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搭好平臺 人才自來——來自安徽蕪湖縣北陶村的調查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雅 字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問題一直是困擾鄉村發展的一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只有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形成鄉村創新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才能真正描繪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藍圖。

  3月9日至15日,記者跟隨農業農村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組赴安徽蕪湖縣六郎鎮北陶村,進村入戶實地走訪,和農民面對面座談交流,調查了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感受最深的就是,在鄉村普遍缺乏人才的情況下,當地靠搭建政策、服務、產業等平臺吸引人才的做法,或許能給人以啟迪。

  村子漸漸空了“心”

  和全國許許多多鄉村一樣,北陶村大部分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約15%的人流向省外,30%留在蕪湖市,30%往返于蕪湖縣,還有25%的人在本地就近就業。其中,20~40歲的人多選擇到江浙滬或是蕪湖市務工;40~60歲的大多有一門手藝,干木工瓦工活的居多,奔波于蕪湖市、鎮和村子之間早出晚歸;留在村里的,基本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北陶村位于蕪湖縣城和蕪湖市區之間,距兩地車程都不超過20分鐘,村里95%的土地被流轉到經營大戶手中進行集約化經營,村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比例已經很小。

  記者在村里走訪時,經常看到老人們獨自或者三五成群坐在家門口,邊聊天邊照料孫輩重孫輩。村主任陶文明介紹,這些老人的子女大都在城市打拼或定居,一年也難得回來幾次。也有一些老人跟隨兒女去了城鎮,村里的不少房子就這樣閑置下來。

  中青年人的不斷外流,使村莊漸漸空了“心”。更嚴重的是,這種空心化還對村莊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民自治造成了影響,減弱了村子的凝聚力。全村的120個黨員中,60歲以上的老黨員占到了42.5%,45歲以下的黨員占到19.8%,后者幾乎常年不在村內。

  “大家都出去打工,很多在江浙滬地區,最近的也在縣城,叫回來開會的話要扣工錢,還要花一筆車費,很多人都不愿意。”村支書陶旭表示,老讓人為了開會跑回來,天南地北的,不現實;不讓人回來,不符合程序,村子的建設又不能停,真是讓人抓破頭皮。留在村里的基本是“三留守”人員,缺乏民主監督管理的能力和意識。

  陶旭說,他曾想過勸長期在外打工的村民把組織關系轉走,但很多人打工地點不穩定,容易造成錯漏。而且他也擔心,萬一人家真的轉走了,村里這條和年輕人保持聯系的線就斷了。

  返鄉人才遭遇“水土不服”

  空心村的問題讓人憂心。一方面,北陶村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從2015年的17500元上漲到2017年的21200元,但收入的主要部分來自于打工,搞農業的“掙錢沒譜、掙錢辛苦”。另一方面,村鎮上提供的教育、醫療、生活等服務資源,也不能滿足青年農民的時尚需求。

  陶文明給記者講了個故事:當地一個葡萄種植大戶名叫居祥佑,他已經70多歲了,辦的“老居農場”甚至把名號打到了蕪湖市里。隨著年齡增大,老居想把農場傳給已經50多歲的兒子,但兒子也不年輕了,父子倆商量以后,決定動員孫子回來經營農場。看到農場經濟效益不錯,孫子也很有熱情,雖然學習從種植到銷售的各種知識有些辛苦,但還是覺得挺值得。誰想好景不長,干了3個月,碰上2018年初的大雪災,由于缺乏應對災情的專業人才和專業知識,農場費盡心思也沒能保住種植大棚,遭受了巨大損失。這件事如同一盆冰水當頭澆下,一下子打消了孫子的積極性,寧愿外出打工,“按月踏實拿錢”。

  “其實只要有前景,暫時辛苦點我們也不怕。”六郎鎮水產養殖服務中心的老板娘葛益華說,她和丈夫看好北陶村發展水產養殖的潛力,又希望能安定下來,這才結束打工生涯返鄉創業。但沒想到,“水土不服”倒是先出現在了生活上——葛益華剛剛生了二胎,卻發現村里找不到職業的月嫂和家政服務員。

  “鄉親們好像完全沒有這種意識,鎮上也沒有類似的服務機構,找不專業的阿姨看孩子我又不放心。”雖然很無奈,但葛益華也只能推遲自己進修考證的計劃,一邊帶孩子一邊幫忙看店,“現在我們孩子看病都是直接去市里,以后上學也打算這么干,畢竟村里條件跟市里比還是差很多的。”

  村里像葛益華這樣的返鄉能人不少,遇到的困難也不盡相同。

  電商品牌安徽吾悅食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許騰龍,是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的,他連連對記者感嘆招攬懂技術的人才太難。許騰龍知道相對于傳統商業模式,“電商是眼球經濟,對品牌設計的要求很高。”于是他專門找了家設計公司,進行網站、品牌、LOGO和產品包裝等的統一策劃,又召集了一批精干靈活、懂技術、善溝通的年輕人組建團隊,上線后產品果然大獲成功,2017年銷售額達6300萬元。

  公司規模擴大很快,但許騰龍發現,電商企業員工與自己父親許忠熟悉的菌菇種植用工完全不同,在當地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為了“想方設法把人才弄過來”,他甚至聘請獵頭公司幫忙招人。然而,其中大部分人一聽工作地點在村里,連想也不想就拒絕了,只有極少數人在實地考察之后決定留下來“試試”。

  搭建平臺

  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針對鄉村空心化、人才流失嚴重、生活服務不能滿足返鄉人才需求等問題,當地積極搭建政策、服務、產業等平臺,吸引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來創新創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龍抬頭”的日子快要到了,花卉種植大戶楊建生和200多名當地村民在近600畝花田里照料郁金香、虞美人、洋水仙等花卉,緊張等待著“濕地花海”景區開園的那一天。

  干了20多年園藝,楊建生幾年前因為當地發展現代農業的優惠政策返鄉,靠種植鮮切花成為鎮上的“花卉大王”,2017年又因為當地搭建的政策平臺圓了自己建個“鮮花王國”的夢想。

  2017年,六郎鎮制定了鄉村旅游發展總體方案,重點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可以獲得專門的財政資金獎補、土地和稅收優惠、生產技術服務等優惠政策,鎮政府還集中流轉了2000余畝土地,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平臺支持。

  楊建生的策劃案經招標通過后,僅用4個月就初步建成了“濕地花海”景區,這個公辦民營的試點項目由政府投資2000萬元,楊建生的公司自己投資1200萬元,預計每年能吸引游客60萬人次。

  六郎鎮鎮長毛月霞說,搭好政策平臺,把外出的能人引回來,把專業的人才引下來,還可以引入新的教育模式,加強本地人才的自主培養。

  人才引來以后,解決他們生活、教育、醫療、金融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讓人才扎下根,真正成為鄉村致富的帶頭人,各種服務平臺還要跟上。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北陶村的不少農民經過政府組織的農家樂培訓,將自家空屋收拾起來建成客棧、餐廳,發展起了鄉村旅游。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街道越來越有人氣,開到村上的商超、各類中介、銀行網點也多了起來。

  “我現在過去能不能簽啊?材料可都準備好了!”一邊打電話一邊行色匆匆的是北陶村香瓜種植大戶“錦繡園”的老板盧德翔。年初大雪壓塌大棚損失了500多萬元,但他并沒有動搖干下去的決心:“我這次就是去貸款重建大棚,這里干部好、政策好、環境好、服務好、交通又便利,是個干事業的地方。一次損失不算什么,遲早能再掙回來。”

  “我們給人才搭建好產業平臺,讓他們看到更多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人來的就更多了。”六郎鎮副鎮韋德海介紹:我們抓住“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戰略定位和鎮域生態特點,將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養老養生、環境保護等多規銜接、多規合一,明確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產業帶動效果很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吸引各類成規模返鄉下鄉創業大戶、企業等超過20家。

  2018年1月,國道329市區至蕪湖縣段大修通車,沿途以雕塑群、苗木花卉、水果驛站等為代表的公路景觀吸引著眾多游客的目光。這段蕪湖第一條特色公路的建成,意味著六郎鎮打造的“一長廊(G329農旅長廊)、兩核心(殷港“藝創”特色小鎮核心區和現代農業核心區)”示范區初具規模。

  這兩年,六郎鎮不僅舉辦了春季觀光旅游節、中國·六郎“水上慢城”全國自行車挑戰賽、大港環湖徒步暨“水八仙”美食評比等活動,還引進了龍舟競速、半程馬拉松比賽等新型賽事,鄉村旅游產業影響力逐步擴大。

  “我們要將示范區內的亮點串成美麗的珍珠項鏈,讓鄉村產業旺、環境美,讓游客愿意來、住得久,讓人才不想走、有發展。”毛月霞對未來充滿信心。#FormatImgID_0#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