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起源于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鼓勵各地爭創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迅速行動,2017年4月,聯合8部委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各地上報了240多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發展實例,為開展優勢區建設提供了借鑒。2017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4個部委印發通知,要求各地組織申報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通知要求報120個,各地報了160個,最終要從160個評選出來62個。
在相關工作當中,我們時刻注意著標準、品牌、市場流通、科技支撐等方面的情況。同時,對我國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一些梳理。2007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這個規劃對于地方自主發展特色產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2014年,農業農村部又在這個規劃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提出在全國建立蔬菜、果品、糧油、飲料、花卉、纖維、中藥材、草食畜、豬禽蜂、水產等10類144個特色農產品區域。2017年10月,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列入29個重點品類,100多個品種,為什么列入目錄不多呢?就是希望各地在特優區建設中能夠更多地發揮作用,能夠自主選擇一些地方特色品種,建設省級特優區。
特色產業發展成績斐然
近年來,我國特色產業發展應該說成績斐然,勢頭強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特色區域逐漸形成。現在有將近7000個地理標志產品,這些產品80%以上都是特色農產品,已經形成了一個區域。二是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6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3.35億畝,產量7.98億斤,人均600公斤;油料、糖料、肉類、蛋品、奶類以及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合計達到278公斤;各種薯類和水果合計人均360公斤、糧食人均占有量447公斤,再加上進口的農產品、食品等,我國人均占有農產品食品已超過1800公斤,其中一半以上是特色農產品。三是特色產品日益豐富。現在想吃什么都可以種植出來、養殖出來,品種非常豐富。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吃到海鮮,想吃到另外一個地方的產品,在網上一點就可以買到。四是特色品牌深入人心。陜西洛川蘋果、新疆和田大棗、甘肅定西馬鈴薯、貴州蝦子辣椒、山東章丘大蔥、黑龍江五常大米、江西贛南臍橙等等,特色產品的品牌更受消費者喜歡,更加深入人心。
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特色產業發展勢頭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產業鏈不完善。農產品特色產業鏈不完善的情況相當普遍。2016年底,貴州凱里劍河土雞出現滯銷現象,劍河全縣每年消費100多萬只雞,本地農民全年飼養14萬只土雞卻出現滯銷問題,主要是當地沒有屠宰設備、冷鏈車、飼料廠,所需飼料全部是從外面買的,這個產業鏈相當不完整。其他很多地區同樣存在倉儲冷鏈、機械設備、肥料農藥、科研支撐體系等方面問題,特別是科技支撐能力嚴重不足,特色產品中的一些小品種沒有科技人員來研究,在小品種的研發上動力不足,勁頭也不足。二是低質重復發展。各地都有種菜,尤其是設施蔬菜,現在講究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但低水平的重復種植、養殖的很多,而有品牌的卻不多,如何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特色品種十分重要。比如,全國蘋果種植面積4300多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8400多萬畝,這么大的面積能不能算特色產業,值得思考。如果不算特色產業,在發展當中是不是按照大宗作物來進行扶持?三是科技創新不足。很多小品種在創新方面很不容易,在品種研發、技術推廣、技術服務、深加工、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方面都有問題,創新的力度顯然滯后,問題很突出。
特色產業發展迎來重要機遇
盡管特色產業發展面臨不少問題,但目前也迎來重要機遇。一是產業政策機遇。中央有明確的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政策,各地也有很多好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從去年開始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投入很多錢,每個特優區建設少的投了幾百萬元,多的投了幾千萬元。湖北、河北、廣東、河南等都拿出了上億元的資金扶持特優區建設。二是消費需求變化。有專家測算,我國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64%,說明消費需求旺盛。但是對單個產品需求怎么樣?值得產區生產者研究。同時,消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買東西不再是去菜市場,躺在家里就可以買到,包括凈菜、半成品,或者直接點餐,消費方式的變化、供給結構的改革帶來了很大的商機,如何實現有效的供給、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實行定制化的生產也是需要認真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附加值。三是冷鏈物流的發展。近年來,冷鏈物流快速發展。全國有1萬多家大中型冷鏈物流企業,運銷戶800萬戶,冷庫4600多萬噸,運輸車1500萬輛。遍布在全國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幾乎沒有運不到的地方,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運到各地。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滿足了農產品流通和消費者需求,同時帶動消費結構和消費產品的變化,也給特色農產品帶來無限的商機。四是社會資本聚焦鄉下。當前,社會資本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在鄉村振興大環境當中,要讓農民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宜居的地方,讓農業成為想投資的產業,社會資本下鄉進村有一個很好的前景。要營造出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機遇才會到來。
務實推進特優區建設
未來,如何推動特優區建設,總的思路是: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緊抓“特色、質量、品牌、電商、雙創”關鍵點,堅持市場帶創建、創建促發展,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創建。經過3~5年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集聚、產業融合、市場競爭力強的特優區。一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特優區與鄉村振興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市場活力。二是積極推進精準扶貧。通過結構協同調整帶動產業升級,推動特色產業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三是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充分發揮已建立的重要產品或特色產品的科技支撐體系,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四是建立評價標準體系。2017年,農業農村部制定了“8個一級指標,45個二級指標”的特優區認定條件,這些指標對每一個特優區的建設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參照。五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將特色產業供應鏈的前端和末端企業與農業進行深入融合和精準合作,建立起優質的供應鏈。六是強化品種資源支撐。一個品種不是多少年一直不變的,是在產業發展創新過程當中形成的,這樣的品種不僅要加以保護還要提升,賦予新的內涵、新的品質、新的形象,才會讓消費者感覺消費的有意義。七是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理念,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在特優區建設中的應用,推廣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八是打造特色農業品牌。要用工匠精神把品牌的品質、核心技術、誠信打造出來,把特色產業的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打造出來,把品牌的知名度、滿意度、忠誠度打造出來,實現政府、企業、消費者共贏。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