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五個一批”“三保障”的重要內容,承擔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歷史使命,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但最近筆者在基層調研了解到,一些地方學校的老師,為了完成教育系統下達的包扶精準脫貧任務,常常是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擠出更多的時間跑到偏遠鄉鎮去完成自己的包扶任務。俗話說:“一人難看兩家戲!”一個人的精力必定有限,老師的教學任務本身就很重,這種兩兼顧兩失誤的做法,值得商榷。
實現全面小康,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筆者以為教育扶貧更應以“傳播知識,消除貧困”為宗旨,著眼于大扶貧格局,發揮好教師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傾情傾心傾力在課程輔導、心理疏導、信息提供、產業培育等等方面獻計出力。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要落實好控輟保學等扶貧政策,聚焦重點區域、重點學段、重點人群,通過建立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充分發揮教育扶貧救助基金作用,保障這些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緊盯這部分學生,千方百計想辦法,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不因貧失學、不因學舉債,讓他們都能上學、上得起學、上得好學,這是教育有保障的最直接體現和基本要求。反之,如果背離教育工作的自身特點去扶貧,既使老師分心轉移精力影響正常教學,又達不到扶貧的效果。
筆者聞知,近期陜西漢中機構編制委員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明確市級有關部門脫貧攻堅工作職責的通知》,這份文件對市教育局的職責明確為四個方面:一是牽頭協調全市脫貧攻堅教育脫貧工作。二是督促指導各縣區建立健全精準資助體系,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從學前一年到大學直至就業全程精準資助政策。三是負責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控輟保學措施。四是督促指導各縣區教育工作落實。這些工作職能職責立足于教育行業自身特點,符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能夠促進教育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總之,教育扶貧要明確教育部門職責,杜絕形式主義,避免教育扶貧工作走偏。
(陜西省漢中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