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南省從“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方面入手,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特別是對出島農產品實行最嚴格的“田頭檢測合格放行”和“憑證過海出島”的準出制度,全力保證海南省乃至全國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產地管理:推進農業標準化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依然面臨著散戶生產經營的現狀,農業標準化生產難以推進,種植技術不統一,投入品無法統一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實施標準化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據海南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黃紹明介紹,海南省印發了《海南省農業行業地方標準》,出臺了202項農業地方標準,開展標準化生產示范創建,制定一批農產品生產規范和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操作規程,將相關標準集成轉化為符合海南生產實際的簡明操作手冊、生產日歷、掛圖、明白紙等,讓農民看得懂。
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勢在必行。為此,海南省積極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督促生產經營主體執行生產技術規程,開展標準化生產,積極申報“三品一標”產品,增加標準化生產基地和“三品一標”產地面積,打造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質量。
大潛洋果業是海南省陵水縣一家水果生產企業,公司嚴格按照陵水圣女果生產技術規程要求進行管理和生產,通過聘請專家講課、專家進村入戶、現場指導和建設田頭服務站等多種形式開展圣女果標準化生產培訓,擁有圣女果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23500畝,標準化入戶率達到100%。除了對圣女果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外,陵水縣也對主導農產品芒果等制定了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目前正在啟動制定荔枝、哈密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工作。
在此基礎上,海南省還不斷擴大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比例和規模,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創建,加大農業標準化宣傳培訓力度,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
品牌化建設是海南省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海南省每年投入1億元發展品牌農業,2014-2017年共制定榴蓮蜜、霸王嶺山雞、山竹等40個名牌農產品標準,舉辦品牌推介和公用品牌評選等活動。
品牌化建設已在海南省各地深入開展和推進。陵水縣于2016年啟動農業品牌獎勵申報工作,2015-2017年芒果、哈密瓜、圣女果等農產品獲得縣政府農產品品牌認證獎勵,獎勵金額達574萬元。文昌、三亞等市縣積極實施文昌雞、蓮霧等海南名牌農產品標準,推進品牌農業標準化生產、規范化包裝、品牌化營銷。
海南強化“三品一標”監管,嚴格認證程序,提高認證門檻,嚴把認證質量審核關,重點加強證后監管,建立退出機制,一旦發現問題,問題相關企業和人員將堅決出局。
截至今年8月31日,海南省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認證有效期內的企業有274家、產品388個,獲證綠色產品企業62家、產品124個,有機認證(含再認證)企業6家、產品14個,全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21個。
農藥監管:實現從批發到零售到使用全過程追溯
農業生產投入品一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核心問題,是農產品是否安全的關鍵節點,其中,最大的風險點來自農藥。
據黃紹明介紹,海南全面實行“批發專營、零售許可、連鎖配送”農藥經營管理新體制,完成全省農藥經營主體行政許可工作,將農藥批發企業從230多家縮減到目前的8家,零售經營單位從2123家減少到1485家。農藥產品實行農藥備案制度,組織海南省植保站及農藥評審專家委員會,對進入海南市場的農藥產品進行備案,根據8家農藥批發企業提供的農藥生產許可證、農藥登記證和農藥彩色電子標簽等資料,對農藥產品信息進行核查,對不符合《農藥管理條例》《海南經濟特區農藥管理若干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農藥產品不予備案。同時,通過海南農業信息網,將備案的農藥產品信息向社會公布。截至今年5月底,海南省通過備案農藥品種從原來的2萬余種減少到6000多種。
海南省還建設了全省農藥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所有農藥賦碼貼標,納入信息化監管追溯系統。2018年開始,海南省逐步推行零售電子臺賬,進一步完善了農藥溯源監管平臺,實現了農藥從批發到零售到使用的全過程追溯。海南省東方市將全市85家農藥經營企業全部納入海南省農藥追溯信息管理系統應用建設范疇。同時,對正常運行的全市11個鄉鎮、農場的146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進行備案管理,全部建立了監管名錄,對其生產經營活動全程納入監管,實行 “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促進行業自律。
陵水縣于2014年啟動農藥監管平臺項目建設,應用“互聯網+農藥監管”,實行“縣級監管平臺+農藥批發+農藥零售單位”的監管模式,將鄉鎮所在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等重點區域的農藥經營單位全部納入平臺監管范圍。陵水縣對全縣128家農藥經營店全部建立農藥購銷臺賬,農藥追溯信息管理軟件記錄所銷售農藥的生產單位、進貨渠道、產品名稱、銷售情況等信息。2017年,該縣完成8家獸藥經營店獸藥經營追溯系統注冊工作,通過國家獸藥產品追溯信息系統查詢經營的獸藥信息,對獸藥產品經營和使用實施全過程追溯管理,確保獸藥質量安全的有效監管。
與此同時,海南還開發了農藥執法軟件,并在全省各市縣農業執法中使用,通過掃描二維碼,實時查詢農藥信息,及時發現、處理農藥經營違法行為,確保了農藥安全。
基層監管:村村有人管,有地檢
基層監管一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點。海南省將監管和監測窗口前移,在鄉鎮設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和檢測服務站,配備村級協管員,實現了村村有專人管、有地方檢的良好局面。
黃紹明表示,海南提出“六有”即按照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辦公場所、有檢測設備、有工作經費的要求抓好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加強省、市、縣、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員配備。
陵水縣是我國冬季瓜菜主要種植基地和南繁育種基地,全縣11個鄉鎮的農業服務中心內均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在光坡、英州、三才、椰林、提蒙五個鄉鎮分別成立瓜菜收購點檢測站和農貿市場瓜菜質量檢驗檢測室。全縣116個村委會配備村級檢測員123名,人員由各村委會原聘任農技員兼任,每人配備農藥殘留檢測儀器、抽樣時使用的摩托車等,主要對村委會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活動進行巡查記錄和瓜菜抽檢。
東方市的10個鄉鎮和東方華僑經濟區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站,全市208個行政村均配備了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在全市10個鄉鎮聘用了52名農產品檢測員;在三家鎮酸梅瓜菜基地等8個瓜菜基地建立了田頭綜合服務站,在較大的瓜菜收購點和農貿市場建立了檢測室,對進入收購點和農貿市場的瓜菜進行農殘檢測,形成了市、鄉鎮、村和田頭綜合服務站、收購點、農貿市場、農業生產企業、合作社的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體系,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已覆蓋到海南的每一個村,規模養殖場、種植基地、收購市場全部納入監測范圍,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有所增強,守法經營意識進一步提高。三亞市共聘用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176名。三亞、澄邁、臨高等市縣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了一批農貿市場瓜菜質量檢驗檢測室、瓜菜收購點檢測站以及田頭綜合服務站。三亞、陵水等市縣努力提升定量檢測能力,提高農藥成分監測范圍,制定田間實名檢測機制。澄邁、東方等市縣強化風險排查整治,開展西瓜、苦瓜、豇豆等風險隱患排查和生產過程督導檢查,加強對假檢測或不檢測開具檢測合格單等違法違規行為摸底排查。
從全省來看,海南共建立了18個市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204個鄉鎮(區域)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站(中心),13個市縣通過聘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等方式,建設村級瓜菜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行政村一級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負責巡查并及時向農業部門報告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2018年上半年,海南檢測農產品樣品103.9萬個,比上年同期增加0.7萬個,其中合格樣品103.4萬個,比上年同期增加0.8萬個,合格率99.52%。
出島農產品:嚴把從田頭到出島每一關
海南是我國重要的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全省冬季瓜菜每年出島總量保持在330~340萬噸,占海南冬季瓜菜生產總量的70%以上,銷售額達110億元。因此,保證出島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海南省必須肩負的一份責任。
“對于出島農產品,海南省實行最嚴格的‘田頭檢測合格放行’和‘憑證過海出島’的準出制度,所有出島農產品必須出具農產品農殘檢測報告單!”黃紹明告訴記者。海南省把農產品檢測關口前移到生產環節,由瓜菜收購點檢測站及田頭綜合服務站進行檢測,對檢測合格的農產品開具檢測合格單,只有合格的農產品才能放行到市場。
東方市和陵水縣均位列海南出島噸數前10名,2017年,東方市出島噸數為338775.8噸,陵水縣為267483.36噸。其中,小番茄出島噸數最大,均為72526.6噸。
從2015年開始,海南對出島的鮮活農產品實行100%檢測,檢測合格后發放《海南省農產品農殘檢測報告單》,運輸車輛必須持此證才能出島。海南省在新海港、南港、秀英碼頭三個出島港口建立檢測站,常駐38名瓜菜檢驗員,24小時堅守崗位,嚴守瓜菜出島最后關口,執行冬季瓜菜持證出島和畜產品“一證一標兩單”(“一證”指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一標”指豬耳標,帶二維碼可追溯;“兩單”指瘦肉精檢測報告單和口蹄疫感染抗體檢測報告單)制度,抽檢不合格產品不許出島,并依法追究市縣屬地管理責任。
所有持證出島的農產品每年都會定期公布在《海南日報》等媒體平臺,以便強化監督,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