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壽縣掛職那天我就是壽縣的一員,我不能把自己當作掛職干部,要用一顆真心對黨負責,對壽縣老百姓負責。” 2015年9月,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副院長鄔平川掛職擔任安徽省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分管扶貧和教育工作,這是鄔平川經常說的一句話。2017年9月,掛職期滿后,他主動申請延掛一任,繼續堅守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如何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貧困縣落地生根,是鄔平川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到壽縣后不到半年,他就走遍了全縣所有25個鄉鎮,到了近百個村,深入百余戶貧困戶家中,召開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座談會。三年多來,下基層成了鄔平川的習慣,只要有空閑時間,就往鄉鎮跑、往農村跑、往貧困戶家里跑。通過學習和調研,鄔平川全面掌握了當地的實際情況,為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在縣一級落地生根創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思路。
探索脫貧攻堅“壽縣模式”
2016年5月,農業部“百鄉萬戶調查”安徽調研組在壽縣駐村調研脫貧攻堅,該縣產業扶貧的做法得到高度認可,被調研組總結為“壽縣模式”。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和大別山特困地區縣,壽縣269個行政村有72個重點貧困村,140萬人口中有13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可謂極其繁重。”鄔平川告訴記者,壽縣率先在安徽出臺“脫貧攻堅考核辦法”和“產業到村到戶發展導則”等政策體系,同時在產業扶貧、脫貧攻堅的制度化推進等方面也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從探索成效來看,壽縣目前已處于安徽脫貧攻堅第一方陣,在某些領域的探索甚至處于全國同類縣域前列。”
2016年,壽縣通過產業脫貧的人口達1.18萬人,占脫貧人口總數的62.7%,這一比例在安徽縣域乃至在全國同類縣域中均屬較高水平。在產業扶貧中壽縣探索出“百社幫千戶”方案,即全縣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幫扶千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也是產業扶貧“壽縣模式”的一大亮點。“熟悉扶貧工作的人都清楚,產業扶貧成敗的關鍵,是看有沒有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利益聯結機制,可以說,‘百社幫千戶’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鄔平川告訴記者,“百社幫千戶”與通常的“公司+貧困戶”模式最大的區別是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在帶動主體和貧困戶之間建立起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通常的“公司+貧困戶”模式主要是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務工就業等,帶動主體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較為松散。“百社幫千戶”的精髓在于,政策傾斜做大做強了帶動主體,同時有效激勵了帶動主體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精準幫扶。“我們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和擴大生產基地,對在貧困村建立生產基地或吸納貧困戶參與經營的帶動主體,給予支農項目安排、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依托他們健全產業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機制,制定到戶產業扶貧清單,建成一批特色產業基地。”鄔平川說。
“這種幫扶不是浮在表面的,最終目的是每個貧困村形成一村一品,每個貧困戶掌握1至2項技術,從而增強貧困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壽縣扶貧辦主任田雪峰告訴記者,產業扶貧,關鍵在精準定位,難度也在精準定位。壽縣在減貧項目的篩選上下足功夫,通過對減貧項目的考察和前后論證,結合實際,改變過去“大水漫灌”的減貧方式,探索出了一條精準產業減貧的好路子。
主動作為 扶貧先扶智
扶貧先扶智。鄔平川到壽縣掛職,恰逢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時期。他主動作為,結合自身優勢,在壽縣探索出了一條國家級貧困縣理順教育管理體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路子。
“剛來壽縣,全縣義務教育面臨歷史欠賬多、機制不順、底子薄、條件差、體量大的難題,95%以上的學校達不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標準。”鄔平川告訴記者,針對學校數量過多、布點分散、效益不高的狀況,縣里提出首先從資源整合著手,在深入調研、準確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并于2016年暑期平穩順利實施了壽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布局調整,全縣義務教育段公辦中小學由315所調整為192所,徹底改變了學校布點分散、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壽縣實施了“堅持以縣為主,推進縣鄉共管”的教育綜合改革,明確了鄉鎮黨委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權、責、利,將學區管委會設置為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作為縣教育局的派出機構,同時接受屬地鄉鎮黨委、政府的管理,使縣教育局、鄉鎮黨委政府管理教育有了有力抓手。這一改革舉措,有效彌補了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后,鄉鎮在教育管理上的空缺,進一步形成了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合力,在全國具有開創意義,榮獲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案例優秀獎。
2017年暑期,壽縣選擇5個鄉鎮作為試點,實施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以學區為單位統一管理教師編制、以學校為單位核定崗位、所有教師實行競聘上崗,701名教師通過競聘走上了新的崗位,85名初中教師分流到偏遠小學任教,初中教師超員、小學教師短缺、學科結構不合理的結構性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教師流動不暢的機制障礙也得到了破解。縣里制定了縣直單位、鄉鎮黨委政府、學區管委會以及學校的分類督導考核辦法,有效壓實了各級各部門發展教育的責任,強化了對學校、校長、教師的管理。這些舉措的深入實施,不僅使壽縣于2017年比原規劃提前兩年高質量通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驗收和國家認定,而且使壽縣教育進入了機制順、效益高、管理嚴、活力顯、質量升的新的歷史階段。
帶頭示范 幫扶村率先出列
“這幾年,我累計到李圩村有20多次,通過走訪大部分貧困戶,與村兩委班子一起研究村的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尋找適合當地的發展路徑。”掛職期間,鄔平川還擔任重點貧困村眾興鎮李圩村的脫貧攻堅第一書記。
“幾年來,通過多方努力,為李圩村爭取了20萬元的捐款;爭取各項資金1000余萬元,興建襯砌渠5900米,水泥路4.6公里,硬化村、組道路10.5公里;新建60千瓦村級光伏發電站一處,貧困戶光伏發電項目13戶;抽灌站5處;新挖當家塘4口,可用水面600畝。”鄔平川告訴記者,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環境,徹底解決了日常出行難、旱季灌溉難、家庭經濟增收難等實際問題。目前,村里成立了1家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繼2016年首次超過10萬元,達到13.5萬元后,2017年增加到14.2萬元。全村154戶、420名貧困人口均得到了有效幫扶,已脫貧128戶35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2017年已順利出列。
由于對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鄔平川對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小康帶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幫扶的貧困戶中有一戶叫李明紅,患病二十余年,生活不能自理,女兒還在大學讀書,所有家庭重擔都壓在家中唯一的勞動力李明紅的愛人顧銀珠身上。剛開始,顧銀珠情緒低落,常常嘆氣流淚。“我每次去,都與夫妻二人拉家常,了解到顧銀珠有養殖經驗,就鼓勵她積極發展養殖業,并在種苗、防疫、銷售等方面給予大力幫助。兩年過去了,如今顧銀珠利用小額信貸蓋起了雞舍、鵝舍,維修了豬圈,養了200多只雞,幾十只鵝,十多頭豬,家庭內外部環境也煥然一新。”2017年,李明紅家成功實現了脫貧,久違的笑容又綻放在一家人的臉上。每次見到鄔平川,夫妻二人總要拉著他的手,有說不完的話,儼如一家人。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鄔平川的手機里,儲存了10多位貧困戶的號碼,這些貧困戶都是家有孩子讀書、有病人住院、有殘疾人等各種困難,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和鄔平川聯系。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壽縣在脫貧攻堅年度成效考核中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2017年位次前移了8位,實現了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的連戰連捷。2016年代表安徽省接受國家年度脫貧成效省際交叉考核獲得好評,為安徽省年度考核獲得優秀等次做出了貢獻。我們一定打贏脫貧攻堅戰,順利在今年實現脫貧‘摘帽’目標。”鄔平川自信地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