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在拓寬建設中的江蘇省啟東城區建設南路,平坦開闊,與黃浦江路口交叉處,赫然矗立著一棵10多米高的老椿樹。啟東城市建設選擇為古樹“讓路”,經過有關部門調整施工方案,目前百年老樹依然生長在原地,枝干遒勁。
城市建設為古樹“讓路”,這個看似細微的舉動,映照出一個城市的情懷與品格。詩經有云:“唯桑與梓,必恭敬止。”古樹名木是活的歷史、活的文物,是歷史與現實的交匯。古樹不僅具有自然生態方面的價值,更是城市歷史文化的一種象征,是歲月滄桑、人事更迭的見證。所以說,保住古樹才能留住鄉愁。
然而,一些地方在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中,古樹名木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由于古樹名木的珍稀性,名木制作的工藝品價格接連走高。一些地方盲目推動“大樹進城”,古樹名木被擅自移植、盜伐盜賣的現象時有發生。古樹名木保護更大的挑戰,是道路建設和城鎮發展。面對這些“攔路樹”,是“樹讓路”還是“路讓樹”,往往成為兩難。“樹讓路”雖操作簡單但容易破壞環境原貌,而“路讓樹”面臨增加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的工程成本的風險。
值得欣喜的是,為了保護古樹名木而臨時修改設計規劃的事,近年來已越來越多,受到群眾的好評。但點贊的同時還須指出,古樹“占道”是一個偽問題,古樹“被占道”才是真問題。“先有路還是先有樹”并非像“先有雞先有蛋”那般纏夾不清。如果我們的城市規劃與道路建設,在規劃與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對古樹的保護,在“招拍掛”的環節就明確規定一條:“古樹不能動!”那么在建設過程中還會遭遇“樹讓路還是路讓樹”的糾結嗎?
古樹名木是城市與自然的聯系,讓城市能感受到自然的呼吸、光陰的變化。為古樹“讓路”就是為我們留住鄉愁,如果古樹不再,縱然道路如何四通八達,我們也難以嗅到綠色與古老的氣息。我們希望,為古樹“讓路”這種對自然文化的尊重,能成為一種慣例與制度,保護好城市有價值的歷史遺存。我們更希望,有關部門能從制度設計的高度,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法制軌道,以明確法律責任、細化保護標準,對古樹實行更加全面有效的保護。
(河南省內鄉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