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鴨腳包,亮相世博會,多次登上央視,走進全國旅交會……這個產品出自一位草根企業家之手。他叫錢德明,安徽省宣城市人大代表,宣城市德明食品廠廠長。30多年來,正是源于他始終堅守的初心與匠心,他和他的企業才贏得了擦亮品牌、叫響口碑的“疊加效應”。
傳承祖傳技業
鴨腳包“再現江湖”
58歲的錢德明,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鴨產品”世家,是當地“水陽三寶”之一鴨腳包等系列產品的“掌門人”。錢家經營“鴨產品”早有淵源。
民國時期,錢家就開始經營祖傳“鴨產品”小食店,尤其擅長制作板鴨、鹵鴨、燉鴨等“鴨食品”。抗戰爆發前,錢德明爺爺錢文繼利用腌制板鴨的下腳料,“發明”了“鴨腳包”,風味獨特,生意興隆。然而,在板鴨制作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鴨腳、鴨心、鴨腸、鴨翅等下腳料。錢文繼開動腦筋,大膽嘗試,將鴨心切成細條,包在鴨掌里,外用鴨腸一道道纏繞起來。這樣,就做成了鴨腳包,吃起來格外可口。正月里,錢文繼將自己獨創的鴨腳包蒸熟,用來招待客人,大伙兒都稱贊“鴨腳包好吃”,臨走時還要帶些回去。錢文繼想,既然大伙兒都覺得鴨腳包味道好,何不多做些拿到市場上去賣。很快,錢家小食品里多出一種鴨食品——風味獨特的鴨腳包。錢德明的母親嫁到錢家后,公婆便把家傳鴨腳包制作技藝傳給了她。
1980年,錢德明高中畢業后,在水陽供銷社飲食服務部謀得一份工作。那時候,恰逢改革春風吹來。骨子里涌動著水陽人的創業激情,從小耳濡目染,錢德明似乎天生就有經商天賦。他利用出差機會,對周邊城鄉進行考察,發現個體飲食店、小吃店如雨后春筍在各地城鄉涌現。他再也坐不住了,決心到商海當“弄潮兒”。1982年,他辭掉令人羨慕的工作,重操家傳舊業,辦起祖傳“鴨產品”專營店。他選擇了從最拿手的鹽水鴨入手,逐步發展到烤鴨、燉鴨、牛肉脯和早點。
1982年底,他根據母親的提議,重拾錢氏“鴨腳包”。
在母親手把手的指導下,錢德明翻閱大量資料,不斷摸索,反復試驗,終于研制出新一代鴨腳包。研發過程如此順利,他顯然有些始料未及,但他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精益求精的他,總是不斷追求完美,致力于打造鴨腳包獨特的品牌特質。那段時間,他閉門不出,潛心研究,大膽創新。有一次,為了追求一種理想的口味,他反復試驗達6次之多。為此,他不知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每當研制出一種新口味的鴨腳包,他都會讓家人和鄰居品嘗,廣泛聽取家人和鄰居的意見,然后進行相應調整,直到大伙兒感到滿意為止。
在長達三個多月的不斷摸索中,他將傳統配方與現代工藝完美結合,輔以數十味佐料,經過數十道工序,研制出既精細深厚又適合現代人飲食特點的錢氏鴨腳包。與祖父相比,他制作的鴨腳包,外觀呈琥珀色,晶瑩剔透,光澤鮮亮,色香味濃,風味獨特,既可做下酒菜助興,又能當小吃解饞。這種鴨腳包的新穎之處在于,采用了低鹽低糖的配料方法,最大限度滿足了現代社會人們對食品的多元化需求。起初,錢德明也只是蒸上一大盤待客,推薦給遠親近鄰品嘗,食客品嘗后無不拍手叫絕。一位來自南京的客人這樣評價:“皮薄而嫩,骨酥而脆,嚼一嚼都舍不得吞下去,而且越嚼越香,喉間有久久不去的回味感。”于是,大伙兒都提議,讓他把“鴨腳包”拿到市場上去賣。
1983年起,錢德明鴨腳包小批量應市試銷,當年居然賣出幾千只鴨腳包。兩年不到,當地呈現爭相搶購鴨腳包態勢。鴨腳包俏銷之際,水陽鎮精明的商販付忠,憑借自己販運土特產的經驗,判定鴨腳包銷售市場前景可期。于是,他就從錢德明家批發鴨腳包,然后販運到宣城市區銷售。由零售起步,他很快成為鴨腳包總代理商。還有一部分小商販,看到鴨腳包如此紅火,便到錢德明家買回一部分鴨腳包仿制,然后拿到城里去賣。到了1990年,鴨腳包成為宣城市區酒店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菜肴。一時間,他成了當地人口口相傳的能人。
追求卓越品質
拿著“放大鏡”看原材料
如何堅守底線,如何堅持傳承,如何拓展市場,他心中有數。雖然事業有成,但錢德明總是操心很多。在他看來,細節決定品質,品質成就品牌。30多年的生產實踐,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技藝和經驗。對鴨腳包的生產加工、經營策劃、市場定位、創新理念、人才培養,他更是有著獨特見解。在傳統工藝基礎上,他踐行現代工匠精神,把熱愛變成執念,把精神變成行動。他把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研發細節,每一道生產工序,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以細節塑造產品形象、強化品牌形象、提升企業形象。
他珍視家族傳承,始終秉持“珍視身后名,不貪眼前利”的理念,始終奉行一生專注一事,不貪小便宜,不做虧心事。從原材料選取到后期加工制作,他都會嚴格把關。用他自己的話說:“對于原材料和產品,我都是拿著‘放大鏡’看的,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鴨爪、鴨心、鴨腸、鴨翅膀等原材料,需求量很大,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采購一批。每次采購原材料,他都會去專業市場采購動檢合格的原材料。生產高峰期,經常出現原材料斷檔情況。這個節骨眼上,曾有一些商販上門推銷原材料,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說:“我寧愿停產,也不會采購來路不明的原材料。”在當地,現有大小鴨腳包、鴨翅膀家庭作坊不少于30家,而能夠像他這樣嚴把原材料采購關的卻寥寥無幾。產品檢驗,有專門的檢驗人員負責。可是,他依然抽出時間對產品逐一檢驗,決不讓一件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和個性化的追求,食品消費需求也隨之不斷升級,健康化、個性化、功能化成為消費者的主流需求。“只有志當存高遠,企業才能做大做強。”面對新的市場環境,錢德明開始新一輪的謀篇布局。他把“以品質提升品牌, 以品牌拉動市場”的理念融入生產經營之中,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他通過深入訪談等形式, 深入了解各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消費需求。他依據現代人群習慣、口味與健康需求,在保證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的情況下,反復調整配方,科學調配原料,變口味的“千篇一律”為“別具一格”。經過上百次試驗,最終把原料由7 種提升至10種,既傳承了錢氏祖傳秘方,又滿足了現代人群口感、口味和健康需求,使原料配方更科學,營養成分更豐富,口感香味更地道。同時,他優化工藝流程,量身定制了9個步驟的精細化工藝流程,并科學設定了4個關鍵控制點。依據全新的原料配方和工藝流程,他領著廠里的技術骨干,全力投入新品研發大會戰。很快,麻辣、水果等多口味的鴨腳包系列產品全新面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對生產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動態監管,構建最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并以此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點”。
產品品質的大提升,帶動產量、產值的大躍升,隨之帶來企業及其品牌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的大提升。2009年7月12日晚,在央視“歡樂中國行·魅力宣城”大型綜藝晚會上,央視主持人董卿和著名歌手王力宏現場推介了“水陽三寶”之一的鴨腳包——“鴨腳包——味道好極了”。央視從本質、本味、本形、本色等方面入手,側重介紹了鴨腳包的生產工藝和祖傳配方兩大亮點。生產工藝之亮點,就是鴨腳包的腌制和浸泡時間要恰到好處;祖傳配方之亮點,就是鴨腳包采用特殊腌制鴨腳,每個鴨腳中間裹以特殊腌制的鴨心,外用特殊腌制的鴨腸纏繞,輔以祖傳的獨特配方,蒸熟后香氣四溢,咬起來筋斗而生津。央視晚會上演的第二天,錢德明就接到了省外客戶打來的洽談咨詢電話。錢德明說:“鴨腳包能夠登上央視,是對我們公司產品品質的認可和支持。我們為此感到很高興,但也感到壓力很大。我們只有精心打造企業品牌,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對企業的支持和關心。”
發展壯大產業
變作坊式生產為現代化工廠
隨著鴨腳包市場銷量的增長,錢德明感覺到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已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了。于是,他開始籌劃興建一個食品廠,招收一批員工,注冊一個商標,準備大干一番。
水陽鎮黨委、政府被他的精神打動了,表示鼎力相助。2005年,鎮政府將鎮西3公里的一塊地轉讓給錢德明,讓他淘汰作坊式生產,放手做大“鴨腳包”,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很快,13間12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2400平方米的大曬場一揮筑就。為提升鴨腳包品質和檔次,他加大投入,建立了檢驗室,添置了2臺真空包裝機和一個冷庫,并申報和注冊了“錢德明”牌商標、條碼,同時招募周邊村民進廠當工人。2006年初,“宣城市德明食品廠”正式掛牌了。從此,錢家的鴨腳包告別作坊式生產,走上了正規企業化生產與發展之路。2011年5月,在水陽鎮的大力支持下,錢德明在食品廠東側正式啟動“宣城市德明食品廠”二期擴建項目,項目占地5畝,投入800多萬元。當年底,德明食品廠二期項目竣工投入使用,產值同比均實現翻番,達800多萬元。
與此同時,各級媒體的宣傳推介,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鴨腳包,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并接受了鴨腳包。一時間,“錢德明”牌鴨腳包銷勢一路升溫,銷量一路飄紅。鴨腳包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使得德明食品廠的核心競爭力也隨之提升。2010年6月,“錢德明”牌鴨腳包作為全省食品行業領軍品牌,亮相“上海世博會安徽周”主題博覽會的“安徽省名牌產品展”展區。“錢德明”牌鴨腳包魅力盡顯,令中外游客大加贊賞。一位臺灣客商聞訊趕赴現場,饒有興趣地了解皖南特產“錢德明”牌鴨腳包。“這個鴨腳包不錯,我要多帶點回去,讓家人和朋友品嘗。”臨行時,這位臺灣客商一下子買了200多只鴨腳包。主題博覽會期間,德明食品廠與省外企業、客商簽訂訂單和各類合作協議20余份,并與合肥代理商成功簽訂代理協議。近年來,“錢德明”牌鴨腳包、鴨翅等系列產品相繼現身合肥徽商大會、重慶全國旅交會等各種會展,迎來大批訂單,成功實現了銷售突破。
2016年,錢德明在水陽鎮食品工業園新上熟食加工擴建項目。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建設占地20畝,總建筑面積13800平方米;建設內容為新建廠房以及配套設備,購置滾揉機、殺菌釜、噴碼機等熟食加工生產設備122臺(套)。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產5000噸各類熟食的生產能力。到2018年8月,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現已進入管網鋪設和室內裝修階段。“這個項目投產后,我們將針對產品結構,繼續加強新產品研發工作,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生產出更多精工實料、精美可口的鴨腳包、鴨脖、鴨翅、鴨舌、‘水陽嫂子’牌腌制品等系列鴨產品,不斷推進產品擴張和品牌延伸。”錢德明信心滿滿。
經過30多年的摸爬滾打,他的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現已躋身宣城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宣城市知名商標企業、宣城市誠信企業、宣城市旅游食品生產企業。2017年,企業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2018年,企業年產值有望實現全新突破。目前,德明食品廠產品銷售半徑已覆蓋國內各大城市,并遠銷美國。
“探索、創新、堅韌、毅力”,錢德明用了簡約卻不簡單的四個詞,概括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企業的成功秘訣,而這正是他對“工匠精神”做出的最好注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