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鶴壁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耕地面積達144萬畝,農業占GDP比值約8%。近年來,鶴壁市從農業供給端著手,在農業標準化、信息化和糧食綠色高產創建上發力,獲得了全國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市、全國整體推進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多個國字號名片,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保持全省第一,鶴壁從傳統農業大市正向現代農業強市邁進。
從高產創建到綠色增效
“高產”曾是鶴壁的金字招牌,然而在去年,浚縣20萬畝種植基地里“高產創建實驗田”的大牌子悄然間被換成了“優質麥基地”。從追高產到求優質,從高產到綠色高效,這片中原麥田正在進行一場農業轉型升級的改革,名稱的變化折射出農業發展思路的改變。
河南省浚縣古稱黎陽,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糧倉,有“黎陽收,顧九州”的美譽。過去,種植普通高產的小麥、玉米品種讓農戶連年喜獲豐收,近年來卻頻頻遭遇賣難、價低等問題。
“以前種的普通小麥和玉米價格上不去,去年普通小麥和優質強筋小麥的價差增加到每斤3毛左右。2017年,示范基地都換成了鄭麥366、新麥26等優質強筋小麥和青儲玉米兩季輪作。”浚縣農業局農藝師胡振方告訴記者。眼前的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基地里綠油油一片,越冬的強筋小麥新長出的葉片已經伸出葉鞘。
玉米產能過剩,優質高端農產品供應不足,這里的普通小麥和玉米賣難困境,正是當前農業供需結構失衡的一個縮影。鶴壁主動順應市場變化,全力調優農業結構,在平均畝產不降的前提下,探索“一增一節兩控三防”的技術路線,實現節本增效;鶴壁農業部門因勢利導,以種子、有機肥、病蟲害統防統治、品種推廣等為切口,加大對強筋小麥的補貼力度。
“靠施用大量化肥、農藥推動糧食持續增產,成本高、環境代價大。綠色防控才能保證質量和農產品安全。”鶴壁市農業局局長金志廣分析,必須走綠色高效之路,穩固提升糧食產能。2016-2017年,鶴壁整市建制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共完成小麥30萬畝,玉米25萬畝,花生5萬畝,建立了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的生產標準、作業標準、示范標準、質量安全標準、服務規范等五大標準體系32項技術標準,化肥、農藥、人工成本據統計都明顯下降。
在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的基礎上,鶴壁還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油料、花卉等高效經濟作物,提高農業經濟效益。2017年,鶴壁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蔬菜增加1.5萬畝,大豆增加0.5萬畝。打造了高鈣小米、山區特色林果、鶴山區花卉、浚縣中藥材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
為突破制約農作物生產的瓶頸,鶴壁除了在省“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四化”要求上下足功夫,還注重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下功夫,在打造農業品牌基地上下功夫。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活了鶴壁農業發展“人”的因素。目前,鶴壁新發展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17家、家庭農場202家,帶動流轉土地面積達到46.59萬畝、托管土地30萬畝,土地規模化水平達到53.1%。
農業品牌培育激活了鶴壁農業發展市場的活力。2017年,中鶴集團5萬畝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生產的中鶴面粉以每公斤7元的價格直供北京市場;淇濱區鉅橋鎮的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被列為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收購價高于市場10%,實現訂單生產。
龍頭企業成拉動農業轉型的“馬車”
位于鶴壁東南方向的王莊鎮如今人們也習慣稱之為“中鶴”。作為鶴壁龍頭企業之一,中鶴集團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在王莊鎮流轉土地、調整布局規劃,形成了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產業化集群。
王莊鎮100平方公里鎮域面積內42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7萬人口和9萬畝耕地全部納入整體規劃。如今,6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區、7500畝標準化畜禽養殖區、1萬畝優勢特色經濟作物和林果業種植區、5000畝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區組成了生態高效農業區;已建成的2.5平方公里中鶴食品精深加工園區具備70萬噸的農產品倉儲物流能力和75萬噸糧食的年加工轉化能力。
“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中鶴發展的大思路和大方向。王莊鎮在整體規劃后,耕地面積由9萬畝增加到12萬畝,為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生產創造了條件。優質糧食種植加肉牛、肉羊養殖,實現了農牧結合、循環生產。農民流轉土地后再承包勞作,喂羊、種蔬菜、擦拭光伏板等都可以額外獲得收入。”中鶴品牌部經理郭永晨向記者介紹。“產業支撐、工農一體、產城聯動、六產融合”的中鶴模式,在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中煥發出強大能量。
培育龍頭企業、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是鶴壁推進農業農村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加強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推進農業信息化和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實現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目前,全市共培育12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7個,省級示范性農業產業化集群3個。2016年農業產業化集群累計銷售收入459.84億元,帶動農戶55萬戶,實現戶均年增收5000多元。
“在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時,鶴壁注重立足資源優勢,主抓面業、肉雞、蛋雞、肉鴨這4個主導產業,培育休閑食品這一延伸產業。”鶴壁市副市長常英敏告訴記者,為了強化幫扶服務,鶴壁市、縣、區均建立了集群發展領導小組,將集群發展納入目標考核體系,對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設立專項資金,近3年共整合財政、金融資金42.7億元。
永達畜禽、飛天面業、幫太休閑食品、秀田牧業、至真肉制品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集群在鶴壁建立起來,帶動起相關產業的發展,輻射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普通農戶等群體。集群內龍頭企業均配套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注冊產品商標380個,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整體提升競爭力。
大數據讓農業登高望遠
鶴壁淇濱區職教園區內有一所學校與眾不同——河南新農邦商學院,已經有累計1.2萬人次在這里完成了農業、電商、銷售等項目的培訓。這處2013年投入使用的園區也有一個獨特的名字——中國鶴壁農業硅谷產業園,這里是由北京農信通集團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移動、招商證券等多家單位及企業,共同建設的國內首家農業信息科技產業園區。
“農業硅谷”是鶴壁“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載體,也是彰顯鶴壁農業信息化發展實力的所在。
“目前園區分3大板塊:‘互聯網+農業’研發、中試、推廣、培訓基地,農村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總部基地、眾創空間,以及中國智慧農業互動體驗中心。這些項目可以在農業電子商務、涉農信息服務、信息化建設、物聯網智能裝備及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發、休閑農業等方面提供專業化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撐,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河南新農邦商學院培訓部熊佳向記者介紹。
在都市農業體驗展區內,工廠化農業、花卉園藝、樓宇農業、辦公室農業、陽臺農業等多樣化的“城市農業”讓利用城市建筑發展現代農業成為可能。
在智慧農業體驗館內,物聯網、水肥一體化、變量施肥施藥、魚菜共生、智能機器人、精準環境(溫濕度)控制、高科技灌溉等核心技術設備一應俱全,展區模擬的蔬菜大棚內傳感器每10分鐘會更新一次空氣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光照等數據,只要通過手機客戶端就能進行實時監控。
“目前我們有農業技術、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金融理財、電腦硬件等各類技術服務人員80多名,中級以上專家20多名,普通用戶通過手機或村里‘益農信息社’的設備就能輕松地與農業專家在線交流。”熊佳打開展區內的大屏幕向記者演示,一位坐在辦公室里的農業專家立即出現在顯示屏上。
鶴壁將大數據應用到農業生產,讓農業更加智能。實施“互聯網+種植業”示范,普及國際先進的“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協同反演技術”,全市共安裝物聯采集儀器60個站點,布設儀器2400臺(套),實現了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全區域農情監測信息化、數字化、可視化;實施“互聯網+養殖業”示范,在誼發牧業、柳江牧業、中鶴牧業等標準化養殖場,推廣設施養殖環境智能監控系統、聯合選育網絡輔助決策系統、飼料配方輔助決策系統、動物健康管理輔助決策系統和動物疫病診斷與預警輔助決策系統等,實現集約養殖場健康養殖的智能化管理。
信息化為農業生產提供決策依據,更為便民利民提供了技術手段。鶴壁將信息進村入戶工作作為培育農業發展新業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2014年8月,市里推廣的益農信息社和我之前開的這個手機店對接上了,現在每月幫著我們村和周邊村代繳電費、電話費3萬多元。”鶴壁浚縣白寺李橋村的劉建國告訴記者,十多年前自己外出務工砸傷腿造成了終生殘疾,3年前經營越來越不景氣的手機店掛牌“益農信息社”后,加入的便民服務重新為小店帶來了人氣,增加了業務量,如今不出村也能養家糊口。
類似劉建國經營的“益農信息社”目前在鶴壁已經有672個,占全部行政村的75%,從出行半徑的角度看,基本上實現了全面覆蓋。“益農信息社”整合了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社會化資源,為農民提供充值、代繳、代辦、代取等業務,解決了便民服務下鄉“最后一公里”問題。
讓現代農業擁抱大數據,農民創業創新與農業信息化發展深度融合,在鶴壁涌現出更強的發展活力。“益農信息社”等經營實體為“無資金、無場地、無資源”三無創業者提供了零投入創業幫助,炳良、泥咕咕等21家農民創業電商網店逐步壯大,下行農資和生活用品年銷售額達4.22億,上行訂單農業、畜牧產品、特色農產品年銷售額10.35億,“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正惠及更多百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