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草原上的現代農業——海拉爾農墾四變紀實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不改怎么行?不改革,那不還是看天吃飯?不改革,咱們墾區跟農村種地有啥區別?必須得改。”謝爾塔拉農場場長劉友山說。

  “謝爾塔拉”,在蒙古語里意為“金色草原”,謝爾塔拉農場是海拉爾墾區下轄農場。20世紀50年代,數萬轉業官兵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建立了海拉爾農墾,不但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而且對穩定邊疆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海拉爾墾區按照“集團化、股份化、產業化”的改革發展要求,開始整體推進集團化、股份化改革,組建海拉爾農墾集團。2012年,在海拉爾、大興安嶺兩個農墾集團的基礎上成立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這需要莫大的決心和勇氣,農墾也不例外。經過十多年卓有成效的一系列改革,海拉爾農墾步入新一輪發展快車道。由此,也為這支草原上的農業“國家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如劉友山所言:“這番巨變,不但加快了墾區農業的轉型升級,而且激發了墾區人又一輪創業創新的熱情。”

  一變: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借力結構調整,探路質量興農

  一陣微風拂過,金黃色的油菜花連綿起伏,密集挺拔的麥田里蕩起綠浪,正在盛開的馬鈴薯花海潔白如雪,引來不少蜜蜂穿梭其中,這是盛夏7月中謝爾塔拉農場田地里如同油畫般的一幕。

  十多年前,大麥、小麥、油菜、玉米、大豆,被戲稱為海拉爾墾區的“老五樣”。隨著墾區改革的不斷推進,面對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海拉爾墾區根據自身優勢,按照“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徑,推動墾區農業從數量增長向數質并重轉變,用發展來破解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逐漸變小等困難和挑戰。如今的海拉爾墾區,除了“老五樣”,還種起了中草藥、人工牧草、有機雜糧等作物。

  近年來,不只是謝爾塔拉農場,海拉爾農墾旗下的牙克石農場、格尼河農場等紛紛圍繞“提品質、增效益”,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加快種植結構調整。

  “土壤健康會有效減少病蟲害,種植作物就會健康。作物健康了,不僅產量會提高,質量也會提升,市場價格就更具有優勢。”牙克石農場場長潘勇說。

  牙克石農場依托自然環境、無工業污染等優越條件,加大優質小麥種植力度。種植過程中注重耕作質量和栽培力度,盡量做到與高產攻關、測土配方項目相結合保障優質小麥品質。經檢測,該農場種植的高強筋小麥蛋白質含量在18.23%左右。2017年,牙克石農場小麥總產4800萬斤,銷售價格也從往年的1.02元/斤增長到1.22元/斤,增收達960萬元。

  除了小麥,牙克石農場還積極探索中草藥、甜菜等特色種植技術,追求更大畝效益。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牙克石農場今年全面啟動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建設工作,設立了農產品質量追溯中心,完善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體系,力爭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為了加快農場的轉型升級,從2015年開始,格尼河農場積極打造大豆、青貯玉米、雜糧種植生產基地、木耳種植基地和肉牛羊養殖基地,積極推進良種種植和養殖,提升市場競爭力。截至目前,該農場大豆和玉米種植基地達18萬畝,為了配肥地力,實行大豆玉米倒茬輪作,有效提升了作物產量和耕地保護。今年3月份,格尼河農場種上了8000畝的酒用高粱,如今長勢喜人。

  “這兩年我們也在嘗試種些雜糧。等這片高粱熟了,加工后就直接運往四川宜賓的敘府釀酒廠,屬于訂單農業,預計畝產1100多斤,凈利潤可達400萬元。”格尼河農場場長王士奇指著遠處的高粱地告訴記者。

  地還是那塊地,只不過種的作物變了,種植效益提高了。據統計,近年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調整種植結構,通過調減玉米,增加了中藥材、牧草、馬鈴薯、甜菜以及其他特色作物的種植,其中馬鈴薯突破15萬畝,中草藥突破30萬畝。

  二變:興修水利,借道藏糧于技,探路綠色發展

  “我們克服了連續三年的大旱,這主要得益于大力發展機械化和節水灌溉。”劉友山說。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墾區和農村一樣,大搞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幾十年后的今天,部分農村的水利設施或廢棄,少有完整保存下來,而海拉爾墾區的水利設施在農場人為的有效管護下,基本上都保存了下來,并一直使用中。

  謝爾塔拉農場的油菜基地里,如同被檢閱的士兵一般,一輛輛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自走式割曬機整齊排列在機耕路的兩旁……據介紹,這些都是該農場在改革中,完全依靠農場自身積累自行購置的農業機械。

  2011-2018年,在原有水利設施的基礎上,謝爾塔拉農場共安裝鋪設田間輸水管道400公里,購置安裝大型自走式噴灌設備439臺(套),新建蓄水池17座,水澆地面積由2014年前的2.1萬畝增加到25萬畝,水利覆蓋率已達到80%。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場節水灌溉面積將達到28萬畝左右,將有近95%的耕地實現節水灌溉。

  面對連續三年農業受災的嚴峻現實,海拉爾墾區全力推進農田節水灌溉進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建成65.66萬畝節水灌溉高效、高標準農田。“凡是有節水灌溉覆蓋的農田地塊,基本上都能夠保證單產、總產不減,經濟效益穩定,這證明了墾區現代節水灌溉農業的推廣和發展前景。”劉友山說。

  近年來,除了著力于水利灌溉設施建設,謝爾塔拉農場還把綠色發展作為戰略選擇,通過開展綠色行動、建設綠色基地、推廣綠色技術、發展綠色產業等舉措,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支持和引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業、低碳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產業模式,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2003年之前,海拉爾墾區農業生產一直沿用平翻、重耙等傳統耕作方式,土壤板結,風蝕、水蝕、養分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給墾區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海拉爾墾區總結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從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謀劃墾區的農業生產,加快耕作結構的調整步伐,引進大型保護性耕作機械及配套大型輪式拖拉機,積極開展了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工作,把免耕播種技術同深松、秸稈覆蓋拋撒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經過60多年的快速發展,海拉爾農墾現代農牧業體系逐步建立,農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以上;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顯著提升,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000多名,良種良法不斷更新,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0%以上。截至2017年底,墾區綠色(有機)基地及作物總監測面積達到387.76萬畝。

  三變:以芥花之名,謀劃品牌強農,探路墾區全產業鏈布局

  蒼茫謠,芥花香。近年來,由著名草原歌手組合“吉祥三寶”代言、農墾旗下產品“蒼茫謠芥花油”在市場上頗受消費者好評。

  7月19日,“中國芥花油之都”正式授牌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此舉不僅開創了中國小品類食用油城市品牌地標打造的先河,更塑造了首個以芥花油產業為基礎的中國城市品牌名片。有專家認為,“呼倫貝爾市芥花油產業有著近40年的發展歷史。在雙低油菜育種種植、生產加工和產品研發方面處于領先水平。呼倫貝爾地區土質肥沃、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具有大力發展芥花油全產業鏈的先天優勢和條件,是全球芥花油黃金產區之一”。

  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副董事長胡家才表示:“芥花油口感清香,與現代人清淡飲食的理念一致,適合老人、孕婦長期食用,符合當前消費升級的大趨勢。”至此,一朵美麗芥花,讓這塊豐饒的“黃金草原”再得美名。

  多年來,農墾不少產品雖然品質俱優,但是市場品牌知名度較弱,頗有點“養在深閨無人知”的感覺。近幾年,呼倫貝爾農墾立足“蒼茫謠”品牌,借助中國油菜產業高峰論壇等平臺,加強宣傳,用體驗拉近與消費者距離,全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謀劃全產業鏈布局。

  2012年,海拉爾農墾創建的100萬畝油菜生產基地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油菜)標準化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農墾旗下的呼倫貝爾合適佳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料種植、生產加工、產品研發、糧油儲備、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高技術油脂加工企業。該公司與中國農科院共同研發的“蒼茫謠芥花油”,精選綠色種植基地雙低油菜籽作為專用原料,采用全自動化控制物理壓榨生產工藝精制而成,生產過程綠色無污染、無任何添加劑,確保產品綠色、純凈、健康的優秀品質。產品亞麻酸含量為8%、亞油酸含量為17.5%、不飽和脂肪酸總量高達92.8%,在國內享有“東方橄欖油”的美譽。

  專注芥花油產業發展的同時,海拉爾農墾也不斷嘗試對接文化、娛樂、旅游等領域,拓展產業發展半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草原芥花油的價值與“芥花油之都”背后的故事,海拉爾農墾還舉辦了“草原國際音樂節”。

  近年來,除了農業產業化穩步向好,海拉爾墾區多元產業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圍繞拉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農牧業生產資金保障、品牌打造、市場開拓、龍頭企業培育和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喜說。

  四變:鐵牛入托,釋放改革紅利惠及民生,讓改革成效落地生根

  “現在感覺比幾年前強太多了。我們職工的收入不但提高了,而且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對咱農場的感情更深了。”50歲的劉化柱是三河牛養殖場的職工,有著26年工齡的他,是墾區改革的見證者之一。

  按照“逐步撤掉生產隊居民區、集中建設場部中心區”整體規劃思路,謝爾塔拉農場打造的謝爾塔拉小鎮,規劃占地面積50公頃,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可入住2千余戶。幾年前,劉化柱家在該小區買了房子。原本造價1600元每平方米的房子,刨了各種福利、補貼外,作為農場的職工每平方米只花了不到1000元。劉化柱家買的100平方米新房子加上裝修總共沒超過13萬元,這讓老劉很是高興。

  “十幾年前,咱們農場的職工收入都不高,好多人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去了,到了外地又遇上各種各樣問題,除了吃喝拉撒,年底兒回來了剩不了幾個錢。這幾年,咱墾區搞改革,每個人每年差不多都能有五六萬元的純收入。”劉化柱說。

  數十年的發展期間,海拉爾墾區在重視經濟發展、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同時,持續堅持改善民生,當前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收入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十元到現在平均收入5.6萬元,住房由泥土房變成樓房、磚房,沙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柏油路,現在墾區118個場部中心區和連隊都建立起了衛生院或衛生室、都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等文體娛樂場所,職工群眾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顯著提高。

  內蒙古三河牛、三河馬是海拉爾墾區著名的優良畜種,其中三河牛是國內首個乳肉兼用的品種。多年來,海拉爾墾區在保護三河牛繁育核心群的同時,提高良種繁育水平、積極推進由乳轉肉、提高科學飼養管理水平。2014年起,海拉爾墾區通過實施人畜分離,新建養殖場及養殖園區達80個,飼養方式由草原放牧逐漸向標準化舍飼轉變。

  “鐵牛入托”是海拉爾墾區提高職工收入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中介機構進行評估作價,農場通過對部分職工自家飼養的奶牛進行回收,將奶牛規范化養殖,每年返給職工2000~3000元的紅利。“只要奶牛在,這個分紅就一直會持續下去,所以叫鐵牛入托。”劉化柱說。

  近年來,海拉爾墾區深化改革成效顯著。其中,通過對墾區辦社會職能和歷史債務情況幾次調查摸底,并主動與市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了對接。另外,在改革過程中,海拉爾墾區還加大了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各農場結合實際,采取建立低收入群體扶持檔案、加大對困難群體的資金幫扶、資助貧困大學生、建立互助創業基金、將符合條件的人員協調納入地方救助體系等多種幫扶措施,普遍加大各類就業技能培訓,積極引導幫助職工群眾發展特色養殖、種植和從事旅游服務業,職工就業率有所增加、收入有所增多,進而提高了農場職工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墾區要深化改革開放、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必須要進一步明確當前及未來的農墾發展思路。“當前及未來,一是堅持‘打造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不動搖。二是堅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國家隊、呼倫貝爾乃至內蒙古現代農牧業和農牧業產業化的領軍企業和示范企業、呼倫貝爾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呼倫貝爾健康食品產業化航母’的發展定位不動搖。三是樹立和強化效益、質量、綠色、和諧、創新五個發展理念。”張天喜表示,創新發展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墾區要在觀念上創新、管理上創新、體制機制上創新、科技上創新、結構調整上創新、增長方式上創新,經過不懈努力和不斷創新,走出一條符合農墾發展規律的振興之路。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