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區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是湖州市中心城市所在地。自2008年就開始試點“以土地集中流轉為前提、人口集中居住為核心、產業集中建設為抓手”的“三集中”改革,探索出了一條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
改革成效:“農業規?;⑥r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
八里店南片轄6個行政村,農戶4406戶,人口16083人,總面積34平方公里,其中現代農業綜合區面積25平方公里。自2008年試驗區成立以來,加快農業資源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村工業向功能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水平、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的“三集中”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鄉村建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通過居住集聚,南片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民居住不斷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永福、尹家圩、移沿山、紫金橋安置社區初具規模,住房居住面積達67.9萬平方米,農民入駐社區率達到70.9%,自然村從101個減少到24個。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經土地綜合整治,宅基地面積從3719.7畝減少到2607.8畝,騰出空間1111.9畝,新增建設用地824.9畝。
產業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鄉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農業不斷向規模經營集中,土地流轉累計達24385畝,規?;洜I達92%以上,糧食、瓜果蔬菜、特種水產“三個萬畝”基本成型,培育和引進了尹家圩植保、金農瓜果、明鋒湖羊等一批農業示范企業。工業不斷向功能園區集中,創辦了經編小微園區等平臺,工業產值由20.1億元增長至29.7億元,增長了47.8%。
農民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民收入得到較快增長,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民逐漸向市民轉型。農民就業結構發生轉變,純農就業占比逐年下降,從事二三產業人數由48.9%上升到69.3%;人均純收入由11378元增長到31191元,年均增長11.9%。農民生活質量極大改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提高24.5%;社會保障不斷健全,參加養老保險人數占到45.8%。教育、衛生等綜合配套設施得到完善,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三個堅持”助力改革邁上新臺階
堅持拉高標桿、規劃引領。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農村“三集中”改革必須以頂層設計來統籌推進。八里店南片試驗區立足現實,把握發展趨勢,從一開始就以更高的站位進行超前謀劃,牢牢抓住規劃引領,進行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通過以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將產業平臺打造、農村新社區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結合,兼顧推進速度、發展規模與農民可承受程度,從而有效實現了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土地集約、功能集成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堅持黨政主導、合力推動。“三集中”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必須建立健全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在試驗區建設推進中,各級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湖州市委、市政府專門建立了試驗區建設協調小組,多位市、區領導親自到試驗區蹲點調研,調動市、區各部門資源支持試驗區建設。區委、區政府成立試驗區建設推進指揮部,形成了舉全區之力打造農村綜合改革樣板區的有力態勢,為試驗區發展提供了強力組織保障。
堅持深化改革、機制創新。改革創新是破解農村發展問題的總鑰匙。試驗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創新作用,先后推出米票、糧票、房票、股票“四票制”和社區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區域建設投資融資機制等“七大創新機制”,探索實踐農村土地流轉、基層治理、農村產權、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為試驗區發展注入了深厚廣闊持續的生機活力,也為吳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先行探索并取得實踐經驗。
構建“三區”共融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前列,必須立足現有高起點,把握未來新趨勢,以農村“三集中”改革為突破口,努力構建社區、園區、景區“三區”共融共生的鄉村振興戰略格局。
突出規劃引領,堅定鄉村振興戰略定力。堅持城鄉統籌、因地制宜、延續發展、節約土地、生態優先等原則,在區級和鄉鎮兩個層面進行全域農民集中居住規劃設計,尤其是要加強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四規”有機銜接,使之相互配套,形成一體。從全區統籌來算土地和資金平衡賬,一般本鄉鎮區域內能平衡的,就地在本區域置換平衡;不能平衡的,土地指標跨區域置換到東部新城區域平衡。注重提升規劃品位,強化居住環境整體功能,將城市設計理念滲透到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各個環節,打造農民“幸福家園”,實現農村區域一體的重整之路。
明確實施主體,形成鄉村振興廣泛合力。明確鄉鎮層面作為項目的建設主體。原則上由各鄉鎮按規定確定專門的建設開發公司,具體負責項目施工建設、管理和土地復墾。落實區級層面實施統籌的開發主體。主要依托現有區級平臺(區城投公司或產投公司),或通過區級層面引入的市場化運作主體,作為承擔土地指標置換的受讓方。具體負責通過區級空間統籌后新增建設用地的運作與開發、融資及規劃設計等指導工作。明確區鎮兩級共同推動的大農經營主體。堅持“一二三產互動”理念,在區級層面和有條件的鄉鎮建立獨立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對區域內的農民土地統一流轉、統一經營,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持等系列服務,走出一條融合開發的聯動之路。
強化產業支撐,激發鄉村振興內生潛力。在市鎮,通過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做大做強市鎮優勢特色產業,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使之成為民眾創業的產業集聚區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增長極。在中心村,充分發揮鄉村農家文化和自然風貌的魅力,經營好具有濃厚鄉村特色的旅游資源,擴大農民創業就業。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在優化村莊布局中,落實好村級留用地政策。創新“抱團飛地”發展模式,通過區域統籌、跨村發展、股份經營、保底分紅,拓寬強村富民之路。
深化機制創新,注入鄉村振興全新活力。健全政策引導體系。盡快制訂出臺全區層面的推進農村集中居住的指導意見,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機制和責任分工,充分調動鄉鎮、行政村和農民“三個積極性”。創新土地利用機制。進一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村莊整治,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以全面實行土地確權頒證為前提,穩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項目信貸資金,爭取發行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鼓勵引導本區域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模式和產品,吸引社會投資參與新農村建設,走社會化、多元化的投資之路。
加強組織保障,匯聚鄉村振興強大動力。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始終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在區級層面成立領導機構和專門班子,負責農村集中居住的規劃指導和審核等,統籌協調發改、財政、住建、農業、環保、國土、規劃等部門力量。各鄉鎮作為推進本地區的項目實施主體,由鄉鎮主要領導牽頭。加強“三農”干部隊伍建設,樹立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凝聚全社會力量共促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