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鎮蓮花鎮,曾經畜禽養殖是其主導產業。
多年來,因為畜禽養殖排污不規范,嚴重影響了蓮花鎮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也影響了蓮花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2014年以來,該鎮先后開展了三輪生豬養殖整規和水禽養殖污染整治。目前,全鎮23個行政村147個自然村已經實現了禁養區內無豬,保留的24家規模養殖場也按要求整改到位,污染排放全部達標。
與此同時,蓮花鎮清醒地認識到,養殖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關鍵節點。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只是減量提質的手段,引導農民規范化、科學化養殖已成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蓮花鎮抓住環境整治與生豬漲價的市場機遇,督促養殖場戶配套建設環保設施,應用工業和生態治污技術,推廣新型養殖模式,做大做強寧蓮畜牧業等一批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規模養殖場,引導退養戶轉產轉業,開辟了農民增收新路徑。
嚴監管,層層落實各級責任。全面啟動畜禽養殖污染擴面整治行動,結合“三改一拆”、違章建筑分類處理等工作,對村莊內大規模養殖的鴨、牛等進行全面整治,嚴格控制家禽養殖總量;嚴格落實“誰養殖、誰治污”主體責任,與24家生豬規模養殖場簽訂規范養殖承諾書,督促其依法履行治污責任,落實治污措施;健全鎮村兩級畜禽養殖污染網格化防控巡查網絡,嚴格落實規模養殖場“一場一干部、一場一公示、一場一檔案、一日一巡查”制度,及時準確掌握生豬養殖污染動態;成立鎮、村兩級督查小組,形成“鎮查村、村查組、組查戶”三級聯查機制,將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到位,推動畜禽養殖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實效化。
重創新,推廣新型養殖模式。結合浙江省推廣的科學養殖模式,大膽創新、敢于借鑒,鼓勵有條件的朱楊、清蓮等村“移欄上山”,建立和完善適度規模的養殖小區,引導養殖意愿強烈的農民通過認購認養、合作養殖、參股入股等方式規范養殖;推廣浙江源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生物菌劑轉化利用技術、生物發酵床養殖技術、生物菌劑除臭技術,建立一批“景觀化”“花園式”養殖場;加強全產業鏈建設,推廣寧蓮畜牧業有限公司豬尿轉化成沼氣,豬糞、沼液濃縮有機肥,沼液還田牧草的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循環化利用模式,實現農牧對接全方位、無縫隙,既節約成本,又拓展產業鏈,走生態化養殖、全產業鏈經營道路。
善結合,做好“接二連三”文章。一是與地力提升相結合。發展農牧結合、生態循環,讓養殖廢棄物真正成為改善地力的搶手貨。依托農業園區平臺,發揮農業聯合社的作用,加快生豬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步伐,鼓勵和引導全鎮26家農業企業、358家家庭農場及其他農業生產主體使用商品有機肥和沼液,鼓勵促使畜禽養殖排泄物變廢為寶。如白鷺林莊園將羊糞發酵后成為有機肥,用來種植藍莓,使藍莓的口感、甜度都有所提高。二是與黨員干部管理相結合。把養殖業轉型升級作為檢驗黨員干部帶動致富、帶領致富能力的試金石,引導黨員干部帶頭轉型、轉產、轉業。如西山下村支部書記余建軍生豬退養后種植荷花,開辦“五色蓮農莊”,日接待游客400余人;橋豐村黨員帶領53戶村民到衢江、龍游、遂昌和十里豐等地流轉土地1000余畝,年產西瓜5000余噸,產值超千萬元,戶均收益10余萬元,實現了“豬農”到“瓜農”的華麗轉身。三是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引導養殖場主眼光放遠一點,思路拓開一點,把養殖場當作一個載體,一二三產聯動,打造可以玩、可以吃、可以認購的美麗牧場。鼓勵養殖業主積極引入文化元素,加大對場區、園區周邊環境和場內環境的改造力度,實現“接二連三”發展。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委辦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