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創新路上不停歇——記黑龍江農墾八五一一農場場長王福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曉杰 字號:【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黑龍江八五一一農場場長王福一直認為,改革與創新,歷來是鳥之雙翼、車之雙輪,要想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創新的思想必須刻在骨髓里,落實于行動中。

  理念創新

  ——人人都是當家之主

  2012年6月29日,王福被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委以重任,擔任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一一農場場長。來到農場后,經過周密詳細調研,王福確立了農場今后的發展思路,就是依靠一農一牧一工,農牧工互補,協調創新發展,走出一條可以抵御市場風險的良性循環之路,也因此給農場的干部職工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思路超前。

  2012年,隨著黑龍江墾區城鎮化三年決戰任務的勝利完成,農場撤隊并區,許多管理區、作業站職工也紛紛搬入場部居住,居民們在文明認同、道德規范、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還存在與日益提高的物質文明不相協調、不相適應的情況,由此帶來了諸多問題。王福漸漸意識到,職工群眾住在場部不算城鎮化,只有完成農民向新市民身份的轉變,才算是真正的城鎮化。而在實現由農民向新市民轉變的過程中,加強對新市民的培訓教育,提高新市民的綜合素質,將起到關鍵的作用。他帶領黨委班子成員不斷研究創新社區社會管理模式,2013年,農場全面實施了“新市民幸福工程”暨“115211”工程,即:以北大荒精神這“1”精神信仰,孕育出“完達山”這“1”乳業文化,在信仰和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一粒米、一杯奶、一棵樹、一籃菜和一園區”這“5”大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實現物質上和精神上的“2”種幸福,利用新市民監督評價這“1”體系,最終打造推動農場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1”個品牌。通過實施“115211”工程,職工群眾在認識上漸漸達成一致,不但增強了他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在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改善農場發展環境、凝聚創新發展力量方面也發揮出了“大家長”的作用。

  良好新市民的氛圍在農場愈加濃厚,而沒有文化內涵的發展終究是走不長遠的。于是,王福又把工作思路定位在農場的文化建設上,確立了“將軍關注的寒疆奶都,完達山乳業的發源地”的文化品牌。隨后又相繼提出了“人居樓房中、樓置花園中、花園森林中、森林自然中”的城鎮發展理念,實施了小城鎮美化、綠化、亮化工程。通過對農場的中心大街進行整體加寬和綠化改造,對沿街建筑進行立面改造和美化亮化……全面營造了“白天品文化、夜間賞亮化、日常瞧凈化、全年看美化”的城鎮“四化”環境。同時,王福還根據群眾意愿,建設了總面積9300平方米的完達山廣場,重點打造了8個精品住宅小區,建設4公里景觀大道,實現了城鎮文化的全景展示,讓職工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科技創新

  ——旱田地里稻香撲鼻

  2012年秋季,在北京開會時,王福遇到曾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下鄉、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的王國慶。王國慶副主任對他說:“你可以研究下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在新疆搞得就很好,可以到那里去看一看”。同年12月,王福委派農業副場長王洪斌,帶領農業、農機、水利等部門五位科長去新疆天業集團考察膜下滴灌水稻種植技術,回農場后就組織人員研究、實驗,開始了又一條創新之路。

  凡事開頭難。農場職工群眾一直在老思維中打轉轉,沒有太多種植水稻的經驗,不敢想,不敢試,在旱田里插秧種植水稻,更覺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王福卻認為這是一條改變農場職工群眾命運的好機會,于是他帶領農業科技帶頭人開始了“改革之路”,種起了示范田。經過反復試驗,終于研究出了全新、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寒地旱作水稻節水(滴灌)栽培技術,此項技術既不排放污染也不會釋放甲烷氣體,在提高農場耕地的單產和效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完美闡釋了“舌尖上的公益、會跳舞的大米”的高貴內涵,承載了八五一一農場決心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和黑土地的美好夢想。接下來的日子里,王福并沒有沉浸在旱作水稻成功的喜悅里,而是開始了更加艱難的研發之路。

  2015年,農場資金較為緊張,王福仍然拿出資金支持新技術探索研發,并親自進行試驗。先是在插秧機前部裝載一個振搗板,通過振搗起到提漿完成插秧,冬天由于室外溫度太低,無法進行試驗,農業技術人員就轉移到室內進行試驗,先在室內育苗,由于溫度較低,他們就在育苗地上鋪電褥子和保溫板,秧苗育好后就進行滴水,達到飽和狀態后進行旱插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次次改裝機器,一次次的試驗,旱田插秧終于初見成效。通過一系列改裝升級,王福帶領農業部門自主研制的振動式水田提漿整地機也獲得了成功,同時獲得了國家專利認證。實驗證明,振動式水田提漿整地機能創造良好的土壤結構,具有省水、節約成本、增產增效等優勢,現已在吉林松原、黑龍江省五常市及墾區牡丹江管理局、紅興隆管理局、建三江管理局、寶泉嶺管理局等技術合作單位和農場得到了應用,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一致歡迎。

  乘著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王福再一次意識到,“農業發展至今,已不單單是種好地、多打糧這樣簡單的問題了,土地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更多的是承載著一種情感,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情感最大化,給消費者以真實的體驗,全力打造‘立體五層’體驗式農業發展模式。”于是,在寒地旱作節水(滴灌)水稻種植基地,王福利用現有的土地基礎設施和地理空間優勢、自然生態環境等資源,順坡就勢,打造了總面積1880畝的“完達梯田”,在池埂區種植有機桃李、桃李下種植中草藥、田中種植有機水稻、稻下共生泥鰍、蚯蚓,形成果、藥、稻、魚、蟲“立體五層”新型種養模式。牧場的糞肥經氧化發酵后通過管道抽送至梯田最高點,以自流方式逐級向下灌溉,作為桃李、藥材和水稻的底肥,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螯合微量元素、提升土壤肥力的功能。稻魚共育可以做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生態效應突出,泥鰍可吃掉水中害蟲起到生物防治功能。蚯蚓則是土壤勤勞的耕耘者,既可疏松改良土壤,還對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產銷有機農畜產品,構建起了完整的以農養畜、以畜滋農循環經濟產業鏈,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產出率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職工增收農場增效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產業創新

  ——混合經濟煥發生機

  王福知道,在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坐、等、靠的發展老路子已經落伍了。誰能另辟蹊徑、做通渠道,誰就能贏得主動、搶占商機。

  八五一一農場曾是墾區的工業老廠,培育了完達山乳業品牌,同時還創建了生產乳珍產品的黑龍江省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公司在組建之初,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只供給完達山乳業與配方粉一并銷售,產品市場空間狹窄,公司發展受到限制。如何才能打破發展瓶頸是王福一直思考的難點。2015年6月26日,時任黑龍江省省長陸昊的到來,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要建立完善的股權結構,借助資本力量,發揮資源效能,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2015年,在王福的統一協調下,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由于農場之前的牧場已經進行過股份制組建,職工群眾獲得了實惠,所以這次福康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也得到了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參與。為了改造提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做強做大“新字號”,拉動全產業鏈發展,充分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實力,王福引進了墾荒人集團,使其與福康公司進行強強聯合,借助他們在全國超過兩百多家的實體店,將“福康牌”牛初乳銷往全國各地。

  黑龍江省一直是糧食生產大省,但是糧食價格低,附加值不高,為實現原糧的“過機增值”“過腹增值”,王福經過多方考察,發現了有機豆制品市場的空白,于是,在2015年2月20日,生產“北大荒豆珍故事面”的新友誼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該公司也是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自愿入股的原則,吸納干部職工、其他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從而解綁了資金束縛,激發了企業活力和干部職工的干勁,讓他們在權、責、利的一致性下分享改革的紅利。2016年6月16日,王福代表新友誼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權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這標志著農場在快速融入資本市場,實現了在增加企業股本、壯大自身的同時,給職工群眾再撒了一把紅利。

  產品創新

  ——雙蛋白食品唱主角

  2018中國國際乳業合作大會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在哈爾濱舉行,王福攜帶新研發的雙蛋白酸奶系列、休閑食品系列、豆珍秋葵掛面系列三大類近十種功能性食品亮相展會,現場推介新功能食品并進行招商,受到業界人士和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為國人展現了八五一一人在“雙蛋白工程”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

  創新的概念似乎已經印在了王福的骨髓里。隨著“中國特色雙蛋白工程”概念的提出,王福再次將目光盯在了創新研發雙蛋白功能性食品上,融合現代科技、集聚眾人智慧,創新研發了三大類雙蛋白功能性食品,使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取長補短,既提高了產品的營養價值和產品附加值,同時也改善了口感,是精準互作營養、加快人體細胞損傷修復、調控消化與吸收代謝以及增強細胞天然免疫的功能營養食物,對確保人類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而研發雙蛋白功能性食品并不是王福的“三分鐘熱情”,王福自知農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農場地處北緯45度黃金奶牛養殖帶,六十多年前便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國營奶牛農場——八五一一奶牛示范場,作為北大荒和完達山的發源地被寫入史冊。這里的奶牛壯、奶飄香,作為養殖業的行家里手,農場人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從未停滯,“福康牌”牛初乳系列產品便是動物蛋白利用最大化的一張閃亮名片。大豆種植是農場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依托農場十萬畝有機地,大力發展黃、綠、黑三種特色大豆訂單種植,購入專利設備,延伸產業發展鏈條,進行大豆制品深加工生產“豆珍故事”系列產品,實現了植物蛋白營養全均衡。

  對于未來的發展,王福有著清晰的思路規劃,要在雙蛋白功能性食品的研發上不斷深入,將黑木耳、猴頭菇、松茸和各式蔬菜等與產品實現有機融合,從而解決影響國民健康的雙重營養問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強壯民族的營養健康新路子。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