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區一園” 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目標的具體舉措。開展“五區一園”建設,既需要規劃引領、政策推動,更需要投資的有力支撐。
“五區一園”建設的投資需求及影響
投資空間巨大,刺激和拉動經濟增長。近年來,我國已創建認定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62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40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6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今后,還將建設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2.38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將涉及十幾億畝土地平整、改造和大批量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上萬億元投資。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猶如一針強心劑,能夠有力刺激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投資結構優化,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區一園”建設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與公共服務。統籌兼顧糧食生產、農業環境保護、農民收入,促使農業投資結構更加優化,能夠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目標提供支撐。
投資渠道多元,帶動更多主體參與建設。從投資渠道看,需要政府投資、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的共同發力;從建設主體看,不僅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動,更需要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民等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
重點區域明確,利于集中發力提高效率。“五區一園”建設,重點區域明確,如糧食生產功能區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地區、長江流域等為重點??梢杂行Ц淖円酝?ldquo;撒胡椒面”“陽光普照”式的投資方式,更加聚焦優勢區域,能夠集中發力、提高效率。
當前農業投資的主要問題與困境
投資總量長期不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十二五”期間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僅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3%左右,與農業產業增加值占GDP9%的比重嚴重不符;中國社科院“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也顯示,中國“三農”金融缺口高達3.05萬億元。由于農業投資的收益率低、見效慢等特征,社會資本更傾向于投資規?;B殖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而對農田水利等基礎性、公益性的基礎設施投資缺乏動力。
投資結構仍需優化。據統計,“十二五”期間,糧食生產能力領域的農業中央投資達到655億元、占農業總投資的45%。但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日益強烈,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目前來看,這些領域的中央投資力度仍然偏小,“十二五”期間僅達到317億元、占農業總投資的22%。農業投資的理念、結構都急需優化,更加突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等。
投資渠道亟須拓寬。從理論上說,農業投資來源應包括政府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項目單位自有資金和外資等渠道。從實際來看,政府資金在農業投資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尤其在基礎性領域;社會資金雖然投資額達到農業總投資的80%,但主要集中在營利性領域或行業;金融資金雖然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政銀保”“投貸補”等方式支持農業,但發揮的實際作用與期望值相距甚遠;而外資、項目單位自有資金的作用更是有限。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資金缺口,僅依靠政府資金遠遠不夠,必須拓寬投資渠道,充分發揮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外資的作用。
投資區域仍待聚焦。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投資“多點開花”“面面俱到”,全國各地“雨露均沾”。這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維護區域發展平衡、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三產結構變化和生態環境形勢的嚴峻,農業被賦予了更多功能要求,需要在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效應。“五區一園”正是農業多功能作用發揮的集中體現,農業投資也需要向糧食生產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區等區域聚焦。
做強做優農業投資的關鍵舉措
投資總量,必須突破。一方面,建議中央增加“三農”財政預算,擴大“三農”資金總盤子,并優先用于農業基礎建設領域,切實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建議發改、財政等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在現有財政預算中調增“現代農業建設”支出比例,并向“五區一園”建設傾斜,確保工作實效。
投資結構,整合優化。繼續完善現有投資結構、強化專項整合,更加注重產出能力、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等,改變散小亂、打造大工程。在產出能力上,突出口糧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建設,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專項;在綠色發展上,有機整合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專項,創設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專項;在科技創新上,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等專項;在公共服務上,強力整合動植物保護、農墾公益性、草原防火等專項,設立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專項。
投資渠道,全面拓寬。金融支農,深入推進。建立健全金融支農部級協調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加大政策創設力度,優化抵押擔保、信用評級、還款期限、貸款利率等政策,實現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開發更多金融支農產品,擴大金融支農范圍、領域。社會資本,遍地開花。深入推進農業PPP試點,進一步細化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的操作模式、運行機制等,規范投資者行為。制定支持政策、利益補償機制等,全面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基礎建設領域。外資利用,積極爭取。強化開放合作意識和全球化視野,合理利用外資與農業走出去相結合,助推“五區一園”建設。
投資區域,聚焦重點。改變以往“陽光普照”的投資方式,聚焦重點區域,捏指成拳、精準發力。在生產能力上,突出糧食主產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地區、長江流域等為重點;在綠色發展上,突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以東北區、長江中下游、青藏區等為重點;在科技創新與公共服務上,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
建設好“五區一園”的路徑選擇與建議
發揮多方作用、共同建設。首先,切實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五區一園”具有典型的基礎性、公益性特征,應由政府主導實施。政府應繼續加大投入,并優先用于農業基礎建設領域,切實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建立健全創建、建設、運行與維護的全過程管理機制,完善、細化政策措施,切實抓好組織落實、監管維護,確保工作實效。其次,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要尊重農民意愿,不能搞強迫命令、一刀切,如農村土地流轉、特色農產品種植等具體事宜,把選擇權交給農民,讓農民發自內心地支持、積極主動地建設。要完善農業補貼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等,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和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點面結合、有序推進。面上,完善整體設計。繼續完善“五區一園”的整體設計和布局,進一步明確相互間的功能定位、邊界關系、內容側重,做好進度安排,強化政策措施配套協調,避免重復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推進;做好總體投資估算、效益分析等,明確資金分配、投資重點,落實資金來源,確保順利推進。點上,做好典型帶動。工作中分清輕重緩急,找準突破重點。把“樹典型、立標桿”作為推動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創建一個、鞏固一個、成熟一個,總結經驗、形成模式,示范引領其他相關區域建設。
加強長短統籌、持續發力。近期,做好邊界劃定。以“五區一園”規劃、方案或要求為依據,切實做好區域邊界劃定工作,從規劃圖紙落到田間地頭,明確具體地塊、拐點坐標、區域面積等信息,建檔立卡、登記造冊。做好資金估算、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投入、引導其他資金投入,進一步落實資金保障,確保邊界劃定順利進行。中期,抓好工程建設。開展具體工程建設,需要廣大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社會資本可借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選好項目、做好投資;同時要真正懂得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見效慢等特征,結合“五區一園”建設的長期性特點,做好工程建設的長期投資,逐步做大投資效益。遠期,加強監管維護。要建立健全管護制度,明確管護責任、強化監督考核,加強動態監測與管理,保障整體效益。切實落實投資主體的項目管理責任,形成“投入-管理-產出-擴大投入-現代科學管理-擴大產出”的經營管理模式,自主管護好投資項目;積極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和監督作用,通過機制創新,使其全面參與工程監管維護,在促進增收就業的同時,發揮工程長期效益。
(作者單位:張鐵亮,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張永江,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