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缺乏信息和技術是制約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因素。但隨著全國60多萬家農家書屋的建立和數(shù)字化升級,農村信息封閉、農業(yè)技術落后、農民致富無門、農村孩子無書讀的狀況正在改變。農家書屋的知識優(yōu)勢、信息優(yōu)勢、服務優(yōu)勢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致富之路,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想致富到書屋
身為農民,在萬物萌發(fā)、春雨貴如油的季節(jié)不去田里干活,卻拿起書本和鼠標,難道不怕誤了農時?近年來,這樣的農民越來越多了,江西永修縣八角嶺墾殖場沙豐村的周先寶就是其中的一位。
4月正是柑橘即將開花的日子,但周先寶最近往自家果園去得少,反倒往村里的農家書屋去得勤,他忙著在網上尋找新的柑橘品種,看看能不能比現(xiàn)在種的品種更早結果。“越早賣得價錢越好。”周先寶說,去年8月底的早熟柑橘每斤能賣一塊二,而到了9、10月就只能賣八九毛了。靠著5畝早熟柑橘,周先寶去年賺了6萬多元。
“比打工強,年紀越大越不想出去打工了。”周先寶以前去過浙江、江蘇、廣東等地打工,漂泊不定、遠離親友的日子讓他倍感煩惱,他和許多同鄉(xiāng)都渴望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但長期不干農活,種植養(yǎng)殖技術早就荒疏了。返鄉(xiāng)后,他一邊向老師傅請教,一邊自學,村里的農家書屋就成了他的自學課堂,特別是這里電腦的網速快,早就習慣了上網搜索的周先寶就成了書屋的常客。“多到書屋里看看書,上上網,你就知道市場現(xiàn)在流行什么,什么價格好。”周先寶說,以前不了解柑橘種植技術和市場行情,盲目引進南豐蜜橘,結果水土不服,種出來的蜜橘不但個頭小還不甜。“現(xiàn)在技術好了,柑橘長得不大不小,口感好,很好賣。”
湖北恩施州鶴峰縣燕子鎮(zhèn)新行村地處大山,幾年前很多村民聽說種魔芋來錢快,跟風種魔芋,結果病蟲防治不到位,大多血本無歸。村民向宏建想通過養(yǎng)羊致富,最多的時候養(yǎng)了60多只羊,結果一夜之間死了近20只。慘重的損失使向宏建流淚之余決心要從書本上學技術。2001年,他自籌資金買了500多本種養(yǎng)殖技術圖書,在家里開了一間書屋,免費供鄉(xiāng)親們看。2007年,村里建農家書屋,他順勢把自己的書屋納入其中。現(xiàn)在這座書屋擁有2萬多冊圖書和3臺電腦。不少村民正是在這里打開了思路,學到了致富技能。村民尹德云從《怎樣養(yǎng)雞》一書中受到啟發(fā),開辦土雞場,每年向市場提供2萬多只雞,年產值近百萬元,年純收入20多萬元。
現(xiàn)在,更多的村民成了農家書屋的常客,在病蟲害防治、生產技術改良等問題上,村民都學會了主動從書籍和網絡上尋找答案。
“電商”開進書屋里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后,一股尋找鄉(xiāng)土特色食材的風尚日漸流行。但對農民而言,如何把特色農產品賣出去一直是個難題,農村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最后一公里”一直難以徹底打通。
隨著“農家書屋+電商”模式的誕生,這一難題被有效破解了。在江西省贛州市,一座座農家書屋正變身為電商服務站,經過培訓的農民利用農家書屋開設網店,產品銷路大開,農民收入大增。
安遠縣孔田鎮(zhèn)農民鐘春梅以前在鎮(zhèn)上擺攤賣水果,2015年9月她聽說市里在孔田鎮(zhèn)搞“農家書屋+電商”服務站點,于是報了名,經過培訓,她開起了網店,短短幾個月,銷售額突破5萬元。安遠縣塘村鄉(xiāng)村民堯章洪開了一家蘭花網店,種植的蘭花經過文化創(chuàng)意后,網上銷售的蘭花由原來的幾元提升到幾十元、上百元,并帶動本村30多戶農戶參與蘭花種植。
尋烏縣古坑村村民彭開明說,以前村民的土蜂蜜20元一斤沒人買,現(xiàn)在卻能賣出50元一斤的高價;臍橙價格網下2元一斤,網上能賣到5元;茶油甚至能賣到100多元一斤。
目前,安遠縣發(fā)展農村網店1800多家,有3萬多農戶參與電子商務,九龍山貢茶、原味香菇、三鮮粉等60多個電商產品暢銷全國;尋烏縣在淘寶、天貓、微信、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共注冊大小賣家1000多家,參與電商的農民5000余人。
在成功者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鋤頭、啃起了書本,拿起鼠標、做起了電商。據統(tǒng)計,江西全省已建成“農家書屋+電商”站點2003個。
“農家書屋+電商”極大地激發(fā)了農家書屋的活力,使農家書屋人氣大增。在永修縣南洲村文化服務中心的書屋里,厚厚的登記冊上記載著村民們的借閱情況。一樓大廳上,與中國郵政合作的網店大字標語寫著“讓江西的優(yōu)質農產品不再難賣”,各種包裝精美的產品排列整齊。管理員范和艷說,書屋不但幫農民賣農產品,還幫村民代購、代繳費用,“現(xiàn)在村民有啥需要,都愛往書屋跑。”
用閱讀阻斷貧困
國內外的經驗都證明,擺脫貧困的代際傳承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教育,而養(yǎng)成閱讀習慣是良好教育的基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5800萬,但留守兒童普遍缺少圖書資源、缺乏閱讀習慣。
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在陜西漢中市南鄭縣一所完全小學調研發(fā)現(xiàn),25位一至三年級留守學生課外很少閱讀兒童讀物,只有8個兒童家里有童話故事書;41位四至六年級留守學生只有3人看過較為完整的《安徒生童話》或《格林童話》。調查發(fā)現(xiàn),看電視成為留守兒童課余的主要活動,部分孩子沉迷網游。
針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與閱讀狀態(tài),各地農家書屋積極行動起來,發(fā)揮資源和服務優(yōu)勢,吸引孩子來書屋,既替家長解決了放學后孩子無人看管的難題,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
江西樂平市洎陽街道天湖社區(qū)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社區(qū)里的農家書屋超過1/3的圖書是童書,管理員說社區(qū)的孩子很多,一到放學和周末就會到書屋里來做作業(yè),同時還可以看看課外書。在永修縣八角嶺墾殖場沙豐村農家書屋采訪時,記者偶遇了正來還書的村民李如鳳,老人說“孫子今天去上學了,讓我來還書。”他的小孫子3月27日借了《多元智能游戲》《中華弟子規(guī)》等4本書,看了兩個星期,“農家書屋現(xiàn)在給小孩看的書比以前多,每年都有新的,村里小孩都愛來。”李如鳳說。
在贛州市會昌縣小密村大灣小組農家書屋的大門上,一塊“留守兒童成長樂園”的紅字招牌格外顯眼,每到周日,這里就會成為孩子們的樂園,看書、畫畫、練字……管理員廖祖彬說,村里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家里都是老人在照看孩子,最擔心的就是一放學放假,孩子到處亂跑出危險,自從農家書屋開設“留守兒童成長樂園”,孩子們放學就來寫作業(yè),放假還有大學生志愿者來支教,給家長們幫了大忙。
目前,全國農家書屋已普遍開展類似服務,“四點半課堂”“放學來吧”等屋校合作模式遍地開花。
一些農家書屋建設較早、閱讀活動開展較好的地區(qū),其農村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明顯好于農家書屋建設之前。自2010年,許多自小在安徽省滁州市蔣集鎮(zhèn)農家書屋讀書看報的學生陸續(xù)考上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流學府,蔣集鎮(zhèn)中學的重點高中升學率也不斷攀升,2005年考入示范中學的人數(shù)僅21人,到2013年增長到98人,是8年前的4.6倍,總成績達到全縣同類學校最好水平。
各地書屋管理員普遍反映,現(xiàn)在看書的主體是孩子,希望今后政府多配適合孩子的圖書,把童書從目前占1/3提高到一半以上,這樣孩子借書就會更多,也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習慣。
(轉自《人民日報》)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