯系南京農大院士等技術專家一對一指導。三是協調區農村信用銀行,為合作社開通400萬貸款綠色通道。四是推薦合作社參加2017年浙江好大米評選,最終獲得金獎,為合作社打響了大米品牌。
盡管困難不少,但孫建龍父子堅持種糧的信心和決心深深感動了我們,“種了一輩子糧食,國家這么關心,我們一定會堅持干下去,努力生產出高質量大米,走出自己的品牌大米之路。”
(百鄉萬戶浙江調研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