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25日,以“莓動世界,品牌共享”為主題的首屆國際草莓品牌大會在江蘇南京溧水區舉行,引起業界廣泛關注,會后記者就草莓產業現狀、困境及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等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他表示,要以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加快推進我國草莓產業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轉變,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提升產業競爭力。
草莓產業升級需克服“三低一薄弱”
“草莓已經成為我國水果產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提升,不但為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草莓作為適宜農業旅游、觀光采摘的水果,也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朱保成會長介紹,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草莓生產國,2017年全國草莓種植面積230多萬畝、產量400多萬噸,總產值達600億元以上。
在草莓生產逐步擴大的同時,草莓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得到普及,種植布局也趨于優化,涌現出一批知名產區。北京昌平、遼寧丹東東港、山東濰坊諸城、四川攀枝花中壩、安徽合肥長豐等都成為越來越有知名度的草莓優勢產區。
盡管我國草莓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世界先進水平和綠色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朱保成指出:“當前,我國草莓產業布局、種植方式、市場化程度、政策和服務保障等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統籌解決,以保證草莓產業的健康發展。”他把草莓產業升級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概括為“三低一薄弱”。
國內自育品種市場占有率低。當前我國栽培的草莓品種98%引自國外。主栽品種中,大多引自日本和美國。其中,日本的“紅顏”和美國的“甜查理”兩個品種就占了草莓栽培面積的70%。“這兩大主力品種確有不錯的表現,但它們均為上世紀90年代前后引進,種植年限比較長,已經出現了抗逆性減弱、品質下降等品種退化問題。”朱保成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自行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新品種,但這些品種的知名度和認可度還比較低,真正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據統計,目前市場占有率不到2%。
脫毒種苗應用率低。草莓屬無性繁殖,易受病毒、病菌侵染。經測算,我國每年草莓生產用苗在200億株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戶自繁自育。多數采用普通生產苗做母株,育出的種苗根量少、根莖細,容易帶毒帶病。專家估計,目前草莓生產上種苗帶毒率平均在70%以上。“采用脫毒苗技術生產成本高,我國脫毒技術、鑒定技術、假植繁育技術還不夠完善,脫毒種苗繁育體系也不健全,因此草莓科學化種植水平還比較低。”朱保成解釋。
標準化生產水平低。在朱保成看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藥使用不規范。目前,由于我國草莓品種性能退化,普遍缺乏抗病能力,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農藥使用次數偏多,且在用藥品種選擇、用量控制、時間間隔等方面不按標準和規程操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時有發生。二是亂用生長調節劑。正常草莓生產不需要使用生長調節劑,但是近年來一些種植者為了追求草莓果實碩大,在開花結果后多次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三是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草莓連續多年種植造成土壤酸化、板結,病毒病、線蟲病基數高,特別是設施栽培條件下沒有降水淋洗,一些地方土壤pH值已降至5.0以下,土傳病害偏重發生。
采摘后加工處理相當薄弱。“突出表現加工比例低和冷鏈運輸體系不健全兩個方面。”朱保成告訴記者,我國草莓消費以鮮果為主,草莓醬、草莓酒、草莓汁、草莓罐頭等加工產品比例僅為15%。加工品種中90%為速凍草莓,年出口量僅10萬噸左右。另外,草莓果實相對較軟,需要全程冷鏈運輸。目前國內缺乏從產地物流中心至銷區儲運地的全程冷鏈儲運體系,常規運輸既影響保鮮效果又制約運輸范圍。
助推草莓產業走品牌化道路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草莓產品的風味、品質、包裝以及購買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內在需求則體現在統籌規劃、生產方式、技術研發、政策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為更好解決我國草莓產業困境難題,朱保成建議:統籌解決我國草莓產業面臨問題必須走品牌化之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我國草莓產業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轉變。
第一,要加強草莓產業規劃引導。配合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進一步優化我國草莓生產布局。一是堅持適區適種。總體上應根據不同地域氣候土壤等自然生態條件,進行功能區劃分,確定不同栽培方式的草莓生產最佳適宜生態區。二是堅持市場導向。立足多樣化、優質化市場需求,充分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先發展市場占有率高、前景廣闊的品種和地區。三是堅持適度規模生產。統籌考慮全國草莓生產供應能力,科學確定各產區生產規模,避免一窩蜂式的盲目發展,形成均衡有序的草莓生產供應體系。
第二,不斷提升草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品種創新。鼓勵科研機構引進優良種質資源,加快選育一批在口感、風味、營養物質含量等方面與國外品種媲美的新品種,重點選育一批鮮食加工兼用、抗病、抗逆、耐貯運的新品種。二是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連作障礙治理、高架基質栽培等技術攻關。三是管理創新。加快“互聯網+”、智能控制、物聯網監測等設施設備在草莓生產上的應用,建立新型生產管理模式,提高生產管理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
第三,大力推進草莓品牌建設。“草莓品牌建設是走向草莓強國的必由之路。”朱會長尤其強調此點,他建議,一是成立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草莓分會,與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協作推進草莓品牌建設,搭建產業鏈合作平臺,整合草莓界各方力量,促進草莓產業的有序發展。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通草莓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培育市場主體,壯大品牌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草莓品牌,提升我國草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力。
第四,加強并完善草莓繁育、推廣體系。一是完善繁育體系。結合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一批區域性草莓脫毒種苗繁育基地,提升脫毒種苗供應能力。二是強化種苗質量監管。按照新修訂的《種子法》的要求,完善種苗質量管理體系,抓好種苗市場監管,及時為生產提供品種純正、優質健壯的草莓脫毒苗。三是加快優質種苗推廣。依托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草莓優質脫毒種苗應用示范基地,加快優質種苗推廣應用。
第五,加快推進草莓標準化生產。一是加快標準制修訂。在系統梳理現有標準基礎上,制修訂一批適應綠色發展的農藥殘留、技術規程、產品等級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二是加快標準推廣。在優勢產區,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建設一批草莓全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引導按標生產。三是加強質量控制。在優勢產區建立草莓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機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和質量追溯制度,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第六,創新草莓產業發展壯大機制。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在優勢產區,重點培育一批草莓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推進規模化經營,引領標準化生產。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種苗統繁統供、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產品統加統銷等社會化服務,提高草莓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三是促進三產融合。積極發展貯運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滿足不同群體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