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最近,調研組在內蒙古扎賚特旗好力保鎮永興村體驗了以文化促產業、以產業帶文化的發展實踐。好力保鎮永興村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東南麓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上,是一個以農業種植為主、牧業養殖為輔的農業村。黨的十八大以來,富裕起來的永興村,以打造農耕文化園為抓手,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永興村黨支部書記申國富說,農耕文化園是按照“塞北江南風光”村寨定位的,通過建設“一館、兩堂、三區、五園、六坊”,把綠色農作物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和觀光觀賞、休閑體驗融合起來,既豐富村民文化生活,也為村莊經濟發展打造新的支柱產業。
“一館”即綽爾河農耕博物館,建于2012年,主要展示綽爾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經過升級改造、豐富展品,形成了生產區、生活區、民俗區等3個功能區,增加了農耕元素,提升了文化內涵,正在申報國家AAA級景區。“兩堂”即農家講堂、孔子學堂,是開展農民培訓、群眾交流和技能教育為主的現場教育和學習平臺,傳承國學精髓、弘揚國學文化陣地。“三區”指原料種植區、采摘區、農家樂與特色民宿休閑區,目前正按照規劃逐步建設,主要包括種植馬鈴薯、大豆、西瓜、白菜等2000畝綠色有機農作物,5棟溫室大棚、14棟冷棚,依托民宅和庭院特色種養建設10個以農家樂、民宿為主的休閑區。“五園”包括百果園,栽植有5000株山杏樹、300株沙果樹和李子樹、800株五角楓等景觀樹;百草園,種植有12畝薰衣草,和桔梗、黃芩、防風等13種中草藥材;百花園,種植了5000平方米油菜花園、栽植了適宜東北地區生長的10余種花卉;垂釣園,建有3個大型水車,借助“大”字形渠系,形成了農耕園與垂釣園的循環水系;兒童樂園正在積極爭取項目支持當中。“六坊”包括酒坊、豆腐坊、油坊、粉坊、醬菜坊和面粉加工坊,用傳統的工藝、最原始的流程制作豆制品、醬菜、植物油、全麥粉、粉條等綠色產品,游客可以全程觀光觀賞,也可以參與體驗,更可以購買產品,實現了一個微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即農作物綠色種植、農產品制作加工、觀光觀賞體驗和購買。
申書記說,永興村是好力保鎮打造“塞北江南風光”村寨的核心區,各項建設都在穩步推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7月,永興村依托已經建成的農耕博物館和一館兩堂三區五園六坊,成功舉辦了綽爾河第一屆農耕文化節,12月投資建設的永興村冰雪游樂場帶來了冬季客流,全年累計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永興村成為現實,也帶動當地增收60余萬元。
(百鄉萬戶內蒙古調查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