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進農藥減量 助力綠色興農——訪安徽省農業委員會主任陶方啟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汪洋 字號:【

  農藥減量看安徽

  為確保實現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總體目標,自2015年以來,農業大省安徽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牢固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智慧植保”理念,分三個階段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目前,在全省各級農業系統,特別是植保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安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已進展到第二階段。通過大力實施糧食作物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在“控、替、精、統”四個字上狠下功夫,多措并舉,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走在全國前列。

  本刊記者分赴安徽桐城、碭山、鳳臺等生產一線,深入田間地頭,采訪干部群眾,挖掘農藥減量的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以饗廣大讀者。

  推進農藥減量 助力綠色興農

  ——訪安徽省農業委員會主任陶方啟

  為確保實現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總體目標,近年來,農業大省安徽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牢固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智慧植保”理念,及早謀劃,多措并舉,成效明顯。

  日前,記者圍繞該省在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面的主要思路、具體做法等問題,采訪了省農委主任陶方啟。

  記 者:首先,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安徽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工作的進展情況?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陶方啟: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全國糧食主產省,為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部署要求,從2015年起,我們啟動實施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分三個階段實施,目前該項工作已進展到第二階段。

  圍繞各階段目標任務,我們突出減量控害,大力實施糧食作物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著力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扎實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不斷提高農藥利用率,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取得顯著成效。概括起來,就是“三個明顯提高,一個明顯減少”。“三個明顯提高”:一是綠色防控覆蓋率明顯提高。2017年,全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27.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了5.3個百分點。二是統防統治比例明顯提高。2017年,全省病蟲害統防統治比例達到38.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3.8個百分點。三是農藥利用率明顯提高。據測算,全省農藥利用率達到39.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8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2.8個百分點。“一個明顯減少”,就是農藥使用量明顯減少。據農業部門統計,2017年,全省農藥使用量1.3萬噸(折百,下同),比基期(2012-2014年3年平均)減少0.29萬噸,減幅達到18.2%,實現了農藥使用量連續3年下降。

  記 者:近年來,安徽在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技術措施?

  陶方啟:大家都知道,現代農業發展目前還離不開農藥,我們一方面要保農業生產安全,特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方面還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保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做到生產生態并重,減量控害并進,就必須在技術措施上找辦法、求突破。具體技術路線上,我們狠抓農藥減量控害4字訣,就是“控、替、精、統”。

  第一,狠抓一個“控”字,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在生態調控技術上,重點推廣抗病蟲品種、優化作物布局、實施健康栽培等措施,結合農田生態工程、作物間套種等生物多樣性調控與自然天敵保護利用等技術,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蟲能力。在理化誘控技術上,重點推廣昆蟲信息素(性引誘劑、聚集素等)、殺蟲燈、誘蟲板(黃板、藍板)防治蔬菜、果樹和茶樹等農作物害蟲,積極開發和推廣應用植物誘控、食餌誘殺、防蟲網阻隔和銀灰膜驅避害蟲等理化誘控技術。在生物防控技術上,重點推廣以螨治螨、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關鍵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綠僵菌、蠟質芽孢桿菌、稻鴨共育等成熟產品和技術的示范推廣,積極開發植物源農藥、植物誘抗劑等生物制劑應用技術。通過一系列非化學防治措施推廣應用,來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第二,狠抓一個“替”字,大力推進藥械升級。突出抓好高效低風險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大中型高效植保機械替代小型低效植保機械。農藥替代方面,大力開展高效低風險農藥篩選推薦,指導廣大農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認真實施低毒生物農藥補貼項目,示范推廣生物農藥和低毒農藥。通過舉辦合肥農交會和組織參加全國植保雙交會,加大新型農藥發布,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高效低風險農藥。開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加強高毒農藥使用管控。據統計,2017年全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占70%以上。植保機械替代方面,加大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補貼力度,開展植保無人機補貼試點,加快高效植保機械推廣。通過現場會、觀摩會、交易會等多種途徑,宣傳展示、篩選發布高效植保機械,加強使用技術指導服務。2017年,全省新增自走式噴桿噴霧機1596臺,植保無人機1031架。新型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有效避免了農藥的跑冒滴漏,大大提高了農藥利用率。

  第三,狠抓一個“精”字,大力推進科學用藥。加強病蟲監測預警,健全基層病蟲測報體系,深入開展病蟲測報技術培訓,健全病蟲情省、市、縣三級會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全國率先開展病蟲信息智能采集試點,加強病蟲發生趨勢遠程視頻會商,積極推進病蟲可視化預報,為精準用藥提供科學依據。加強植物檢疫,嚴格種子調運,防止疫情擴展蔓延。加強病蟲害抗藥性監測,及時把握全省主要病蟲害抗藥性發展情況,指導各地選擇高效對路藥劑。積極開展激健、邁絲等新型農藥助劑試驗示范。落實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準則,加大科學用藥技術培訓,在準確診斷病蟲害并明確其抗藥性水平的基礎上,選好藥、配好藥、用好藥,做好達標防治,精準施藥。

  第四,狠抓一個“統”字,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統籌農業生產救災、農業高產創建、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生產發展等項目資金,扶持專防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加強統防統治組織技術培訓,開展植保技術大賽,著力提高病蟲害統防統治水平。截至2017年底,全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11337個,日作業能力約732萬畝。

  記 者:我們知道,農技推廣面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安徽省如何確保這些技術措施落到實處,有哪些保障措施?

  陶方啟: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保障措施: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省、市、縣三級都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領導為指揮長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指揮部,統一領導和協調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工作。農藥減量控害納入省政府重點工作,制定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考核指標體系,每年對各市、縣(市區)政府進行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二是強化資金投入。認真落實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救災病蟲害統防統治專項資金,省財政每年投入8000萬元糧食生產發展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并安排2.6億元用于開展專用品牌糧食綠色增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各地加大資金統籌力度支持農藥減量控害工作,據省植保總站統計,僅今年全省小麥赤霉病防控一項,各級統籌安排資金達1.5億元。三是強化示范引領。全省水稻和小麥主產區普遍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建立茶樹、蔬菜、梨樹綠色防控示范區32個,集成示范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20 個。創建25個部級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探索技術模式和推進機制。據調查,示范區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85%以上,生物農藥使用率30%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0%以上。四是強化宣傳培訓。各級農業部門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科技趕場、發放“明白紙”和新聞發布會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藥減量控害的重要性和有關技術,營造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社會氛圍。各地結合各種培訓項目,以及農民田間學校、重大病蟲害防治現場觀摩會等,加大對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植保服務組織、農藥經銷人員和廣大農民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植保機械的使用技術。五是強化農藥監管。認真宣傳貫徹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加大農藥法規宣傳力度,組織開展農藥安全生產大檢查和農藥市場專項整治,加強違規經營高毒農藥行為排查,凈化農藥市場秩序。六是強化指導服務。先后召開蔬菜、茶葉、果樹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現場觀摩會,交流綠色防控經驗,培訓綠色防控技術。病蟲防治關鍵時期,省農委派出防控督導組,指導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舉辦全省農藥科學使用技術培訓班和農藥減量控害技術培訓班,普及安全合理用藥技術,提升農藥減量控害水平。制定印發《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方案》《稻田除草技術意見》等,加強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和服務。

  記 者:下一步,安徽省在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面有哪些打算?

  陶方啟:安徽省處于南北過渡地帶,作物種類多,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大,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任務依然艱巨。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部署要求,進一步強化措施,扎實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為農業綠色發展夯實基礎。初步考慮是堅持四項原則,強化四項措施。四項原則就是:堅持減量與控害并舉、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堅持生產與生態統籌、堅持節本與增效兼顧。四項措施就是:一是在“嚴”字上下功夫,強化政府目標考核,嚴格落實地方政府責任;二是在“新”字上下功夫,著力強化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創新,提高科技支撐能力。三是在“實”字上下功夫,進一步實化政策措施、實化示范引領、實化指導服務;四是在“效”字上下功夫,圍繞提高防治效率、防治效果、防治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