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農墾有著無比輝煌閃耀的歷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南農墾人艱苦奮斗,在南海之濱的貧困之地揮灑青春和汗水,將荒灘變成了綠洲,圓滿完成了囤邊戍墾的歷史使命,成為我國第三大墾區。在海南建省之前,海南農墾是海南先進生產力的代表,GDP占全省的1/3,管理著海南1/4的土地、1/8人口,是海南最大的國有農業企業集群。
66年的堅守,海南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創造了北緯18度以北大面積種植橡膠成功的奇跡,確保了國家戰略物資的供應安全。同時,海南農墾以天然橡膠及熱作為主,帶動和輻射周邊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開發建設海南和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時光荏苒,時過境遷。新世紀之初,完成歷史使命的海南農墾卻由于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管理不嚴、分配不公、一膠獨大、人才不強,陷入了發展困境:曾經是海南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卻與地方的發展出現不小的差距;坐擁豐富的農業資源,卻仍手捧金飯碗過著窮日子,許多農場社會包袱沉重,發展艱難。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08年,中央決定將海南農墾從省部共管改為由海南省全面管理,從此拉開了海南農墾改革的大幕,自此,海南農墾下放海南省全面管理,體制上融入地方、管理上融入社會、經濟上融入市場。2015年,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海南農墾改革進入新時期,在農墾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及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上持續發力,這場深入、徹底的改革,全面激活了海南農墾發展的一池春水。
集團化改革,組建新“航母”
農場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農墾總局和農墾集團分設,政企不分“兩張皮”,相互掣肘、資源難以整合、凝聚力不強;墾區所屬農場(所)各自為政,產業結構單一,缺乏活力,虧損嚴重……新一輪改革啟動前,海南農墾身處發展窘境,與全國大多數墾區情況差不多。
不改革就難有出路。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出臺后,海南應時應勢而動,迅即做出反應。“2015年11月27日中央關于農墾改革的33號文發布后,海南省20天后就出臺了《關于推進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以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為主線,依靠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建設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園區、大企業、大產業,全面增強農墾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告訴記者。
海南省文件發布后的半個月內,原海南農墾總局的實體機構即被取消,在原海南農墾總局和海南農墾集團基礎上組建新平臺——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控股集團”),成為引領海墾發展的“航空母艦”。省國資委經授權對海墾控股集團履行出資人職責,并建立以管資本為主的農墾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從此,海南農墾結束了“政企合一”的歷史,實現了去行政化。
海墾控股集團成立后,立足全局,對整個墾區資產、資源、產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處理農墾系統不良低效資產以及歷史遺留問題,清理480家僵尸企業;重組墾區資產,優化資源配置,將涉及旅游地產的8家二級企業和25家投資公司等“小、散、弱”企業重組為海墾實業集團,管理人員由245人壓縮為87人,每年直接節約管理成本1500萬元以上;通過股權劃轉、管理關系劃轉等方式,對12家業務相同或相近的物流、倉儲、商貿、信息化系統開發與管理等資源企業進行整合,組建海墾商貿物流集團。
在企業負責人管理上,海墾控股集團一改過去按行政隸屬關系管理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舊例,依據產權關系進行考核,實現管資產和管人相結合。同時還賦予二級企業董事會自主用人權,其經營管理人員由董事會通過市場自行選聘,實施帶目標、帶措施競聘上崗,以效果定去留,以業績定薪酬。“集團每年都會根據實際給下屬企業定任務定指標,如果考核不達標,第一年黃牌警告,第二年紅牌警告,第三年直接換人。”楊思濤說。
在內部管理上,集團構建與二級企業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及三級法人管理架構。按照產權關系賦予二級企業戰略與投資、財務及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等83項授權事項。近年來,海墾控股集團不斷精簡審批事項和環節,推動從“以管企業為主”逐步走向“以管資本為主”。楊思濤上任后,還組織對海墾集團原先的授權清單進行了優化和完善,2017年以來,海墾集團先后兩次下放審批權限,建立企業內部的授權清單,不斷激發二級企業的動力。
通過一系列的資源重組、結構調整、制度重建,海墾控股集團現有二級企業48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農場公司 27家。2017年,海墾控股集團實現匯總營業收入225億元,利潤總額4.62億元,與改革前的2015年相比,大幅增盈約17億元,結束了海南農墾長期靠補貼、長期虧損的局面。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23965元,增長10%,大大提振了海南農墾以改革促發展的信心。
提起27家農場公司,海南農墾在農場企業化改革中的經驗為兄弟墾區提供了有益借鑒。多年來,海南農墾所屬的40個農場都是“國營”體制,政社企合一,負擔沉重,發展阻滯。為了釋放農場企業發展活力,海墾控股集團采取四種模式,推動40個農場改制轉企為農場公司:產業稟賦和基礎較好的農場單獨改制成公司;與園區建設相結合,將農場改制成園區建設主體運營公司;與產業集團發展相結合,按產業集團需要推進農場改制并劃歸產業集團管理;以市縣為區域同步推進農場轉企改制與重組整合,形成發展合力。
2017年,墾區農場全部完成改制,成立了27家農場公司和4家產業集團。據了解,農場公司除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監事)成員由海墾控股集團任命外,其他經營層人員包括總經理按市場化方式聘任,薪酬與公司經營業績直接掛鉤。紅明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墾二代”王波,改制前是國營紅明農場黨委書記,從“王書記”到“王董”,經歷了最初的不適應后,他發自肺腑道,是轉企改制給農場帶來了出路。
盡管改革初期雜音很多,但2年后的喜人成果讓雜音逐漸消匿:2017年農場公司全部實現盈利,實現利潤總額1.94億元,增盈2.91億元,長期虧損的局面終于得到徹底扭轉。
對楊思濤而言,讓他高興的不僅是農場經濟發展向好,還有農場帶頭人心態的轉變。“以前農場實行場長負責制,盈虧都由總局兜底,干好干壞一個樣,場長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從總局要點錢,現在不一樣了,企業化運營,董事長們更多考慮的是怎么經營,怎么贏利,不再等靠要了。”他風趣地說。
規范管理農用地,煥發新活力
根治頑疾,告別“腳踩金土地,過著窮日子”
海南農墾擁有1041.23萬畝土地,然而,多年來由于土地管理粗放、收益低下、分配不公,墾區人民常年守著土地金飯碗,卻過著清貧苦日子。
“墾區兩個問題最為突出:一個是承包租金過低、租期過長、面積過大(‘三過’),另一個是農場土地大量被侵占。”楊思濤介紹。長期積累的頑疾逐漸讓海墾人意識到,這些沉疴積弊不破除,土地經濟效益將很難提升,勢必影響墾區的和諧穩定。2015年,海南農墾主動增加“全面開展農業用地規范管理”自選改革動作,率先在東昌農場進行試點。
位于??谑协偵絽^的東昌農場,可以說是整個墾區農場的縮影。作為農場農地清理規范改革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東昌農場公司黨委副書記肖雙告訴記者,承包價不統一、“三過”問題、農場土地被私墾私占,已經困擾農場多年。“東昌有2000多畝土地被周邊農民侵占,土地租金每年每畝最低的只有10元、20元,租期長的達到70年,甚至個別農場還有無限期的,有的企業一租就是上千畝。”肖雙說,大量農場資產就這樣流失了,可真要逐一進行清理規范,難度不是一般大。
毋庸置疑,土地改革歷來總是艱難的,為打響東昌農場作為首批農用地清理規范試點的第一槍,海南省委副書記、省深化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軍在東昌蹲點了9個月,跑遍了東昌35個生產隊,完成了4242戶信息采集及1.3萬宗、3.96萬畝農用地的信息核查,在詳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墾區場情農情,制作了合乎規范的合同文本,并積極與住建、國土、物價等部門溝通,制定了符合墾區實際的階梯式指導地價。
“簡單地說,就是重新簽訂合同,調整承包地租,收回已退休職工承包土地,并通過合法手段收回被侵占的農場土地。”9個月的艱苦奮戰雖然讓肖雙至今仍唏噓不已,但取得的成效卻讓他倍受鼓舞:改革后,東昌農場公司收回農用地3.1萬畝,土地承包租金每年從366萬元增加到989萬元,增長了2.7倍。僅此一項,就使農場扭虧為盈,并且為農場長遠發展儲備了土地資源。
東昌試點成功后,2016年7月,海南農墾開始全面推進農用地清理規范改革。徹底摸清摸透了墾區農用地的家底,核查農業用地991.64萬畝,為墾區28.2萬戶職工、居民建立了用地信息數據庫,然后遵循市場規律,制定指導地價;規范對內、對外等5類農用地承包租賃合同,明確土地承包主體、理順承包關系、規定承包租賃期限等,有效解決土地“三過”問題。同時,采取“分利不分地”等方式,解決分配不公及無地少地職工生活保障問題,維護了墾區的和諧穩定。
改革的平穩推進得到了職工的認可和支持。海南農墾陽江農場有限公司職工李國基有著30多年咖啡種植經歷,此次換簽合同中,李國基承包的8.5畝地也重新換簽了合同,租金從120元/畝漲到了150元/畝,被問及地租上漲的感受時,老人樂呵呵地說:“這幾年公司以最低保護價收購我們的咖啡鮮果,每年賣的價格都不錯,再說地租即便漲了,但還是考慮了我們職工的實際,也不算高,能接受。”
值得稱道的是,對于改革中的棘手難題,各農場公司沒有退縮,而是敢于迎難而上,敢于動真碰硬。榮光農場公司借助法律手段收回長期拖欠的土地租金近500萬元;中坤農場公司租戶張某長年拒繳地租被法院強制執行拘留15天并追回欠繳租金等;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被占土地共有89宗1.1萬多畝,在三亞市政府和地方法院支持下, 5000畝被占土地問題得以解決。
一改到底的決心,正視問題的態度,破釜沉舟的勇氣,使得墾區農地規范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墾區實現土地租金收入2.15億元,較前三年平均收入增幅達213.55%。土地承包租金單價大幅度提高,由前三年平均每年67元/畝提高到135元/畝,漲幅達101%。目前墾區各單位承包租賃合同換(補)簽率整體超過96%以上,清理收回私墾私占土地61.63萬畝,基本解決了墾區土地“三過”問題。同時,墾區還利用農用地規范管理的契機,強力推進農墾遺留問題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目前,通過未確權地、爭議地、被侵占地三類地的確權登記,墾區確權面積完成了接近970萬畝,土地發證率95.12%,已完成2018年海南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任務指標。
農用地實現規范管理為墾區大做土地文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東昌農場公司的鳳梨生產基地上,原本滿植橡膠的土地上,繡球鳳梨、牛奶鳳梨、芒果鳳梨等各種高端品種鋪滿山坡,這里是2016年東昌農場公司與天地人公司共同注資建立的天地東昌熱帶水果產業公司及配套鳳梨共享農莊,是東昌農場公司在完成農地清理規范后,試點土地資產資本化改革的一項成果,有效確保了資本化后的土地有高附加值,并實現長期運營長期收益。
海南農墾紅明農場有限公司荔海共享農莊內,雖已不見鮮紅誘人荔枝滿掛枝頭,但仍不時看到游客的身影,“現在雖已過了采摘季,但農莊內處處是風景,仍吸引了不少游客。”紅明農場公司董事長王波介紹,農莊于今年5月開園,作為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首批12個重點“共享農莊”示范建設點之一,荔海共享農莊目前已建成350畝妃子笑荔枝核心示范園,集生產、生活、體驗、購物、餐飲、住宿等功能于一體,將成為市民們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的新去處。
82個“居”落地,帶來新愿景
輕裝上陣,回歸農場企業本色,職工安“居”樂業
7月30日,在全國農墾改革“兩個3年”任務2018年中期評估通報會上,全國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評估結果揭曉,海南農墾以總分106分的成績居全國各墾區單位榜首。“為表彰我們在農場社會職能移交方面措施得力、進展較快,財政部今年獎勵了海南1億元財政補助。”如此佳績讓楊思濤很是高興。
多年來,墾區農場承擔著教育、衛生等大量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沉重的負擔成為農場發展的桎梏。如何徹底使農場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充分發揮農場企業屬性,這既是中央的統一部署,又是海墾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同樣還是在東昌農場,農場辦社會職能剝離改革的第一炮在這里打響了。東昌農場公司董事長麥全法告訴記者,東昌農場最先實現移交的是教育系統,2009年農場的5所學校、137名教職工移交地方管理,2016年6月15日,海南農墾首個社會管理屬地化試點——??谑协偵絽^大坡鎮東昌居成立,原來農場承擔的14大項100小項的社會職能,實現了全部移交。
東昌居的成功試水,為全墾區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開了個好頭,墾區所屬農場陸續啟動改革。目前,墾區所屬40個農場(所)設“居”工作全部完成,共設“居”82個,政府通過委托授權或購買服務的方式承接原農場承擔的25大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每年海南省財政專門下撥5.7億元,用于82個“居”公安、計生、醫療等方面支出。
據東昌居副居長肖武介紹,農場在未改革前,每年要為900多人發放工資800多萬元,設居后,400多名管理公共人員的工資全部由財政發放,農場負擔變為了零。對于職工來說,東昌居的設立極大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前辦個準生證要跑無數趟,先得將材料提交給農場代辦,再由農場負責同志到??趯iT辦理,既不方便又耗費時間,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把事情辦完。”東昌農場公司職工韓承平說。
卸下沉重社會管理服務重擔的海南農墾,用楊思濤的話來說,就是“為墾區今后的發展騰出了精力,積累了資金”,隨著墾區“航空母艦”的搭建,農場企業化改革的完成,農用地規范管理的圓滿收官,海南農墾全力以赴謀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海南農墾針對一膠獨大,其他產業小、散、弱,發展水平與資源稟賦、組織優勢、承擔使命不相匹配的實際,提出了“八八”戰略。這是海南結合自身實際和農墾的資源稟賦,經過深思熟慮、反復醞釀、充分論證后確定的產業發展戰略。
所謂“八八”戰略,即大力發展天然橡膠、熱帶水果、熱帶作物、草畜養殖、南繁制種、旅游健康地產、商貿物流、金融服務八大產業,建設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萬寧檳榔城、五指山金江茶文化產業園、紅光草畜產業園、南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三亞鳳凰谷鄉村文化旅游區、南濱國家南繁種業園區、南平醫療養生產業園區八大園區,積極培育和發展有核心競爭力的國有農業企業群和農業產業園,用3至5年時間把海南農墾打造成熱帶特色農業“王牌產業”航母。
確保橡膠種植面積,因地制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是海南農墾在實施“八八”戰略中著重下好的一盤棋,不僅提升了墾區的經濟效益,也讓職工實實在在分享到了紅利。
在神泉集團(南田農場),職工黃少明站在自家造價300多萬元的“芒果樓”前,向記者講起了他的“芒果發家史”。1993年,在農場的統一號召下,多年從事橡膠種植的他改種起了芒果,自此嘗上了甜頭。畝均2~3萬元的純收入,120畝的種植面積,讓記者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低調內斂的“隱形富豪”內心散發出的濃濃幸福感。
風鼓云帆航道闊,長風破浪正當時。今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使楊思濤對海南農墾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加篤定:“未來,海南農墾將以資本為紐帶,大力推進墾區內部產業資源的重組整合。鞏固現有熱帶作物優勢品種,不斷引進和推廣種植新品種,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充分把握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結合農墾的實際,謀劃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新的產業。下大力氣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農墾現在‘一膠獨大’‘一農獨大’的局面,推進‘農’墾向‘農’墾與‘海’墾并舉轉變,謀劃產業發展新亮點、增長點,為美好新海南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